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8的文章

【課程心得】火星爺爺策略王

"You never know, what the tide could bring."   你永遠不知道,海浪會給你帶來什麼。就像我從來沒想過,本來只是喜歡看火星爺爺寫的書,這兩年竟然能上到他的課,成為他的同學,甚至被他記住。 合照     剛出社會那幾年,是我對人生最迷茫的時候。看著多數同學們都選擇了其他相關科系,自己卻找了三個月工作都沒有著落。   「如果有人可以告訴我,人生這個遊戲怎麼走,多好?」   那個時候的我,真的很想知道故事的結局。   人生如戲.如遊戲 這幾年桌遊風行,但我一來沒那麼多朋友,再來也不喜歡捉對廝殺這種競賽活動。不過課程中的打怪型桌遊意外激發了我正義的靈魂。加上團隊討論和任務分配 (原來我喜歡RPG遊戲?) ,看似漫長的遊戲時間竟然一眨眼就結束了。   後半場火星爺爺揭開簾幕,開了上帝視角讓我們看見玩桌遊的意義。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出現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這堂課可以早幾年出現,那該多好?   "So that's what I did. I stayed alive. I kept breathing." 而我只能讓自己活著。讓自己繼續呼吸。 儘管人生沒有劇本,但可以有策略。通過前人提點的路線,累積需要的資源,拿出全部的勇氣,決定過站不停,或過橋打魔王。 最好,你還要有一顆排球好朋友。 是妖精.也是法術 工作幾年以後,有段時間我變得很愛算命。從東方的求神擲筊到西方的冥想抽牌;最神的一位,竟然可以光看臉就鐵口直斷告訴我幾歲會結婚。 對這些算命工具或老師,我大部分都很有興趣地尊敬著。但後來,我慢慢發現一些規律。本來感覺很厲害的工具,用了幾次之後開始出現類似的軌跡。本來覺得很準的老師,卻開始不時發生資訊斷片或重疊。 再後來,我甚至覺得自己都快看得懂那些牌面或卦象的意涵了。我有點失落的發現,當你積累出一些什麼以後,似乎就能對所謂的「算命」看得越來越清楚。 "So I made a rope." 於是我做了條繩子。於是,我開始把自己當成一個需要被分析的主體,並且利用一些工具來測量。而結果是,當你手上的工具越犀利,分析的結果就越精準。 火星爺爺策略王 過去我用算命當做工具,策略王以後,我可以施法

【課程心得】教學的技術

週末上了期待已久的課程<教學的技術>。課前看完所有福哥的部落格文章,也把自己上過的其中一門課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改版了一次。上完課以後再次點開改版的檔案,才發現自己在課前就已經掉坑,而且掉得又好又滿。 課程裡的好很多同學都說過了,大家可以看福哥的 部落格 。這裡我想綜合自己最近上課的心得,說說自己的三個想法。 共學二班 1. 老師當真,學生就會認真 吸引學生的課程通常含有遊戲化的元素,包含獎勵點數、排行榜等等。不管是我這幾年上過的業外課程,或是我自己開過的工作坊裡,積分競賽與獎品幾乎都是必備的元素。 但說實在,我還是不習慣。作為老師,我總是擔心獎品如果沒有人喜歡怎麼辦;作為學生,我其實並不喜歡這種有輸有贏的比賽。我不喜歡在整場歡騰的氣氛裡,看見角落的陰雲。 不過整天觀察下來,福哥操作遊戲化元素的焦點並不在於輸贏,而在於空間氛圍的調整。福哥會在適當的時機放送加分,拉起學生的注意;在小組節奏落後時多給刺激,適時的補血;在個別學習者表現優異時,給予獨特的獎勵。 善用遊戲化元素,可以轉換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士氣,鼓勵學習模範。這些我知道,做起來卻總是卡卡的事,當天坐在VIP區的我,在看到福哥耳後沒停過的汗水時,突然明白了。 遊戲化元素或許跟教學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老師多做只是多累;但遊戲只是表象,競賽更是其次。重要的是,老師全心投入、不放棄課堂裡每一個人的態度。   2. 先想好「做到」,再談「知道」 課程設計的方法百百種,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理論強調以終為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法。但事實上,老師們在備課時的習慣,仍然是從自己「知道的」、「熟悉的」開始。 這一點在我最近接手的新課程裡,就深有所感。 一開始接到新課程,我就是單純地把小班課放大五倍,天真的希望學生會跟平常一樣配合。但一個是事關能否升級的小班語言課,另一個是想來就來的大班通識課;把這兩種課型混為一談單細胞思考的我,真的很該死。 後來我重新調整課程設計的順序;有了主題以後,先思考給學生討論互動的問題,再回頭準備閱讀材料與上課內容。跳脫老師習慣的教,先建構學生想要的學,不但讓課程運作起來更不費力,學生也漸漸復活成我認識的那種外國學生了。 知道、得到、做到,這是福哥寫在部落格裡,對課程設計的看法。這幾個字說來簡單,但沒有體驗過掉坑的痛,就體會不到出坑的爽。再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