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注音比賽記實@彰師語中

陽春但繽紛的佈置

趁著記憶猶新,趕下把剛完成的活動記錄下來。

前幾週接了個華裔團。營隊開始前與長官會談時,默默接收到了長官的一些訊息,當時就起了「不如來辦個注音比賽」的念頭。後來營隊唏哩呼嚕地就開始了,學生也很快地從剛開始的萬事新鮮期進入分秒疲乏期。一方面為了調節學習節奏,一方面也想讓老師們喘個息,就把辦比賽這件事提了出來。

所以,今天就跟老師們借了一堂課的時間,集合全團學生一起來一個假競賽之名行教學檢驗之實的活動。下面就是為了這次比賽準備的關卡。

1. 瞎子摸象
準備立體的注音符號,請各組第一位學生矇上眼睛,其他的背對白板。開始時把一個注音符號交給矇眼的學生,摸出來是什麼以後就轉身寫在第二個學生的背上。依序傳到最後,學生知道答案後就跑到白板前寫出來,正確者勝。
傳寫符號ING
因為這次是比賽,必須有一定的公平性,所以限定了給每組摸的符號必須一樣。如果是班上遊戲,也可以給各組不同的符號摸,會省下更多時間。另外,本來想買乖乖桶或泡棉型的注音符號,無奈需要的時候怎麼都買不著,還好可愛的老師們上週剛買了幾套塑膠式的,大大派上用場哪!

2. 以耳傳耳
同樣請學生列隊,請各隊的第一位學生上前聽老師的耳語,聽明白之後就跑回隊伍依序耳語式地傳下去,最後一位學生到白板前搶發言棒,最快且正確者勝。
混亂的搶答場面
這個遊戲的驚喜(嚇)點在於搶發言棒。今天的遊戲商借了一隻打了會叫的玩具槌代替發言棒,沒想到才玩到第二題就硬生生被學生搶斷,身首異處的畫面真是搞得大家哭笑不得。除此之外,這個活動是很好的練聽力時間;因為必須聲韻調都標準才能得分,如果學生在傳話時不小心漏風或搶快忘了聲調,就可能像今天五組有四組都把「休息」傳成「手機」的趣事出現。

當然,這個遊戲也是改發音和聲調的絕佳機會;學生為了得分,會像隻綿羊般地心甘情願任老師操練再操練。幾個泰國學生竟然精準地發出「ㄒ」,遊戲的效果真是太神奇了。不過請特別注意,老師們進行這個活動時,千.萬.不.要.自己拿著發言棒,以防衝撞事件發生。(看到學生們以鬥牛的眼神朝我衝過來,真是嚇死了!)

3. 比手畫腳
準備小白板給學生,並事先做好幾張字卡。玩法就跟綜藝節目一樣,看題目的學生把題目演出來,讓背對題目的學生寫下正確的注音在小白板上。

這批學生只有兩位在來台灣之前學過注音,其他人都是帶著敬畏的態度面對這個拼音系統。也所以,學生們一遇到這關就明顯被動許多。老師可以視情況增加寫小白板的人數,讓學生集眾人之力完成遊戲。當然也可以適時放水,看要默默增加秒數或打趴斯;遊戲嘛,只要確認學生學到了,其他的開心就好!

4. 聞聲起舞
發給各組幾套注音符號或小白板,請學生注意聽老師說的題目。老師複述題目三次,喊「開始」後即讓各組把剛才聽到的組合或寫出來,全對者得分。
想組名ING
很可惜,第四第五個遊戲沒有時間玩到。一來是學生人數眾多,光是搞定秩序就需要集在場所有人力才能勉強完成;二來前置又稍微拖延了一下,只好一邊進行一邊應變。對於現場全力配合的老師與工作人員大德們,真的只有說不完的感謝。至於遊戲心得,以後等有機會玩過了再來分享,或者也歡迎老師們把試玩的心得告訴我。

5. 絞刑者
取了個假鬼假怪的名字,其實就是吊死鬼遊戲啦!這是去年和Yolanda老師合辦工作坊時學到的點子,細節可以參考這裡。能在短時間裡構思出這次注音符號比賽,Yolanda老師分享的文章佔了很大功勞,在此謝過。

整體看來,這次活動應該還算成功。雖然準備的時間有點緊,很多東西是臨時造就,不過看到學生們投入比賽的認真表情,想到所有人盡全力把不可能的任務變成可能,就覺得非常值得。
忙著找符號的小天使們 XD
另外,從構思期到比賽結束的整段時間裡,都不斷讓我想起去年工作坊之後的澎湃心情。儘管老師這一行可能是高倦怠族群,但只要調整得宜、找到自我補充的方法,其實是可以持續相輔相成的。

對我而言,除了導覽之外,工作坊大概就是另一個補給能量的方式。藉由互相展示自己的教學設計與活動,相互鼓勵與討論,可能會激盪出更好的點子。而當自己也樂在其中,自然就不會覺得辛苦,也會逐漸地無從區分工作或生活了。(好啦我是工作狂~)

最後忍不住來小小劇透一下,Yolanda老師和我正在討論之後的系列教學工作坊。雖然說這兩隻人的時間真的很難喬一起,不過決心要做的事就一定要讓它成真!希望接下來都能順利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