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書摘】How Google Works

作者:Eric Schmidt, Jonathan Rosenberg
譯者:李芳齡
出版:天下雜誌
ISBN:978-986-241-983-0

  • 導致職業倦怠的不是工作過度,而是必須放棄對你而言重要的事所產生的憤怒。(P.77)
  • 盡你所能的說「可以」。說「可以」,可以讓事情啟動;說「可以」,才會有成長;說「可以」,可以產生新的經驗…。(P.78)
  • 你不能只聚焦在做出正確決策。達成決策的流程、做出決策的時間點,以及決策的執行,這些和決策本身一樣重要,疏忽這其中一個都可能會造成不利的結果。(P.192)
  • 唯有開誠布公地辯論完「所有」可能的選擇之後,才有可能使大家接受和支持最終決定。否則,大家點了頭,出了會議室,就只會做自己想做的。因此,為了達成真正的共識,你需要有人提出異議。(P.200)
  • 創新的人不需要人家囑咐他們創新,而是需要人家允許他們創新。(P.267)
  • 大格局思考往往會因為規模而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因為賭注大,輸不得。反之,當你下一堆更小的賭注時,沒有一個賭注會威脅到生存,往往就會落得平庸。(P.278)
  • 管理者的職責不是減輕風險或防止失敗,而是要營造一個韌性足夠的環境,禁得起風險,願意容忍無可避免的失足。(P.305) 
  • 你應該問未來「可能」是怎樣的情境,而不是未來「將要」發生什麼。問「未來將要發生什麼」是在做出預測;問「未來可能是怎樣的情境」則要運用想像力。(P.321)

連著兩個多月的忙碌,加上前段內容的不貼近,差點就要讓人棄書了。還好不死心又撿回來讀,才能發現中段以後的精華。

兩位作者都是掌過谷神方向盤的大人物,他們看事物的規模和視角當然和我這種凡人不同,講的話自然也不太好懂。加上引經據典的論文式註腳,還有很多含有文化背景知識的笑話;遇到這些部分,我都只能變成掃描機,一掃而過。

不過從中段開始談的決策、創新的部分就讓人覺得吸引了。選擇、做出決策是老生常談的熱門題目,創新則是谷家的大強項,兩段重點都看得人津津有味。而且這部分的輔圖之一某種程度地傳達出了我之前在美國體會到的感受,因此更使我觸動良多。
You are what you think,Book illustration <Google 模式>,P.256
台灣這幾年來的創新氛圍從口號逐漸成為實做,各種產業或多或少都見得到因創新而得到注目的個人或企業。加上創新發生的環境幾乎都建基於科技之上,也因此,科技能力或網路能力怎麼樣,好像就成為了創新這件事,或想要創新的這個人,能不能成功的唯一條件。

這又讓我想起剛進研所的內心小劇場。當時,我對於什麼東西都要PPT化的模式感到非常不以為然;對於曾經在電力愛來不來的地方教過課的我來說,只要教具或教學步驟裡跟電扯上關係,就是不牢靠的設計。

一定要有電腦才能教學嗎?一定要跟科技扯上關係才算是會教的老師嗎?

這本書當然不可能回答我的問題,而且谷神掌門人寫的書,一定是會對科技大加讚揚的啊(所以被我跳過了)!不過書裡倒是指出了「創造力熱愛資源受限」的重點;這不就是小時候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資源有限,創意無窮」嗎?

就像每次上了新展卻還沒有完整資料可讀的乾涸期,我們圍著展品編出一個個故事;或是浪擲了大把光陰直到要上課的前一晚,才開始火燒屁股地熬夜備課。對照最近的經驗也可以印證。同樣一個目標,在資源不足的地方可以二話不說地被徹底執行;換到另一個資源充足的單位,卻是磕磕絆絆地才勉強完成。

姑且不論細節,這種因缺乏而生的爆發力,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創新?那麼,不依賴科技的匱乏感,為什麼不可能成為另一種創新的可能?

儘管科技已經是一種必然,但創新仍然存在無數可能。未來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是這本書拋出來的家課,也是我們應該努力想像的答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凡人的記憶

生命中有沒有哪段記憶,是你怎麼樣也不想再重現的? 我曾經在某個宗教單位工作過。不是為了信仰,也沒有高薪;之於當時的我,選擇這份工作更像是為了不離我想望的目標太遠而做的決定。 總之,我以一個外來的凡人姿態,加入了這個單位。 一開始遇到的,就是溝通問題。 宗教單位使用的詞語不同,又新又俗的我聽不懂也猜不透。開口請教,卻惹來嫌棄的白眼;彷彿覺得我的問題連三歲小孩都不如。後來我找到和我同樣是凡人,但比較有佛緣的同事,才扛過這想不到的第一關。 但接下來並沒有如我想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很快發現單位裡奇妙的幾個部分。像是我的主管並不真的是我的主管,我的工作也並不真的全責屬於我,而那些不是我的項目,卻好像才是我應該認真管轄的。於是,在我多次試錯和碰壁之後,我慢慢看清這個單位的問題:資訊管道鬆散、工作權責重疊、人制先於法制。 就在我猶豫於去留之時,某天總是神隱的大主管從山裡直撥內線,在天將晚未晚之際找上我。 電話那一頭,她劈頭就是一陣吼,連珠炮似地丟出了許多某封信件裡的質疑。在質疑與質疑的空隙之間,只容得下我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彷彿與她對話的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面牆;我不需要真的說話,只需要反彈回去她想要聽的答案。 「妳還配做這個工作嗎?一點專業度都沒有。」 我不記得電話最後是怎麼結束的,只知道掛掉電話以後,連隔壁部門的同事都跑來探我。她們眼神裡透露出來的擔心,讓我知道剛才那一切,並不是第一回發生。 但我也無心探詢過往,草草地收拾離開辦公室,奔向停車場。 然後崩潰。 以前只要想起這件事,我都只想盡快揮散記憶。不過這次因為某件事又想起它,也讓我突然好奇起來,想讓它停留久一點,感受一下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心情。 說真的,心裡還是不舒服的。但有意識地泡在這種不舒服裡,我才開始看見這幾年某種外人看來很無謂的堅持從何而來。為什麼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才能舒心,為什麼我打從心底厭惡頤指氣使的人,為什麼我對職位或成就一點熱情也沒有。 我這種矛盾地想要站在人前、卻又極其害怕被檢視的人,唯一讓自己心安的方法,就是親自走過每一個環節,確認我不管在哪個角度,都不會心虛。 這段經歷也讓我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從當時只想著要出國,到後來願意留下來累積;從本來期許成為的通才,變成現在專精教學的發展。沒有這段歷程,我不會為自己投入這麼多;沒有這樣地被打碎,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可以重塑人生。 現在我知道,一直放不下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