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高級】解構再建構之路

研一實習以後,我開始陸續有一些教學機會。有的是同學pass過來的,有的是照規矩面試來的。那段時間的教學讓我開始接觸到中高級的學生,不久後也得到了一個教中高級團班的機會。後來去了大米繼續和中高級奮戰;回來後,又幸運地回鍋原本那個團班的教學行列裡。

所以算起來,中高級似乎成為我教得最頻繁的程度之一。而拜這些學生之賜,我從一開始極其痛苦地掃視新聞,到現在一天不聽新聞就渾身不舒服;不知不覺間,備課已經內化到日常生活裡,也成為每天腦袋開機就自我啟動的內建程式之一。

這些經驗裡,給我最多發揮空間與成長的大概就是回鍋班了。從一開始陪著這個班摸索發展方向,到現在有了比較牢固的運作模式;我的教學方式也從亂序發散法聚焦到能夠調整教學節奏,並累積出一些教學材料供自己逐步改善。因此,過去兩年來,每次帶這個班要做的最重要的功課,竟然是了解學生程度與需求;教學內容的修改,反而成了次要工作。

不過這次來的學生打破了這個規律。

一開始,我並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直到過了應有的磨合期,發現班裡的氣氛還滯留在平流層狀態,才知道情況有異。按照過去的經驗,我回頭翻了上課前收到的學生資料、分班記錄,回想第一次接觸的觀察心得。雖然每次的學生狀況都不相同,但多少總有可以參照的線索。

同時我繼續觀察課堂。過去能夠引發討論的同樣內容,這次卻沒有出現該有的反應;以前能夠迅速被理解的語法呈現,現在卻遇上了鬼打牆。這次的中高級,怎麼好像沒有以前那麼高?想到稍早之前的零非零班,突然覺得我的這一季應該改名叫做名不符實季。

既然如此,那就改吧!反正當華師別的技能沒有,臨機應變倒是一流。首先,我依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調整基本的內容理解部分。包括生詞、語法,連課本例句都改成更貼近生活的話語。再來,打碎原本硬得要死的深度討論,摻進一些虛華美麗的送分題,減低學生入口的難度,順便增加他們說話的信心。

幾天下來,教室裡的空氣慢慢流動了。原本不敢看著我的學生開始能夠回答我的問題;而看似一直在放空但其實很認真在聽的另一位,也增加了開口嘗試的次數。到這裡,其實已經差不多回到一般的課堂樣貌了。然而,這樣還不到這個班應有的程度。

現在的樣子,只是給青少年吃剁碎了的幼兒食品;餵飽肚子可以,但要刺激腦袋,還差得遠。

為了趕上讓他們名實相符的結果,我繼續重組課程結構。找更容易連結主題的材料、選更能引發話輪的圖片、嵌進更容易攀爬的鷹架;只要發現可能會更好的方法,就把PPT拆掉重組。幸虧前陣子幫忙顧了幾天小小孩,培養出一點耐心,不然我大概就要這麼撞牆到期末了。

中,Taiwan

過去在教中高級師訓時,我都提過教學內容的難度應該夠深。畢竟,中高級學生就是卡在一個上不來下不去的半山腰;往上爬太累,折返回頭又失去意義。但事實上,儘管中高級學生的語言程度比零初級的好,但學習能力卻不見得會隨之成長。

相反地,學了好一陣子的中高級學生反而更容易受到挫折。就像寫論文的研究生發現搜集來的語料看不出個苗頭就灰心失意;花大錢學了某個技能卻發現自己原來一點也不想做這件事;漫長的打怪遊戲衝進倒數第二關結果突然停電沒存檔......反正,就是那種不如算算去的心情。

當然有很多中高級學生是為了攻頂而來,但我遇到的更多,卻只是情勢使然而已;因為一直學了下來,所以就理所當然地到了中高級。然而,中高級裡等著他們的或宏觀到全球局勢或微觀到古人足跡的話題,很可能跟他們的生活和興趣,一.點.關.係.也.沒.有。

想到這裡,就覺得自己好像鴨農。

比賽是不能放棄的,更何況是當教練的我們。不管中高級生如何不情願,面對著他們的半山腰,還是得爬上去。或許他們的身心已經疲累,或許補給的糧草早已短缺,但停著不動,只是延長眼前不舒適的狀態而已。我們能做的,是幫助他們調整步伐與呼吸、持續鼓勵與打氣,然後等待他們準備好了,再往上前進。

每一次的學習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的班級都是新的學習。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似乎我也就像個中高級的學生。起點已矣,終點未知;唯一確定的,就是繼續往上。調整步伐與呼吸,準備好了再前進。

PS. 順路感謝一下這個單位對我的不離不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備課是能力,不是想像力

去年開始思考備課這件事。一開始是在台中和皓雲一起的工作坊,同時自己手邊進行著各式各樣團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討論。短時間密集地跟這麼多新舊老師交手下來,加上想起以前在研所的老闆心心念念著要呈現教室裡的第一堂課,因此就引導出了這個方向。 一直到今年再被問起想開什麼課,沒有花什麼時間就決定了這個主題。一直以來,我對備課這件事的糾結只是有增無減。好不容易這段日子累積出了一些想法,當然想好好整理下來。一方面作為對自己華教生涯的交待,一方面也試圖想提供一點方法給像我一樣這麼容易糾結的人。 在我看來, 備課是一種能力,是對自我教學能力掌握度的證明。 然而許多時候的許多人,包括我,也會誤以為備課靠的是想像力。的確就像廣告詞說的,想像力就是超能力;但如果每堂課都得靠靈感來了才能備課或上課,那豈不是要餓死一堆像我這樣只有邏輯沒有創意的老師? 而且綜觀業界,光是見識過或周邊認識的老師就沒有誰是完全相同的。他們或許有著類似的特質與氣味,但實話說,比我更不受控的也不是沒有。然而,這些老師還是在這行裡活得很好。由此可見,無論是想像力超能力或胡思亂想力,應該都跟備課力或教學力沒有絕對關係。 備課作為教學工作裡必備且吃重的一環,看起來好像當老師,就得投入比其他行業更高的時間成本。但其實, 沒有哪一行是輕鬆賺的 。就像小吃店在開店前得備好足量的材料、機電人員維修前得先研究好配電圖;既然入了行,與其比較各自的環境優劣,不如先想辦法把自己的份內給做好。 備課教學工作坊,2016@雲飛 多年來,我自己遇過的備課問題多得不勝枚舉,許多問題就算到了現在仍然像是地縛靈纏身,讓人不得不時時警惕著。其中幾個比較普遍的,包括 時間拖太久、準備得太多、自我要求太高, 和 腦內畫面太少 等。 可能有不少老師把備課時間或備課量直接等同於看待這份工作的認真程度。因此,為了對得起老師這二字所背負的名聲,就算一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課,也要把不上課的剩餘時間全部投入在備課上。剛開始,當然你會很認真地準備。但是無所不在的外在干擾與心裡隨之起伏的情緒很快就會把你帶離眼前的課本和PPT。接下來,椅子彷彿長了蟲、眼睛好像失了焦、整個人像是踩空掉進兔子洞一樣失去時間感...... 再回神,已經到了不得不倉促上陣的時刻了。 不過也有時候你是戰力十足的。想著即將踏入的教室、不知道長成怎麼樣的學...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