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沒有博物館的一年

時間真快,離開博物館也即將滿一年了。過去的這一年,那些應該排班導覽的時間,我拿來做了什麼呢?

2010.04.23~2018.02.28@YCM

導覽與研究交織出的七年


2010年中,我同時開始了研究所的課業和博物館的導覽工作。研究所平日上課,博物館週末排班;整整七年,我幾乎沒有一個週末是空白的。就連過年,也只有除夕到初一兩天公休,初二開始就得和同事們輪流排班。

這樣的non-stop行程,看在很多朋友眼裡就是個變態。然而對前幾年的我而言,這種安排真的讓我覺得很滿意。一是我不想讓自己空閒下來;跟班上同學比起來,我付出的機會成本更高,如果不好好利用所有的時間,我可能會因為感覺虧太大而對念書產生無法控制的怨懟。

二是跟念paper比起來,導覽工作需要讀的書真是親切太多。再加上導覽時得對著許多人解說,無形中練就了我口語表達的能力,也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消化大量資訊。這種能力同時練就我在教學上的表現,而且也讓我在不少個覺得煩悶的時候,可以藉由導覽工作的重複訴說,消解心頭的情緒。

不過畢業以後,生活開始越來越忙碌。除了平日在學校的課程,晚上也有不定時的進修或聚會。有些只開在週末的進修課屢屢讓我陷入天人交戰;到底是該去搶熱門但貴死人的進修課,還是該去博物館轉換一下平日受學生影響而越來越退化的中文呢?

2012.05.18 謝師宴散場

空出時間的這一年


自從去年離開博物館,週末不必再挪出來以後,我發現不但生活變得更豐富,一些毛病也改善了。

首先是行事曆開始出現許久不見的行程,像是「陪朋友逛街」、「到外縣市聚餐」、「幫家人慶生」等。以前週末是珍稀資源,為了有效利用週末,我常把聚會活動安排在平日晚上。但有些需要長程交通時間的聚會,或是一整天的活動,我要不是得忍痛拒絕,就是只能下了班再趕去參加。

每次這樣做,心裡都覺得很不捨。而且,有時候好不容易喬好的各方行程,因為一個臨時插件,就得重新全盤調整。長期又頻繁的喬行程,到後來竟然讓我開始無法容忍臨時的變化。當我意識到自己對改變的抗拒,我才發現自己已經累積了許多憤懣的情緒。

所以,當我終於可以不必為了A改動BCD的行程,最立即的變化就是對週末的邀約不再害怕了。我終於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活動,不管是在家享受空白的時間,還是出外和朋友走跳一整天。

其次,就是把過去幾年在博物館學到的東西整合在教學裡。為了介紹各種主題展覽而唸的專書評論,讓我對陶瓷文化和歷史產生了興趣,也觸發了我想把陶瓷融入在語言課裡的想法。去年剛好小明老師邀約,就順勢發展出了青花瓷文化課。除了要感謝好朋友小明,如果沒有先把時間空出來,我大概又會無限期地拖下去了。

小明老師促成的文化課分享

沒有目的,才會達到目的


當初決定離開時,我其實沒想過要怎麼面對這些可能空白的日子。我只是想著,得先把時間空出來,才有機會做更想做的事。這一年過去,雖然生活裡少了美麗的博物館,我卻覺得自己活得更像個人了。

現在我的週末變得更多元,平日的步調也可以更有彈性地調整。儘管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還是不少,但我能允許自己花時間在一些沒有生產力的小事上,也更能接受平凡的閒暇時光。

而也因為給自己的空間變大了,我開始學習面對人生以前的那些結。那些曾經解不開的感情結、逃避面對記憶黑洞的結,都因此而或多或少舒解開了一點。我開始聽見心裡渴望許久的聲音;開始鼓起勇氣、重新找回游泳的能力;更開始接受更多的空白、更多的不確定。

面對自己曾經的挫折然後站起來,面對人生一定會有的失敗卻不再害怕,這是我離開博物館時沒有想過,但卻是最大的一個收穫。

Casco Viejo, Panama city

小時候我們天不怕地不怕,一年可以換好幾份工作。長大後我們怕犯錯怕失去,就連改個行程也要在意東在意西。在意到最後,差點都忘了人生不長,而且意外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插隊跑進來。

我很感激這幾年的生命裡,有博物館的存在。因為有一個地方可以去,當時的我才能堅持把研究所念完。但離開的這一年,我學會了把時間留給自己想做的、真正重要的;我也開始面對過去做錯的,和習慣逃避不看的。雖然慣習難改,但只要願意正視面對,接下來的,就只是練習改變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凡人的記憶

生命中有沒有哪段記憶,是你怎麼樣也不想再重現的? 我曾經在某個宗教單位工作過。不是為了信仰,也沒有高薪;之於當時的我,選擇這份工作更像是為了不離我想望的目標太遠而做的決定。 總之,我以一個外來的凡人姿態,加入了這個單位。 一開始遇到的,就是溝通問題。 宗教單位使用的詞語不同,又新又俗的我聽不懂也猜不透。開口請教,卻惹來嫌棄的白眼;彷彿覺得我的問題連三歲小孩都不如。後來我找到和我同樣是凡人,但比較有佛緣的同事,才扛過這想不到的第一關。 但接下來並沒有如我想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很快發現單位裡奇妙的幾個部分。像是我的主管並不真的是我的主管,我的工作也並不真的全責屬於我,而那些不是我的項目,卻好像才是我應該認真管轄的。於是,在我多次試錯和碰壁之後,我慢慢看清這個單位的問題:資訊管道鬆散、工作權責重疊、人制先於法制。 就在我猶豫於去留之時,某天總是神隱的大主管從山裡直撥內線,在天將晚未晚之際找上我。 電話那一頭,她劈頭就是一陣吼,連珠炮似地丟出了許多某封信件裡的質疑。在質疑與質疑的空隙之間,只容得下我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彷彿與她對話的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面牆;我不需要真的說話,只需要反彈回去她想要聽的答案。 「妳還配做這個工作嗎?一點專業度都沒有。」 我不記得電話最後是怎麼結束的,只知道掛掉電話以後,連隔壁部門的同事都跑來探我。她們眼神裡透露出來的擔心,讓我知道剛才那一切,並不是第一回發生。 但我也無心探詢過往,草草地收拾離開辦公室,奔向停車場。 然後崩潰。 以前只要想起這件事,我都只想盡快揮散記憶。不過這次因為某件事又想起它,也讓我突然好奇起來,想讓它停留久一點,感受一下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心情。 說真的,心裡還是不舒服的。但有意識地泡在這種不舒服裡,我才開始看見這幾年某種外人看來很無謂的堅持從何而來。為什麼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才能舒心,為什麼我打從心底厭惡頤指氣使的人,為什麼我對職位或成就一點熱情也沒有。 我這種矛盾地想要站在人前、卻又極其害怕被檢視的人,唯一讓自己心安的方法,就是親自走過每一個環節,確認我不管在哪個角度,都不會心虛。 這段經歷也讓我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從當時只想著要出國,到後來願意留下來累積;從本來期許成為的通才,變成現在專精教學的發展。沒有這段歷程,我不會為自己投入這麼多;沒有這樣地被打碎,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可以重塑人生。 現在我知道,一直放不下這段

【工作坊&戲迷看】人生如戲,戲散,人不散

身兼多職的壞處之一,就是永遠搞不清楚哪天該上班,哪天可以休假,尤其是在遇到週末補班的時候。前兩天盯著行事曆,還沈浸在已排定的工作擋住了想參加活動的懊惱裡時,一通電話解救了我轉不開的腦袋,也解開了我糾結一個多月的惋惜。難得撿到的一天,當然要 不醉不歸 把力所能及的都排進來才行。 下午先參加了蔣葳老師的工作坊。扣掉在生活圈以外的場地讓人一直想打噴嚏的bug之外,融入暗示教學與戲劇元素的工作坊仍是一如往常的精彩。對我來說,每次參加蔣葳老師的工作坊,都是一種對業內專家所能付出心血的喟嘆。當多數人只在意待遇如何、預算多寡、c/p分配合理與否之時,卻忘了還有另一項反求諸己的選擇;強化既有專業、探求潛藏可能,甚或只是照料個人健康,都是更加實際的辦法。 特別是在這個必須長保活力、不斷給予刺激的教學工作裡,如果平常不多方吸收、充實自己,大概很快就會感覺腸枯思竭,像顆消風的汽球一樣飛散在沈悶的教室裡了。 而儘管參加了這麼幾年,也了解蔣葳老師的風格,這次還是得到了不少啟發。最讓我驚喜的是戲劇成分更加凸出;不管是流動塑像或一人一故事,這些跨界語彙在聲音上直接刺激了我們這些自詡為語言老師的腦袋,並且進一步在行為上打破了我們慣性的教學設計思考。 蔣葳老師工作坊,2016@Taipei 除此以外,工作坊裡的視聽感官刺激、立體化與圖像化、留白留空的藝術,都讓人對教學和語言有了更開闊的思維。一直以來,蔣老師最讓我無法企及的就是每段活動使用的引導工具;不管是紙張、彩繩、音樂、布偶,不大的行李箱彷彿像是小叮噹的百寶袋,隨手一撈就是彩虹。對我這種怕死了麻煩的人來說,根本是連想都不敢想要達到的境界啊~ 另外,老師也用了許多辦法把語言立體化。諸如加入肢體移動建立空間感、使用看得見的道具創造畫面、賦予物件新角色藉以代入外語性格;每一個點都可以連成線,再擴展到面,成為完整的一門教學藝術。而流竄在整個場域氛圍裡的彈性,則跟戴老師傳授的留白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明華園<散戲 > ,2016@Taipei 晚上趕回市內,加入滿堂的看戲觀眾,重溫六十年代的沒落與煇煌。 五十年代的台灣,經過了初始因大量外來人口與政權的振盪之後,人民生活漸見秩序,農忙之餘的休閒消遣也開始回春。滋養並成長於島上的布袋戲與歌仔戲,應運成為人民心靈的依託;歌仔戲台上的華麗戲服、親切熟悉的鄉音旋律、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