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沒有博物館的一年

時間真快,離開博物館也即將滿一年了。過去的這一年,那些應該排班導覽的時間,我拿來做了什麼呢?

2010.04.23~2018.02.28@YCM

導覽與研究交織出的七年


2010年中,我同時開始了研究所的課業和博物館的導覽工作。研究所平日上課,博物館週末排班;整整七年,我幾乎沒有一個週末是空白的。就連過年,也只有除夕到初一兩天公休,初二開始就得和同事們輪流排班。

這樣的non-stop行程,看在很多朋友眼裡就是個變態。然而對前幾年的我而言,這種安排真的讓我覺得很滿意。一是我不想讓自己空閒下來;跟班上同學比起來,我付出的機會成本更高,如果不好好利用所有的時間,我可能會因為感覺虧太大而對念書產生無法控制的怨懟。

二是跟念paper比起來,導覽工作需要讀的書真是親切太多。再加上導覽時得對著許多人解說,無形中練就了我口語表達的能力,也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消化大量資訊。這種能力同時練就我在教學上的表現,而且也讓我在不少個覺得煩悶的時候,可以藉由導覽工作的重複訴說,消解心頭的情緒。

不過畢業以後,生活開始越來越忙碌。除了平日在學校的課程,晚上也有不定時的進修或聚會。有些只開在週末的進修課屢屢讓我陷入天人交戰;到底是該去搶熱門但貴死人的進修課,還是該去博物館轉換一下平日受學生影響而越來越退化的中文呢?

2012.05.18 謝師宴散場

空出時間的這一年


自從去年離開博物館,週末不必再挪出來以後,我發現不但生活變得更豐富,一些毛病也改善了。

首先是行事曆開始出現許久不見的行程,像是「陪朋友逛街」、「到外縣市聚餐」、「幫家人慶生」等。以前週末是珍稀資源,為了有效利用週末,我常把聚會活動安排在平日晚上。但有些需要長程交通時間的聚會,或是一整天的活動,我要不是得忍痛拒絕,就是只能下了班再趕去參加。

每次這樣做,心裡都覺得很不捨。而且,有時候好不容易喬好的各方行程,因為一個臨時插件,就得重新全盤調整。長期又頻繁的喬行程,到後來竟然讓我開始無法容忍臨時的變化。當我意識到自己對改變的抗拒,我才發現自己已經累積了許多憤懣的情緒。

所以,當我終於可以不必為了A改動BCD的行程,最立即的變化就是對週末的邀約不再害怕了。我終於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活動,不管是在家享受空白的時間,還是出外和朋友走跳一整天。

其次,就是把過去幾年在博物館學到的東西整合在教學裡。為了介紹各種主題展覽而唸的專書評論,讓我對陶瓷文化和歷史產生了興趣,也觸發了我想把陶瓷融入在語言課裡的想法。去年剛好小明老師邀約,就順勢發展出了青花瓷文化課。除了要感謝好朋友小明,如果沒有先把時間空出來,我大概又會無限期地拖下去了。

小明老師促成的文化課分享

沒有目的,才會達到目的


當初決定離開時,我其實沒想過要怎麼面對這些可能空白的日子。我只是想著,得先把時間空出來,才有機會做更想做的事。這一年過去,雖然生活裡少了美麗的博物館,我卻覺得自己活得更像個人了。

現在我的週末變得更多元,平日的步調也可以更有彈性地調整。儘管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還是不少,但我能允許自己花時間在一些沒有生產力的小事上,也更能接受平凡的閒暇時光。

而也因為給自己的空間變大了,我開始學習面對人生以前的那些結。那些曾經解不開的感情結、逃避面對記憶黑洞的結,都因此而或多或少舒解開了一點。我開始聽見心裡渴望許久的聲音;開始鼓起勇氣、重新找回游泳的能力;更開始接受更多的空白、更多的不確定。

面對自己曾經的挫折然後站起來,面對人生一定會有的失敗卻不再害怕,這是我離開博物館時沒有想過,但卻是最大的一個收穫。

Casco Viejo, Panama city

小時候我們天不怕地不怕,一年可以換好幾份工作。長大後我們怕犯錯怕失去,就連改個行程也要在意東在意西。在意到最後,差點都忘了人生不長,而且意外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插隊跑進來。

我很感激這幾年的生命裡,有博物館的存在。因為有一個地方可以去,當時的我才能堅持把研究所念完。但離開的這一年,我學會了把時間留給自己想做的、真正重要的;我也開始面對過去做錯的,和習慣逃避不看的。雖然慣習難改,但只要願意正視面對,接下來的,就只是練習改變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凡人的記憶

生命中有沒有哪段記憶,是你怎麼樣也不想再重現的? 我曾經在某個宗教單位工作過。不是為了信仰,也沒有高薪;之於當時的我,選擇這份工作更像是為了不離我想望的目標太遠而做的決定。 總之,我以一個外來的凡人姿態,加入了這個單位。 一開始遇到的,就是溝通問題。 宗教單位使用的詞語不同,又新又俗的我聽不懂也猜不透。開口請教,卻惹來嫌棄的白眼;彷彿覺得我的問題連三歲小孩都不如。後來我找到和我同樣是凡人,但比較有佛緣的同事,才扛過這想不到的第一關。 但接下來並沒有如我想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很快發現單位裡奇妙的幾個部分。像是我的主管並不真的是我的主管,我的工作也並不真的全責屬於我,而那些不是我的項目,卻好像才是我應該認真管轄的。於是,在我多次試錯和碰壁之後,我慢慢看清這個單位的問題:資訊管道鬆散、工作權責重疊、人制先於法制。 就在我猶豫於去留之時,某天總是神隱的大主管從山裡直撥內線,在天將晚未晚之際找上我。 電話那一頭,她劈頭就是一陣吼,連珠炮似地丟出了許多某封信件裡的質疑。在質疑與質疑的空隙之間,只容得下我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彷彿與她對話的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面牆;我不需要真的說話,只需要反彈回去她想要聽的答案。 「妳還配做這個工作嗎?一點專業度都沒有。」 我不記得電話最後是怎麼結束的,只知道掛掉電話以後,連隔壁部門的同事都跑來探我。她們眼神裡透露出來的擔心,讓我知道剛才那一切,並不是第一回發生。 但我也無心探詢過往,草草地收拾離開辦公室,奔向停車場。 然後崩潰。 以前只要想起這件事,我都只想盡快揮散記憶。不過這次因為某件事又想起它,也讓我突然好奇起來,想讓它停留久一點,感受一下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心情。 說真的,心裡還是不舒服的。但有意識地泡在這種不舒服裡,我才開始看見這幾年某種外人看來很無謂的堅持從何而來。為什麼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才能舒心,為什麼我打從心底厭惡頤指氣使的人,為什麼我對職位或成就一點熱情也沒有。 我這種矛盾地想要站在人前、卻又極其害怕被檢視的人,唯一讓自己心安的方法,就是親自走過每一個環節,確認我不管在哪個角度,都不會心虛。 這段經歷也讓我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從當時只想著要出國,到後來願意留下來累積;從本來期許成為的通才,變成現在專精教學的發展。沒有這段歷程,我不會為自己投入這麼多;沒有這樣地被打碎,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可以重塑人生。 現在我知道,一直放不下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