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旅】天使的咖啡

前兩天參加MJ老師的讀書會,見到了傳說中的修修。後來聽到他正在進行的旅文收集計劃,過去累積的畫面又不小心被觸動起來。當下心裡想起好幾個面孔,但回家以後怎麼翻就是找不到更好的照片;這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喜歡被拍也不敢隨便拍人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最後總算找到一張事證,其實也是搭配當年文章的同一張照片,只能勉強大家想像一下了。

愛心咖啡@SDQ

剛到多明尼加時,我和同事為了住宿在市區裡各自拖著兩大卡行李箱來來回回地奔波了半天。從沒門沒電的學生宿舍,到短暫寄居駐外人員的面海公寓,最後落腳在學校附近的短租公寓裡。能夠找到離學校近、有公用廚房私人浴室的個人房,心裡真的是超感激。

作為整棟公寓裡唯二的亞洲人,每次出入總會有人特別來認識我們。其中有一位義大利老爺爺,每次見到我們就要抓著我們大講義大利文。雖說西文跟義大利文有點像,但我這種只達生存技能的西文,真的很難長時間專注地聽他講。

另外,公寓的管理人一開始也讓我很畏懼。第一次跟她見面時,她中氣十足但語速飛快的哇啦哇啦講了一大串的西文,當場就把我嚇傻。還好當天有朋友隨行幫忙溝通,一些住房規定什麼的才沒有漏勾。但後來她見到我們,仍然以同樣的語速對著我們哇啦哇啦,也不管我們有沒有聽懂。

不過拜她之賜,我猜西文的能力倒是提高了不少。而且,她其實會耐心地為了我們把話再好好地講個幾遍。只是不管講多少次,她的語速都只有快速跟很快速兩種。偶而遇到自己腦袋進水的時候,真的很想把她關靜音。

但是說巧不巧,往往在交流卡關的時候,公寓裡的警衛就會默默出現。高高瘦瘦的他不是拿著問題要管理人處理,就是和其他房客一起出現救援,讓我可以順理成章地溜掉。這個從海地過來,太高又過瘦的年輕警衛,成為除了學生以外,如今我還記得起來的幾張臉孔之一。

不知道為什麼,年輕警衛每天總是穿著一件白色T恤、戴著頂白色帽子,即便在公寓裡也沒見他脫下來過。而原本就黑金黑金的膚色在全身白的襯托之下,似乎就顯得更黑金了一些。雖然他主要的工作是守門巡視,但就住在一樓的黑金警衛其實更像是地下管理人與打雜長工的綜合體。

每兩天,黑金警衛就得清掃整棟樓的公用空間,包含交誼廳、各樓層走道、公用浴室等。公共廚房的垃圾滿了要拿去丟、被不知名房客遺下的髒碗盤要洗、遭到無良使用者轟炸過的流理台要清。房客搬離時得先幫忙提上提下,回頭迅速整理好房間,以便下一位房客隨時入住。遇到房客飲用水沒了要幫忙打電話叫水;還有,每天早上替哇啦哇啦的管理人煮一壺熱咖啡。

住進來以後,黑金警衛很快就發現我這咖啡蟲睜眼就得來一杯的習慣。所以三不五時的,就會聽到他來敲門送咖啡。有時是一早就來,有時是一回公寓便急匆匆地遞上前;要是我回來太晚而咖啡冷了,他還會特地加熱以後再拿過來。

他都說,這是幫管理人煮咖啡的時候順便煮給我的。只不過我知道,公寓管理人喝的是當地口味的重糖咖啡;而我喝的,是當地人不愛的無糖加奶咖啡。

這個從海地過來,太高又過瘦的年輕警衛,就像許多我在旅程裡遇見的天使一樣不求回報地對我好。不管是街頭上大方請我試吃的中年小販、網咖店裡為我從倉庫堆中撈出網路線的年輕店員,和夜課結束後堅持開三分鐘車程護送我回去的學生們。

這些翩翩而來,只為圓滿我們短暫交會的天使們,讓我相信世界上還有許多良善。或許他們和我的存在微不足道,但他們印證了這世界不是只有逐利圖名、追求上位的人;就算主流價值觀日趨一致,但仍然有很多願意付出、願意相信、願意不一樣的人們在努力著。

努力著,為自己和別人的生活開出一朵花。

當年驚人的行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備課是能力,不是想像力

去年開始思考備課這件事。一開始是在台中和皓雲一起的工作坊,同時自己手邊進行著各式各樣團型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討論。短時間密集地跟這麼多新舊老師交手下來,加上想起以前在研所的老闆心心念念著要呈現教室裡的第一堂課,因此就引導出了這個方向。 一直到今年再被問起想開什麼課,沒有花什麼時間就決定了這個主題。一直以來,我對備課這件事的糾結只是有增無減。好不容易這段日子累積出了一些想法,當然想好好整理下來。一方面作為對自己華教生涯的交待,一方面也試圖想提供一點方法給像我一樣這麼容易糾結的人。 在我看來, 備課是一種能力,是對自我教學能力掌握度的證明。 然而許多時候的許多人,包括我,也會誤以為備課靠的是想像力。的確就像廣告詞說的,想像力就是超能力;但如果每堂課都得靠靈感來了才能備課或上課,那豈不是要餓死一堆像我這樣只有邏輯沒有創意的老師? 而且綜觀業界,光是見識過或周邊認識的老師就沒有誰是完全相同的。他們或許有著類似的特質與氣味,但實話說,比我更不受控的也不是沒有。然而,這些老師還是在這行裡活得很好。由此可見,無論是想像力超能力或胡思亂想力,應該都跟備課力或教學力沒有絕對關係。 備課作為教學工作裡必備且吃重的一環,看起來好像當老師,就得投入比其他行業更高的時間成本。但其實, 沒有哪一行是輕鬆賺的 。就像小吃店在開店前得備好足量的材料、機電人員維修前得先研究好配電圖;既然入了行,與其比較各自的環境優劣,不如先想辦法把自己的份內給做好。 備課教學工作坊,2016@雲飛 多年來,我自己遇過的備課問題多得不勝枚舉,許多問題就算到了現在仍然像是地縛靈纏身,讓人不得不時時警惕著。其中幾個比較普遍的,包括 時間拖太久、準備得太多、自我要求太高, 和 腦內畫面太少 等。 可能有不少老師把備課時間或備課量直接等同於看待這份工作的認真程度。因此,為了對得起老師這二字所背負的名聲,就算一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課,也要把不上課的剩餘時間全部投入在備課上。剛開始,當然你會很認真地準備。但是無所不在的外在干擾與心裡隨之起伏的情緒很快就會把你帶離眼前的課本和PPT。接下來,椅子彷彿長了蟲、眼睛好像失了焦、整個人像是踩空掉進兔子洞一樣失去時間感...... 再回神,已經到了不得不倉促上陣的時刻了。 不過也有時候你是戰力十足的。想著即將踏入的教室、不知道長成怎麼樣的學...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