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結實實下了幾天的綿綿細雨,雖然不及台北的纏綿不休,也不如巴京來得驚天動地,但這種走在路上會淋濕、只見雨霏不見日頭的蒙城,倒還是來到這裡頭一回。也所以,難得在走出辦公室發現竟然出了太陽時,便興起到教室外頭上課的念頭。進了教室,發現學生們也一臉殷盼,自然是從善如流地應和了。 好在那天的課程以口說為主,本來設想先複習前日的內容,不過午後日光頻頻召喚,只好臨時調整,把需要電腦完成的剩餘語法教完,其它的全部移駕小綠園與花草共享;而學生們知道PPT上完就可以離開教室,練起句子好像也變得特別努力了起來。擺脫科技後,大家進了小綠園或坐或站圍在露營區長桌邊,進行原定的看圖描述活動。少了四面牆,學生突然像活起來的小木偶,不但能開口說,手腳也仿彿都接了回來似的,鮮活得就像小綠園裡的原生物種。 複習活動結束後,稍作休息便繼續口語練習部分。學生們隨意分成溫暖田野組和蔭涼搖椅組各自佔據綠園一角,練習起課本對話。練習充足後讓學生丟本再一次合力完成整個對話,最後以幾個討論和作業佈置結束這天的綠園小課。 除了小綠園和臨時調動順序的複習活動,整堂課其實一如既往;沒有特別的設計,也沒有特別突出的話題。但這堂課給我的,卻是另一種層次的感受,也讓我回憶起上學期的某一堂課。另外那門課同樣作為話題延續,除了問題討論,還有未完的課文內容需要努力。但沒想到,課堂一開始的暖身問題就已經讓學生們討論得熱熱烈烈,學生們搶著說話的高昂氣氛,似乎讓空氣都隨之震動了起來。 當下的我,看著、感受著空間裡的火花,在瞬間真正體會到了語言的活性,和對的環境裡的有機性。所謂的留白、所謂的即興發揮,在那零點幾秒裡通通被連起來了,甚至具象地、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過去總把課堂裡的即興發揮歸類於個人臨場反應的我,在當下的情景裡才發現自己原來錯得離譜;其實,即興發揮一點兒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準備充分之後所展現的揮灑自如。 要以角色作比喻的話,我會說即興發揮並不是從空禮帽變出兔子的魔術師,而是那個懂得從滿滿禮物袋裡選出最適合眼前主角的聖誕老公公。 從那次之後,我發現這種即興開始偶而地出現,有時候是活動的微調、有時候是練習份量的改變。不過隨著這些偶發的即興,我開始更多地投注在感受課室氣氛裡;準確一點地說,應該是放鬆了對禮物的掌控,但更專心於空間裡的真實互動。 然後一直到小綠園的課,當我終於加入把學生帶出教室的一員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