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開營除了學習新東西以外,反思與自我檢視的頻率也是一塌糊塗的多。經過前兩次的極地體驗,這次總算是差不多趨近平衡的愉悅了;借一位學生造的句子,簡直就像到了「天躺」。 嗯,其實還差一點點。 受惠於台灣社會向來尊崇三師的影響,只要工作跟「師」字沾上邊,好像多少都能享有一點職業餘蔭。這種感覺,在每次和陌生人交際時常能得到印證。不管是突然張大眼睛的表情,或過份禮貌的語言,都讓我在當下充分感受到這個字的威力。只不過,儘管已經快要見怪不怪,這種反應卻仍然老是讓人禁不住想眉毛打結或鼻子抽筋。 過去得以成為某某師的人,要不是學問特別精通、品性特別受到尊崇,不然就是錢賺得比別人多得多。也因此讓人在選擇職業時,往往會受到這些既定印象的影響。然而,不管是這些從古到今都存在著的某某師們,或是近年來才出現的各種師,人們長久以來對於「師」的想像,真的都能夠普遍套用嗎?而那些搆不上「師」或根本連代稱都沒有的職業,是不是就活該成為不值一晒的族群? 不是什麼「師」的工作,真的就是輕鬆簡單的、不那麼受人仰望的工作嗎? 不是做什麼「師」的人,真的就是沒知識沒地位對社會發展不重要的人嗎? 剛開始學商的某一堂課裡,某位老師送給同學們一句「滾石不生苔」做為對當時仍然懵懂的我們的期許。他的原意本來是鼓勵大家多方思考各種可能、不自我侷限,以突破的創新做法達到企業成功的目標。誰知道當時的我把這句話聽得太進去,以致於後來的好一段時間,我超級努力地讓自己滾來滾去;結果,就滾出了現在這個形狀。 不過其實我很慶幸自己做過這些事,也所以才能常常對自己進行不同角度的檢視。在加入師字輩之前做過的許多工作,雖然不至於到驚世駭俗,但從刷廁所洗碗盤到裝貨封櫃開遊園車, 我一點也不覺得做這些工作有哪裡會讓我抬不起頭 ,或讓我的智商變成IQ零蛋。同樣的,老師這個工作也就是千百種職業之一,既不會讓我感覺跟別人不一樣,也不可能讓我從民間生活進入皇室貴族(進貴族世家比較快吧~)。 而且這個社會,從來也不缺乏激勵人心的素材;像是總機小妹力爭上游成為集團總裁、快遞小弟努力向上躍升部門經理。諸如此類的例子所在多有,而且就發生在你我周遭。服務生提供的服務不會比老師不專業、助理處理的業務也不一定就比董事長的淺薄。 每一份職業都有它的專業 ,這個專業能夠展現到什麼程度,不在於職業的名字叫什麼,而是 取決於執行的人用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