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7的文章

捨了,才能再見

托朋友與前輩們的福,美加巡迴後的下半年,陸續也開了幾場工作坊。從零程度到中高級、評量檢測、師資班期末試教,甚至是導覽技巧;除了場次比我預想的多,連我一直想做的導覽技巧也在淡江開成了。 很多朋友問過我,為什麼這麼喜歡導覽?明明平常上課已經很忙了,為什麼週末還要早起奔波?就連幾個願意直言的好友也覺得我把時間分散在兩個專業上,太不值得了。 其實,我也一直在問我自己,到底為什麼要這麼逼迫自己。 故事要說回準備研所的那一年。當時的我總算下定決心念書,辭掉前一個博物館的行政工作,報考了補習班。就在那時候,我看到了陶博館導覽員的徵求廣告。 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藝術外行人果然只得了個備取。但當時的負責人小蘭對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加上我也對陶博館很有好感,於是她破例讓我參加培訓課程。就這樣,我開始白天補習晚上念書,每個月抽出幾個晚上跑鶯歌上課的日子。 隔年放榜,我很幸運地考上了研究所。隔一週,小蘭打來問我能不能盡快上班。於是,在成為研究生之前,我先踏入了博物館,成為導覽員。我在一週內做完功課、規劃好路線、準備好講稿;上班的第七天,我帶著我的第一個預約導覽團體,在館內完成了半小時的英文導覽。 陶博館一隅 那場導覽大概是我整個導覽史上最爛的一場。後來每次想起來,都覺得很對不起那群從新加坡來台灣畢業旅行的高中生。但是從此以後,我就愛上了導覽的感覺。 我喜歡在導覽時看到的聽眾表情。看著他們因為我的說明而開啟一個新畫面、跟著我的敘述描繪出一個新世界;這種立即的回應成為我重複日常的補血來源,也刺激我必須在下次上場前迅速調整。 隨著研究所的課程開始,一路的報告、專案、實習、論文接踵而來;無論十樓的世界如何極究鑽研,我都盡可能地維持導覽在生活中的分量,藉以抵消埋頭在文獻裡的失真感。某種程度上,要說導覽其實是幫助我完成學業的元素之一,也不為過。 但人生,總是有個但字。就像戀人之間突然不愛了,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劉鎮洲<依戀> 因為大環境轉變,當初讓我依戀的部分,逐漸被其它成分掩蓋了。我好不容易空出來的導覽日,被填塞了許多不屬於導覽的工作。而那支撐著我的聽眾表情,如今被稀釋得像館內清清如水的清水模,不復清晰。 我還是很喜歡導覽、很喜歡館內館外的一切。但取捨的時間,終究還是到了。 雖然充滿不捨,但就像憲哥書裡說的,捨只是當下排序

邊做邊學之班級經營分享

通常開學的前三週是我最忙的時候。並不是因為前三週的進度比較快,而是因為前三週的努力,往往會決定了三個月後的畫面。這個畫面除了學生的學習成效,還包括學生們能否從同學變成朋友;以及分道揚鑣以後,老師會被怨恨或是被想念。 所以,就算這幾週是感受最多的時候,很多想法也只能速速筆記,待日後有點空再把它比較好地消化並記錄下來。而班級經營就是其中一件。 這件事,從在大米時期邊看邊學、回台灣以後邊做邊改;一直到今年才看清楚,原來自己這時期忙著的這些大小事,就是圈子裡所謂的「班級經營」。今天就整理自己的三個做法,給自己記錄,也給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班級經營的三個做法 1. 分享課室權力 對我來說,學習是學生的事,老師只能從旁引導。就算學生習慣以老師馬首是瞻,但學生不一定得靠老師才能學會語言。而且,教室裡只有老師是成不了事的;沒有學生的實際參與,教學也不會成立。 因此在學期開始時,我就會讓學生一同參與制定整個學期的遊戲規則。除了學校安排好的規定,其他諸如隨堂小考、校外教學、口頭報告、作業繳交,都由學生說了算。我需要做的,就是確認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之下,不會影響教學進度,還能完成既有的學校規定。 通常這種方式在遇到學生專業戶時,會出現一點阻力。大部分是因為,他們似乎從沒遇過這種可以談條件的老師,因此顯得無所適從。比較不安的學生會在前幾堂課重覆確認,不過一旦有其他學生開始做了,他們也就從善如流了。 2. 增加同儕連結 比起老師,我認為最能幫助學生的就是他旁邊的同學。畢竟老師和學生的相處也就是每天的幾個小時;離開教室以後,從異鄉來的這些學生,馬上又回到舉目無親的環境裡。要是在教室裡的幾個小時,除了有母語者老師可以協助學習,還可以跟班上同學建立起課後連結,不是更有意義嗎? 為此,我會儘量把課上非老師必要的操作交給學生。像是由學生指定練習人選、自己找討論的同伴、創造更多課上的對話練習,或設定課後必須共同完成的口說作業。學生透過這些與同學說話的機會,就有更多找到共同點的可能,成為朋友的機率自然也更高了。 不過這對老師來說,必須練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特別是一些對母語者很簡單、但對學習者很必要的交際動作上。比如認讀練習時,學生得指定下一位人選;剛來的學生很容易用「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向老師求救。這時候,老師得控制自己不要多嘴。因為老師要是一不小心幫了忙,學生就少

【郭耀仁的表演課棧】溫柔發光,療癒世界

特意隔了兩天再看,當時定格的表情仍舊很兇狠。表演課老師說,要從自己的性格裡抽出與角色雷同的部分,放大詮釋。看起來,我其實天性裡就帶著角色性格裡的尖銳與不屑,才能讓人光看照片就感受到咻咻咻的殺氣。 成果發表演出 其實,跟我比較親近的朋友都聽過我說那些「不乾淨的話」。我從一開始很介意他們的反應、接著試探性地說個一兩句,到最後決定放開自己地想說就說。很多人覺得這樣很不適當,特別是在這個被戴了大帽子的教學領域裡;但從這些語彙裡成長出來的我,要是因為工作而捨棄了過往的自己,那麼現在這個我,就不是原來的我了。 一旦丟失了熟悉的那個靈魂,也就不會有表演課最後的這個角色了。 期末發表節目單 今年上了不少大課之後,感覺這堂課完全就是紓壓來著。每次上課由老師帶領的肢體開展、慢慢進入不同的主題;有的觸發感官、有的勾起記憶、還有許多挑戰學生的創意極限。通過這些練習,我們從生理到心理更加了解自己。 接下來,才能開始觀察世界。已經在社會裡形成慣性的我們,看似每天都在觀察,其實只是盲目地呼吸。而我們以為的表演,其實已經被過度簡化成誇張虛假的動作。表演是真實的表達,是日常裡的細微動作。重拾自己的心,才有機會看到真實的樣貌。 看戲的自己 這八週,因為有表演課,讓我在忙碌的生活裡多了一點色彩。每天我們在不同的場域裡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忙碌得幾乎連喘息的空間也沒有。但只出不進的日子讓自己變得愈發表淺;遇到同事說聲嗨、走進教室說你們好、回家閉嘴不說話。 縱使心裡有再多小宇宙,也沒有時間停下來好好表達或感受。於是,我成了一個愈來愈會上課,卻愈來愈不會說話的人。 下戲放空中 還好,我還沒有失去嘗試的勇氣。還好我還願意相信,相信就會發生的魔力。相信就會發生,Believing is Seeing,這個神奇的句子在短短幾天裡,有如暗示一般地不斷重複出現在我所到之處。 於是,我從相信自己只是一個喜歡看戲的人,轉變成相信自己真的就是那個角色。我往她的過往去挖掘、也往自己的心裡翻找。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排練,我將心裡的情緒放大、讓外在的肢體與眼神相符、最終讓自己成為真實的這輩子裡很難成為的她。 夢蘭 儘管上台前緊張得手足無措,但回想起在台上的幾分鐘,心神卻是一點也沒散去。果然就像老師說的一樣,找回初心、專注在對手身上,台上就是你

【說出生命力】你有多想要,就有多努力

週末參加了一場很特別的活動;不只讓我重溫了久違的場控fu,也聽到許多用生命淬煉出來的精彩故事。其中幾位講者說的故事剛好跟語言有關,也讓我邊聽邊想起自己的工作與學生。 除了努力,沒有捷徑 這位聽力損傷的講者說了自己努力學習開口說話的過程。從發聲部位、口腔空間、舌位的擺放;光是一個ㄐ,就花了他幾個月的時間才學會。接著是每個字的個別聲調到長段敘述時的整體語調;每個我們覺得無比容易的聲音,都是他下了不知道多少苦功才練出來的成果。 在他看似流暢的演講過程裡,我發現他其實非常擔心說錯。因為他除了刻意把語速放慢,其至還用上了手勢提醒自己把聲調發對。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聲調手勢出現在母語者身上。剎那間,我突然感受到他付出的精力與決心有多麼巨大。 改變自己,永不放棄。crdit by 阿湯哥 另外這位講者,則是讓我覺得很可惜。雖然他也有著類似的聽力障礙和語言學習歷程,但從我看到的現場反應,聽懂他說話的人似乎不多。 他的演講大意約莫是小時候因為一場急病,幸好家人及時送醫才保住了性命,但卻因此讓他的聽力受損。為了能夠開口說話,只能北高兩地的舟車勞頓,以接受語言治療。但治療效果不彰;幾次奔波下來,不只瘦了荷包,也逐漸消磨了全家人的意志。 然而,某次治療後的回程車上,他卻突然開口說出了完整的一句話:「爸,我肚子餓了。」這個經驗成為他直到現在的信念;只要有心改變、只要開始了第一步,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幾乎九成以上的學生都告訴我,學中文最難的兩件事是發對聲調和聽懂母語者說的中文。但當我鼓勵他們多說多聽時,不少學生卻又卻步不前。多數的學生寧願在教室裡一直被我糾音,也不願意為了克服這個難題而多走出教室一步。 或許是因為在教室裡,無論學生說的中文有多歪,我都能夠聽懂並且給出回應,以致於讓他們覺得沒有必要改善。也或許是因為,他們在心裡早已預設了自己怎麼都不可能學好,不如把力氣省下來做點別的。 但這些講者讓我看到人類的潛能無窮;就算身體受到了限制,只要你夠想要,就會付出多大的努力。而唯有你持續地努力、堅持不放棄,才有可能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越變越好,也才有可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零程度】之到底怎麼學好聲調?(下)

跟第三個症狀比起來,前兩個症狀比較偏向心理障礙。通常只要老師持續提醒、施以鼓勵或刺激,多半能逐漸改善。但第三個症狀要是少了學生的堅持,老師再怎麼努力好像也使不上力。 症狀三:即將成為遠古化石生物 解法三:就地砍掉重練,重新運用學習心法鞏固新基礎 以下是整串的教學步驟。 1. 心機分組,平均學生程度並指定課本範圍; 2. 發相同張數字卡給各組,學生需協調討論,共同決定要寫什麼生詞; 3. 完成後換組讓學生確認生詞是否寫對,可鼓勵學生唸出來; 4. 老師逐一帶唸,確認學生聽到每個生詞的聲調; 5. 打散生詞,老師不開口只發出聲調,暖身幾次後開始搶卡片大賽; 6. 先從單音詞與44聲雙音詞開始,再陸續向較容易混淆的組合邁進; 7. 要求學生把拿到的卡片說出來,發對才算得到卡片; 8. 依可用時間調整長短。 學生自寫自練自嗨 說真的,一堂複習課是改不好聲調的,而且,很多學生其實壓根沒學會聲調。既然沒學會,又要從何改起呢?從零程度學生的角度來看,中文得學的真是太多了。 認字、寫字、記部件、記發音、記聲調、學詞義、學語法、學聽辨、學表達......每次上課也就短短的幾個鐘頭,學生們沒有一刻不是燒盡腦力的學習著。下課以後,還得練字、看筆記、錄對話、寫功課。 常常在課堂練習時,我看著學生們絞盡腦汁的互動與協作,就會希望自己教得再好一點,讓他們可以學得更輕鬆一點。不過,這次大費周章的複習讓我回想起研究所時期,在語音課上一個關於 零程度學生要不要教聲調的討論 。 當時的討論,在我的心裡留下了一個「質疑標準」的想法。看看我們生活的世界,多少紅人名嘴發音不標準、說話顛三倒四;但人們不但都能理解、能接受,甚至還因此大受歡迎。然而教室裡的老師,卻還在計較著發音不夠滿不夠準的問題。 當我們把標準看得太僵固,就失去了容忍錯誤的彈性。於是當學生盡力發出聲調,老師只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給出回饋;對、不對、低一點、高一點......彷彿只要差了那麼一點,就是學生的世界末日了。 但是但是,真的就是學語言而已,又不是賭身家。就算是太陽馬戲團的特技演員,也是有一個極限的。初學華語的這些異國學生們,帶著自己的預設而來,當然會有很多需要重新認識的地方。 只要學生能夠理解聲調在華語裡的重要性,具備自我監控的意識;要是真的發錯聲調說錯話,多半的

【零程度】之到底要怎麼學會聲調?(上)

這幾天忙著幫學生複習,除了既有的說話與讀寫練習以外,兩班的學生不約而同提出了練聲調的請求。學生都開口了,使命必達的老師也只好認真地生出一朵花來。 不過說實在,聲調真的是學中文裡數一數二複雜的部分了。轉化在我們身上,大概就像說英文的那種「氣口」。按照之前上大人學課程的老師說法,這種能力泰半得靠個人對語言的敏感度。 聽起來要練好聲調很渺茫,但練習造就完美;就算不夠完美,但至少可以離完美更近一點。而且,要是老師這麼簡單就放棄了,學生又要何去何從? 因此,這次在原本的綜合練習之外,我另外針對聲調多做了幾個練習。根據側面觀察,我發現學生有三個常見的症狀。而這三個症狀中的兩個,只要稍做調整,學生在聽辨上都可以有比較明顯的提升。 首先,學生的第一個症狀就是不聽。通常這種學生已經對自己的聲調失去信心,當老師說出一個詞後,他們就急著說出嘴裡的聲調。要是第一次嘗試錯誤,要不就是沈默不說,要不就是開始瞎猜一通。 對於開始瞎猜的學生,我會走到他她面前制止這種無意義的發聲行為。等他她冷靜下來以後,認真地看著學生、告訴他她得打開耳朵聽;因為唯有真正把聲音「聽到」腦袋裡,才有可能「聽見」其中的起伏。 症狀一:不聽不想直接瞎猜 解法一:請學生深呼吸,冷靜三秒,把耳朵打開再聽一次。 第二個問題是不專注。這個問題的成因有點複雜,但簡單說就是學生恍神了,以致於沒聽到剛才的內容。要是走神的原因是學生太緊張,我會建議他她使用症狀一的解法;要是他她只是單純的小失神,那就再聽一次。 不過,要是有習慣性恍神的學生,老師恐怕得在平時多提醒他們專心,以免一路恍進了考場,那最後只能哭著出來了。 症狀二:走心走神暫時當機 解法二:練習時,收心再聽一次;考試時,專心聽下一題。 Kahoot 聽辨練習 第三個症狀是最難處理的,習慣性錯誤。我不想用「化石」這個詞來說,但特別是零程度的這個階段,要是不解開這個習慣性錯誤的結,最後學生大概都會變成遠古時期的拓印。 打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學生不會;他們無法辨別某一個單音詞,或某個多音詞的聲調。對母語者來說可能很難想像,但就像有些人聽不出來「你好」和「您好」的差別那樣,只是外國學生的問題更大。 複習時,我發現這個症狀的學生最多。為此我只得加上更多練習;而為了讓練習看起來有一點變化,我甚至加進了Kahoot聽辨活動,藉以保持

【初級語法】小調整大成效

趁熱分享一個不太起眼的小語法。   隨著學期的推進,赤道班開始跨進初級華語的世界。除了課上能說的中文變多了,一些和台灣人比較有接觸的學生也把真實語言帶進了教室。而說巧不巧,課本裡剛好就出現了一個話語省略的語法。 第一次教這個語法的時候,我覺得實在很多餘。尤其課本裡的練習,把過去在對話和語法例句裡藏得好好的省略詞全部挖出來,真的很有事。而前幾次教的時候,學生們的反應也覺得這個語法很沒必要,不管是教還是學,感覺都很勉強。 不過,這次再把PPT拿出來調整的時候,突然就閃過了一個靈感;與其讓學生們陷在加回去的苦思,為什麼不讓學生沈浸在刪掉的快感裡?而且,要是這個刪掉能夠實際被操作,應該會更有快感吧! 於是,學生們就這樣掉進了練習的陷阱。 學生熱烈討論中 完成語法呈現與課本練習後,我把印出來的對話分給兩組學生,讓他們把母語者會怎麼說這段對話的樣子找出來。只見學生們紛紛拿起筆來,有的一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想全部劃掉的狠樣、也有的想下筆卻又懸在半空中想半天的支吾樣。 接下來討論慢慢展開,學生間的對話開始出現意見表述、反對、支持、懷疑等看法。我一邊遊走一邊聽著他們的討論,偶而插話或簡短回答學生問題。等學生們第一輪刪得差不多了,再請他們互相交換討論。 改另一組的答案 現在回顧這個語法的幾次操作,我發現其實最關鍵的角色竟然是老師。同樣的語法和沒什麼大改的PPT,效果卻差了這麼多。原因之一,是我把腦內練習變成可以讓學生動手做的練習;原因之二,是我想通了學生為什麼需要這個語法。而一旦想通了以後,不只自己的教學流程變得順暢,看課本裡的練習突然也覺得非常順眼😄。 雖然跟其他語法比起來,這個詞語省略不是那麼起眼;但在這個時間點出現,剛好成為教室與真實世界的一種連結。不管這是不是編者原先的設想,但作為教學現場的引導者,只要能讓學生學會並且記得,就是一個好的設計。而這次的經驗也再次證實了,沒有學不會的語法,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操作注意: 1. 先讓學生展開討論,再把馬克筆發給學生; 2. 注意學生是否看懂話輪順序; 3. 適時提醒學生不是刪得愈多就愈好。 語法出處:當代(一) L.11 Grammar V. 

相信,就會看見

上週硬是擠了一天時間帶著學生們校外教學去。雖然大家都玩得開心,但我一方面要顧著所有學生的需求,一方面還在心裡算著進度不知是否趕得上;浩浩蕩蕩的整團人裡,大概就只有我在玩的時候還想著學習。 Field trip, 2017 Autumn 偏偏幾個學生又漫不經心地過著日子。不是上課懶散地練習,就是下課跑來央求晚交作業。儘管我把規定列清講明,但學生的特權就是可以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不當一回事,任由老師說的話像東北季風那樣吹過了無痕。 過去的我對此一點也不在乎。就像我常說的,學習是自己的事;唯有你想做,學習才會發生。任何的外力諸如考試證照、魔鬼老師、甚至是求職面試,都比不上自己下定決心。因此,我對於學生的要求也總是輕如雲朵。聽進去的,我謝謝你;沒聽進去的,也完全無損我的心情。 不過這個學期似乎不一樣了。看著兩個起點相同,學習結果卻大不相同的班級,我的心裡充滿了困惑。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產生了如此明顯的差距?我對這兩個團體付出的心力,究竟又是如何地導致他們走到不同的結局? 我很努力地觀察、仔細地思考。但越找就越迷惘、越不明白就越煩燥。然後在今天花了一個小時改完成山的考卷與作業後,我的煩燥激增成一顆瀕臨極限的氣球,隨時準備爆炸。 「老師!」 叫住我匆匆身影的,是一個看來既熟悉卻又陌生的臉孔。 頓時間我有點錯亂。意識漂浮在時空裡好一會兒以後,才想起這個去年出國前只上過一個月一對一課程的學生。印尼華裔,每晚從城彼端的大學奔波來到城中,只為了補足該校疲弱的語言課。 我想起他在課上的一些片段。口語流利的他說著未來要到大米再進修,然後回到印尼承接家業。偶而講得興起時會混用近似語法,或使用他會的所有語言去描述一個更高級的詞彙。有點懶散,但相當聰明;看起來調皮,但超級尊重老師。 趕著上課的他與趕著回家的我,就這麼停下腳步,在電梯前錯過了幾班車的時間。 歡喜做 甘願受 回家的路上我發現,自己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真的成為一個老師了。 曾經我以為只是一期一會的工作,卻在日積月累下疊出了厚度;不只成為學生來去往返時的頓點,也成為眾多角色中某個有重量的自己。對比十年前剛從多明尼加回到台灣的自己,如今的我竟然也變成了當時的我仰不可及的那個角色。 表演老師說過,唯有自己先相信,才能被觀眾看見。無論作為什麼角色、無論你撒

【超級創新力】這世界不缺伯樂,只欠英雄

去年報了功夫老師的創新力課程,無奈被補班補課攪局而取消。今年一得知課程重開時,連課程內容都沒看就直接手刀搶名額。沒想到報完名回神後,才發現竟然是上課加呈現的兩天課程。 當下想起曾經上過的兩天課程,只有一門比一門硬,沒有誰在比輕鬆愜意的。不過既報之則安之;課程從一天長成兩天,想必有它的道理。就算再硬,那也是得到更多收獲必經的過程。 第一天課程的工具箱 果然第一天,大會就豪邁地給每人發了一袋創新工具箱。 小班制的精緻課程、充實到要爆炸的內容,功夫老師上起來卻是緊湊中帶著餘裕。而雖然內容對我來說很新,但透過實例分享、即時討論與團體競賽等方式,學起來並不算太困難。 第一天下課後,拎著工具箱我悠哉地回家,路上邊滑手機邊想著下個月的發表該說些什麼好。然後,我看見手機裡的訊息;發現自己之前應允的任務竟然比想像中龐大許多,而且時間剛好和準備發表的這一個月,完全重疊。 小可愛沒誠意的安慰 於是就這樣,我開始了白天耗體力晚上耗腦力的一個月。除了備白天的課、看夥伴的簡報、連繫同伴、跟進回饋、組織演練......,同時還要想著自己的發表內容。現在列出來好像很可怕,但當時其實什麼多餘的心思也想不到;只知道要全力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要愧對自己的血汗錢,也不要辜負眾人的託付。 成果發表當天,我帶著好不容易理出頭緒的點子和熱騰騰的簡報到場,看到一個久違的專業場合,和一群專業打扮的同學。 發表日的盛況 離開公司走進教室的這幾年以來,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其他領域;更何況是與這些領域精英同場切磋想法的這種場合。頓時我覺得自己好像走錯場地,腦海裡閃過了0.01秒的退縮念頭。不過我知道,這種機會一旦放過了,要再等到下一次;或是,要再等到自己鼓足勇氣的那一次,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發表中 之所以想上這門課,是因為想看看華語教學這一行究竟有什麼體制外的發展可能。當初天真地以為華教市場也能成為像英語教學那般龐大的學習產業;然而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門外一直喊熱與門內一片蕭瑟的怪奇景況。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什麼沒有被發現的問題。 透過這次的發表,我終於能夠把這幾年的想法與做過的嘗試好好整理起來。收攏了這幾年做過的講座、培訓、工作坊,僑委會的營隊課程規劃、教師管理,再到今年的美加巡迴教學;我在發表的過程中,突然看見

成人班也需要教室管理

教華語這麼些年以來,陸續有不少人建議我往中小學領域去,原因不外乎是市場大、機會多、前景看好等等。但我始終沒有這個意願,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室管理。 我喜歡中文,喜歡讓學生秒懂中文的快感。對我來說,教室裡的所有時間就是要極大化利用,讓學生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熟悉這個語言。要是把這有限的時間拿來管秩序,就一點意思也沒有了。 但是,這個瘋狂變化的世界,憨人思考的速度當然是跟不上的。這個學期的赤道班,就給我出了這一題。 首先是班上口語程度最好的A學生不斷打斷我的教學節奏、接著是這位A生和吸收速度最慢的B學生發生摩擦、再來是B生和反應最快的C學生鬥嘴鬥到起口角。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我大概把教室裡所有形式的拒絕都練了個朗朗上口,也把能翻的白眼翻了不知道幾個地球遠。 為了順利趕上進度、完成教學,我幾乎把所有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然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我向來敬而遠之的教室管理。 大人的教室管理 1. 公平清楚的遊戲規則:畫清底線, 不就是不。 赤道班的學生個個學習意願高昂,加上幾個人的反應都不差,跟北極班相比簡直就是火箭噴射的學習速度。而A生帶著家庭背景的影響,口語能力硬是比大家高出一大截。開學第一週,當同學們還在模仿聲調、學習組句時,老兄他竟然已經可以和我對話。 但這件事反而成為A生的學習障礙。一來他雖然可以和我用中文互動,但十個發音有八個錯,其中四個還是他以為是中文的台語;二來儘管他能寫字,卻只能以母語讀出字音,無法以中文發出正確語音。 因此,只要他抓到機會跟我說上話,就總是急著問我某個詞怎麼寫。一開始我只是婉轉推拒或迴避回答;但同樣的情形反覆高頻地發生,甚至出現像孩子般無理取鬧的情緒反應。 為了讓他知道不就是不,我開始明白直接的拒絕他。搖頭搖手加上強硬的語氣,直接說明他的問題超過全班程度,也影響了班級的學習進度;除非全班同意或下課時間,否則我說不回答就是不回答。 僵持幾次以後,就連聽不懂我說話內容的同學們都明白了我的意思。而A生耍了幾次情緒卻仍然碰壁之後,大概也總算體會到老師不是他買的翻譯機;老師說的不要,就是真的不要。 2. 尊重個體的學習習慣:理解差異,彼此包容。 跟說話快、寫字也快的A生比起來,B生就是完全兩極的那種;以交通工具來比喻,差不多是保持捷比三輪車的這種速度差。在B生身上,我完全見證中文對一個

【零程度】不會是應該的

像是要彌補我上一期沒教到多少課的遺憾,這期一次來了兩班零程度。每天跟著學生們牙牙學語,學到連跟同事聊天的能力都退化了。不過這是教零程度的必經過程;這種暫時性的職災,只要走到第三週,差不多也就會逐漸消失了。 儘管如此,每次教零程度總是少不了有新挑戰。這次的兩個班一冷一熱,不但分別給我出了不少從來沒遇到過的難題,也是第一次幾乎挑戰到我的脾氣極限。這篇就先來說說北極班吧! 北極班成員其實有半數來自島國,但不知道為什麼,就算聽懂我說的話,也很少有人會主動開口嘗試。一開始我以為是指令不清的問題,但測試幾次以後,發現他們就是不肯說話。 比如說,在做完語法呈現與師生操練以後,我下指令請同學們互相討論,完成課本練習。然後,教室突然就像沈進北極海一樣地,靜.默.了。 他們有的看著前方的我,有的看著PPT,有的逕自開始低頭寫起練習;但就是不看、也不跟身邊的同學開口練習。為此我大概試遍了所有的分組方法。然而不管我怎麼分,就是無法推動他們向彼此開口的意願。 這種不討論的情況讓我在前兩週幾乎要抓破頭皮,一度以為自己功力退化。一直到看了我家小可愛的故事才讓我豁然開朗。 不怕水但怕沙的小可愛 你的理所當然可能是他的不知所措 話說小可愛一家日前出國旅行。跟著一群大玩伴,不到兩歲的她玩得超開心。但因為轉換了環境改變了作息,剛開始訓練的許多自理能力也跟著失控。 看著視訊裡的她本來開開心心,轉眼間竟然爆炸哭鬧。身旁大人想幫忙卻無能為力的樣子,簡直就跟我在北極班裡遇到的情形如出一轍。 這時我才了解到,原來我們現在所具備的所有技能都不是天生的;每一項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能力,都是在某個時候學來的。只是我們忘了當時學習的不適,也忘了如今的對方可能從來都沒有學過這件事。 學生不討論不是他們不配合,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討論。可能在他們的學習歷程裡,從來沒有過共同討論的經驗;可能他從小自學長大,根本不懂什麼叫做跟別人合作;也可能他認為寫字的時候就該安安靜靜地寫,不可以跟別人說話。 我忘了,這是他們第一次在一個全新的環境裡,接受當地的教育體制,面對一個全語言教學風格的老師,學習一個需要勇氣才敢開始的語言。 第一週(上) VS. 第三週(下)的學生討論情況 想通以後,隔天我回到教室,調整了帶討論的方法與態度。原本急著想要學生馬上開口的心情,因為找

結束,才是開始

六月初確定要到美加進行巡迴教學時,心裡整個超忐忑。儘管自己有些教學經驗,在多明尼加時也曾經跟僑校老師交流過,但畢竟教學對象的年齡層不同,是人都會緊張吧! 當時我一面構思交流的內容、調整已排定的行程,一面還改著專簡的發表內容。相比於七分鐘的專簡,每堂課都動輒一兩個小時的巡迴理應佔去我更多時間才對。但直到專簡結束的那天,巡迴內容都還只在我的腦子裡,沒有正式動工。 這樣說好像很看不起參加交流的老師。但事實是,直到我學會能夠在七分鐘精準傳達一個單純的理念之前,我不想隨便開始設計接下來一個月必須不斷被檢視的重要簡報。 為了這七分鐘,我在準備過程裡經過了無數次的自我詰問、一次又一次刷洗出關於教學,我自己最想說的是什麼。為了讓聽眾更快理解,我特意不使用專業術語描述情境、簡報裡也改用了台灣人習慣的注音符號,盡可能使用秒懂圖示與日常實例,減少聽眾的吸收障礙。 後來在巡迴期間,從僑校老師們對簡報內容的熱烈反應裡,我確認這麼做更深刻地傳達了自己想說的理念。而在課後與老師們的互動裡,我也發現這麼做並沒有折損自己的教學專業;原來讓各種年齡各種背景的各種人都聽得懂你的專業,是一件這麼有成就感的事。 各站教學花絮 不過,發表當天給我最深刻的震撼,是第一次上場時被叫下台的情景。 因為趕著想在中午回學校上課前發表完,硬是厚著臉皮爭取到先上場的機會。終於輪到自己時,迫不及待地趨前換電腦。好不容易設定完成、準備測試,卻發現畫面會不時消失。接著又急匆匆地找問題,發現是轉接頭會鬆脫,但又找不到其他轉接頭,情急之下只能借來雙面膠,企圖用膠帶固定轉接頭,撐過這七分鐘。 終於看不過去的福哥憲哥,兩個人聯手阻擋了我硬要上台的決定。 下午回到發表現場,我帶著從附近賣場買來、測試過的新轉接頭重新上台。完成簡報。然後得獎。 對照我在發表時瞥見的頻頻點頭,那天上午的那個搖頭畫面至今仍然深深印在我心裡。原來所謂對專業的堅持,並不是堅持讓別人感覺你說的內容很厲害;而是堅持在每一次上場時,都能夠帶給聽眾最好的呈現。 過去我習慣麻煩自己,寧願犠牲自己的空間也要求表面的氣氛和諧。但那天的經歷讓我學會,要對自己的表現有所堅持,也要替坐在台下的聽眾擔負起聽懂的責任。 總之,發表的那一天出了很多狀況,但也是這些狀況讓我在後來巡迴時完全淡定。場地事先看、設備多帶並且反覆測、機器調整不好就

【大人學英文】你想學會還是學好?

這兩年上了不少業外課程,一方面為了充實自己的各種能力,一方面也想多看看其他領域的精英們在做什麼。這些課程有的教簡報、有的看財報,還有性格分析、銷售技巧、人際關係等等等,但沒有一堂是跟語言相關的。 當然不是什麼同行相忌,而是我更擅長跨領域的觀摩與觸發。就像導覽和教學帶給我不同視角的刺激一樣;比起一直鑽研同類型的知識,我更喜歡在異中求同的暢快感。 所以這次在時隔多年以後,再次選了一門英語課來上,連我自己也有點不習慣。而這種突兀也反映在老師的反應上;和我說了第一句英文以後,她忍不住問我為什麼來這裡。 背景也有點突兀的合照 當下我沒有來得及回答;不過第一天課程結束後,我知道雖然與原本設定的不同,但肯定會在這門課裡得到更多。於是,接下來的八週50天,就這麼每晚聽新聞錄英文,再拚著每週三上完白天的七小時中文課後,換場繼續聽三小時的英文課。 聽起來很辛苦,但同組戰友有人從外縣市來、有人抱病也不中途放棄;自己只是盡到學生本分,真的沒什麼好說嘴。再加上看到JOY老師在面對這群下班趕場來學習的學生們,所散發出來的熱情與堅定,氣場強大到每次上完課都讓人有滿滿的能量,十足十可以支撐到下一次上課。 兩個學到 對我來說,這門課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到如何往對的方向堅持。常常我們總是會列出太多想學想做的清單,最終因為無法持續或專注而放棄。但這門課聚集了有共同目標的人,在老師掃清學習盲點後設定了明確的每日進度。過程中,靠著同儕的拉抬推擠與老師的熱情鼓勵,結果是幾乎全班都走完了50天不間斷的考驗,也通過了一開始定下的門檻。 八週的學習戰友們 另一個收穫是對自己英語學習歷程的反思。小時候坎坷的學習經驗讓我對英語很反感,但偏偏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又是英文教材的編輯助理。每次校稿都只能檢查版面套色或標點符號,連圍兜兜這種幼兒生詞都不會拼。一直到後來上了公司內訓的發音課,又自費上了母語者授課的對話寫作班,才總算慢慢跟英文熟絡起來。 學習反思 回想這一路的學習,從一開始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到必須快速學會以解決工作困境、接著為了想要學好而自發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後堅持往那個目標持續前進。我從分不清音標和字母,到可以開基礎英語會話課;從一個對語言無感的學生,到如今成為一位能夠幫學生設定學習階段的語言老師。 這一路沒有什麼英雄故事,有的只是面對生存所

害怕的事,多訓練幾次就不怕了

這三週在臉書上認真執行了微笑自拍計畫,算是一個給自己的小挑戰。從去年上完拍出影響力以後,就一直惦記著要突破自己對鏡頭和社群的不適應。前幾週的一個起心動念,拍完照就忍不住上傳開始了第一天;接著,就一路走了二十多天。 雖然這幾年在學校裡一直接觸來自各國的年輕學生,看起來好像什麼流行都知道,很跟得上潮流一樣。但其實我骨子裡,就是個DOS系統的老靈魂。對於這些用得很上手的網路、社群、Email什麼的,我都仍是隔著一層紗地使用著,才讓自己覺得安全。 不過時代在變,我也從無名走到了blogger。開了又關關了又開的部落格從只有隱晦的文字,到隨手拍的風景圖,再到現在願意放與自己生活有關的照片。我想,也該是時候揭掉最後一層紗了。 但是第三天,我就後悔了。長期以來的習慣讓我不習慣改變,也不習慣面對不習慣。我努力回想著頭一個晚上的堅決與狠勁,半逼半勸地陪著自己過完前五天。 然後,竟然開始有人回應了。開始有老朋友、新朋友,甚至陌生朋友出現在這個計畫裡;他們各自採取了我理解或無法理解的姿態加入了這件事。不管是禮貌或真心,這些回應都讓我覺得堅持似乎是有某種意義的。而曾經讓我覺得不習慣的樣子,好像慢慢地也不那麼難以面對了。 自拍練習成果 為了克服自拍而做了這麼多事,對一些人來說大概覺得很莫名。但現代都市人哪個沒有一點奇形怪狀的毛病,我大概也只是剛好而已。練習結束隔天,一位固定敲碗的朋友感覺有點悵然地瞅著我,彷彿埋怨我把什麼連載漫畫無預警停刊了一樣。 雖然我自己也有一點不習慣,但既然已經達到了當時的練習目標,就可以往下為第二個階段準備了。就像我總是在課裡刁學生語速那樣,把腦袋交給耳朵,才能說得流利;把視線交給初衷,才能瞄準對的地方。 感謝自己沒有放棄,感謝給我鼓勵的每個你,和幾週以前的那個起心動念。 讓我起心動念的一句話

僑校的美麗與哀愁

答應了第一站的某位老師要記下此行的交流心得。她希望我收集各站的教學互動、課程設計等現場精華。為了避免回台後忘個精光,於是有了巡迴期間的各站記錄。不過隨著行程走到中段,我開始感覺到僑校教學圈的輪廓,但卻不確定是否應該繼續往下寫。 我一方面懷疑自己所見過於片面,一方面卻又為我觀察到的這一切感到擔心。回來以後,我刻意忽略這篇文章,想讓它就這麼被時間浸沒。但自己起的頭,放著也不會有人理。就像情緒積久了早晚要爆炸,倒不如一次講完講滿來得清心。 僑校存在與發展歷時已久,我這次看到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面,心得或想法肯定是不夠完全。但作為個人的教學觀摩記錄也好,作為引動討論或行動的引子也好,總希望能夠留下這麼一筆。 我看到的僑校 僑校雖然有個校字,但上課時間只有週末的半天或一天。以每次上課三小時來算,扣掉寒暑過年等假期;一年下來,學生的總學習時數不到150小時。 這樣的時數差不多是學生在語言中心學三個月的份量。把150個學時分散在一年裡學習,很明顯大概達不到什麼明顯的學習效果。其次,僑校學生大部分都是在學中的學齡生;平常有正規的學校要去、課後有社團活動要參加、週末可能還有時不時的聚會或科研活動。僑校能夠分到的學生注意力真的很有限。 除了上課時間不長,老師與校務運作人員也不容易覓得。以這次的觀察來說,大概將近半數的老師都是由學生的爸媽們擔任。這些爸媽老師們有些有相關的教學經驗,有些,就是抱著一顆熱情奉獻的心加入。至於願意擔任校長、教務主任這種職缺的資深元老們,就更別提他們有多佛心來著了。 僑校由於經費有限,學費又收得便宜;扣除維持學校的必要支出,能付給老師們的鐘點費並不多。於是,就出現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典型台灣人性格。能教的教、能幫的幫、能自己吸收的,就當作功德一樣地不求回報灑出去。 但,一個原本應該正常運作的學習組織,就這麼長成了能辦一次是一次、能撐一年算一年的志工社團。 美德或窠臼 僑校師長們之所以讓我覺得特別親切,大概是因為他們總讓我想起初出國時,受到來自技術團長輩們無微不至照顧的那些記憶。這些早早離鄉出外求生、獨自在海外打拚出一番家業的人們,個個充滿人生故事,卻無從與人訴說。因此每每遇見同鄉同語人,就是一股熱心熱腸地大力款待。 這樣的熱情溫暖得令人感覺世界超光明,任何陰暗都將無以為繼。但想讓組織持續運作、或讓學習繼續深化,卻

【短期班】愈害怕愈要面對,改變才會發生

Last day with my students, Summer 2017 神隱三週,為的就是這一刻。 華語教了這麼些年,教過的學生國籍差不多快五十個了;這些國家裡會讓我自動避開的很少,其中一個是日本學生。所以當我知道自己接到了一班全日生,心裡的扭曲度大概堪比麻花捲還要捲。 不過兵來將擋,什麼學生就用什麼辦法。經過一開始的磨合、適應,到後來的突飛猛進;不到一個月的這個班不但治好了我的恐日症,還成為今年夏天的亮點之一。 磨合期-建立默契是關鍵 我不習慣全日生班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們都太乖,太害怕開口了。或許他們的學習歷程讓他們以為,上語言課可以跟一般知識課一樣只聽不說;但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在我班上。所以第一天上課,我就安排了幾個必須開口說,而且要離開位子的活動。 有個受到驚嚇的學生忍不住跟我說日文,但發現我一個字也不懂之後,只好轉向同學求助。接下來幾天,就是輪番的分組對話再分組再對話。幾個靈敏的學生很快抓到我上課的節奏,但也有幾個看起來不那麼習慣。 為了不讓還沒跟上的學生沈沒在大量的口說裡,我調整了PPT裡的文字比例,也增加了一些日生強項的讀寫活動。學生們被這些讀寫與口說穿插的練習搞得很忙,無暇顧及自己講得好不好對不對,自然就跟上了我教學的步調。到最後,學生甚至默默被我催眠;我只是舉個手,他們就自動站起來準備換位子,搞得我哭笑不得。 此階段注意: 1. 務必建立起課室感,無論是課堂規則或教學節奏,能用做的就不要用說的; 2. 仔細觀察學生對每段教學的接受度,但不要只因為學生的喜惡就改變教學原則。 適應期-穩定發展求變化 短期班的上課時間雖然不長,但也不是嘻笑打鬧就可以過去的。學生都是跨海付錢來完成一些什麼的,而你是他在這裡幾乎天天都會接觸到的本地人;光是這一點,老師就應該善盡拿鐘點費的職責。 建立課堂默契後,學生很容易就覺得無趣。再加上這些學生其實在日本學了挺長時間的中文,只是沒有開口應用的習慣。要是老師只跟著課本內容上課,學生心裡難免會出現被小看的感覺。然後接下來,就是表現出來的放空、走神、呆滯等反應。 面對這種狀況,我以調高練習難度來因應,並且動用不久以前學來的APP和平板上課。像是把原本的對話練習改成即席式的角色扮演、把語法練習改用丟骰子APP加白板活動呈現,或要學生用手機完成任

【續心法】活動設計分享之租房篇

計畫趕不上變化,寫完 租房情境題 隔天馬上接到出國任務,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行程調整。距離前文說好的明天一眨眼已經一個多月;這些時間,老師們大概已經發展出好幾個解題活動了吧?今天不對答案,直接給步驟加操作分享。 操作步驟 1. 三人一組,合力畫出一張租房圖並盡可能描述細節; 2. 各組選一位到隔壁當房客,留在原組的兩位各別擔任房東與舊房客,兩人的任務是介紹房間,並說服新房客入住; 3. 上一動重複三次,老師要確認每個人都輪流扮演過不同角色; 4. 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租房。 設計說明 因為教室空間不夠,過去操作時習慣全員亂走的方法自然無法採用。於是我讓學生分組移動,算是小小補足無法走動的遺憾。但空間小容易塞車,因此我請學生往同方向轉動;也就是一起往順時針或逆時針前進。第一次的轉動只要成功,接下來的學生就知道要模仿,對教室秩序有很大的幫助。 我把這次的租房活動放在全課的最後;作為比較大的統整複習,要盡量讓學生有表述的機會。第一動的合力畫租房,學生得互相協調、詢問各自想要的空間、配備,甚至方位或其他條件,這是第一次的語義協商與練習。 第二動是重要的練習部分,學生一共會有三次練習機會。以首次轉動的學生為例,第一次要學習聽房東與舊房客的介紹,並提出關於租房的問題。第二次成為舊房客,要仔細聽房東介紹租房並伺機幫腔或回答新房客問題。第三次擔任房東,就負責主要的租房介紹與說服任務。 之所以設計三種角色,有兩個原因。第一,自由問答對學生而言並不容易,除了要聽懂訊息、問對問題,還要能夠順暢表達。這些能力都需要透過實際操作與反覆練習才能有效提升;新舊房客與房東的三種角色,就是要學生在不同的角色裡分別練習不同的語言技能,進而達到熟悉與運用的能力。 第二個原因,有經驗的老師們應該猜到了;就是把學生搞得很忙啊!同樣一張租房圖要連講三遍,是人都會覺得無聊。如果不增加一點變化或調整任務難度,學生怎麼會甘願連說個三四五六次。 操作心得 老實說,上這堂課的那天剛好是近期行程最崩潰的那天。當天從清晨開始就是滿滿的行程,硬是從中間抽出三小時奔回學校上課,接著又趕回去交作業,晚上還跑去聽演講。上課時,心裡一邊繫著未完的行程與待改的細節,一邊還要完成進度,把課上好;真的是很不知死活。 所以心得第一點就是 不要把自己搞死 專心。活動要做得順利,需要老師有顆清楚的腦

想要不是用說的,要去做

算算從美加回來也十天了,剛好把出國前累積的工作清了個段落。想起在美加的短短四週,跑了五個城市、認識了三百餘位老師,到現在仍然覺得不太真實。原來我以為跟過去經歷完全無關的教學工作,現在看著卻發現,這個行業不但融合了許多吸引我的元素,也開發了我從沒想過的能力。  紐約街頭之做什麼都沒人圍觀 這幾年看著好多好多對華教有興趣的朋友們陸續投入,一方面覺得開心,這行總算不再是中文附屬行業;但一方面也覺得擔心,台灣這個傳統小市場要如何容納這麼多神兵勇將。而這兩年開始大量接觸新老師,這種開心與擔心就更強烈了。 在新老師身上,我總能感受到滿滿的熱力與好奇。他們觀察吸收著圈子裡的每件事,從怎麼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怎麼站上台不被自己的恐懼嚇倒、怎麼調整眾人的情緒藉以完成台上該完成的事。每一次的備課討論、實際教學、觀課檢討,都是一次又一次的關卡。 過程中,我看到有些人順利破關往前走,有人卡了關但總算勉力通過;難免也有一些卡得比較嚴重,只能選擇放生的。然而不管往前或卡關,整體來說,在台灣只要有心成為華語老師,是不會找不到機會的。 可能你會覺得,現在的機會都不夠好,達不到你原本對這份工作的期待。的確,在台灣這個看似古板又飽和的小市場裡,基本上你很難一上完師資班就成為中心老師或拿到外派缺。但市場小不等於沒市場,一直站在門外,是永遠也無法開始的。 那些在你看來很鳥很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教學或相關工作,其實是經過許多人奔走策劃出資貢獻,才得以成形的機會。而那些機會的背後,可能正蘊藏著開啟你往後工作生涯的鑰匙;可能是一種能力,可能是一位貴人。 以這次的海外教學分享來說,整組夥伴幾乎都是以前鬼混時就認識的。包括第一次師資班同學兼後來的好同事、北京實習的同事兼學姐、研所時期合作過看起來很犀利但其實是可愛網紅的專家。而最不熟的網友同伴,相處四週下來也變成了互虧不嘴軟的朋友。 這些關係與機會,都不是上完課就會自己跑出來的。當下看似理性的決定,可能默默地影響著未來的方向;現在認識的每一個人,說不準未來就是那個下關鍵決策影響你一生的人。 這麼說不是想嚇大家,而是想強調把握每次機會的重要性。就像我得到的第一份全職教學工作,其實也是靠著厚臉皮地在面試結果出爐之後,又是寫信又是打電話地去盧老闆,才讓她在最後關頭改變心意勇敢錄取我一樣。 Step on 這個月在海外看了

【2017華府】地大人優的樂觀沃土

華府第一眼,有一種過度有序的感覺。偌大的機場乾乾淨淨,連出關領行李都要搭乘接駁火車,片刻有一種身在日本的錯覺。循著公路進入市區,入眼所及是更廣闊的土地與更整潔的設施;首都加特區的雙重光環,果然讓這個城市不同於其他。 Dulles機場接駁示意圖 班機延誤的關係讓我們遇上下班車潮,卻也正好給了我們機會繞道去看場地。車子停在一座貌似學校的建築前方,門前一晃眼而過的公共藝術赫然是個台灣地圖,這才更加驚覺華府之氣派與重要。 幾年前第一次造訪波士頓時,曾經暗自讚嘆那裡的土地之廣褒與對萬物之包容。如今到了華府,才發現這種對廣闊的期望原來源自於過於習慣的擁擠;要是回台灣以後不適應,絕對有一半是因為對這個城市的念念不忘。 華府僑教中心 巡迴最後一站,心理與生理都有點倦了。想著課程簡報的細節、數算手邊僅有的教具,不知道華府的老師們,會是什麼樣子?將近一個月與僑教老師們的頻繁接觸,讓我理解海外華教的辛苦。在這種極度缺乏資源、環境與人力的條件下,連抱怨都成為奢侈的事。而除了極大化創意、極小化困難之外,堅定的信心與無可救藥的熱情,才是推動他們前進的力量。 作為此行與此地短暫的過客,我能做的,也只有拼了命地傳達一些我認為有用的想法和做法。無論成效如何,至少能夠給老師們留下一點開心的記憶。 最後一站的風景 三天課程下來,我不知道有沒有給華府老師們留下了什麼,倒是老師們給足了我無限的溫暖與關懷。從照顧我們的校長、僑教長官,和好多位幫倒茶水拿點心送禮物的老師們,個個都讓我覺得感激。 在國外生活過幾年,每次都是這種收到好意卻無以為報的角色,真的讓我心裡很過意不去。但慢熱的我除了說謝謝,來不及表達的感動也只能放在心裡發酵。如果以後我也有角色轉換的一天,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熱情熱心、無可救藥地把樂觀感染給更多人。 最後一張不正經自拍

【2017紐約】慢熱一樣會熟

搭便車從紐澤西到紐約。公路上邊塞車邊聊天,遠處的城市燈景搭配正圓的滿月,試著拍了幾張都沒成功,只好獨享這趟旅程裡難得的寧靜。進到旅館房間,勉強東拐西轉地把行李箱塞進房裡的空位;果然,回到城市了。 這個全世界最城市的城市、就算沒來過也一定聽過的紐約,只待兩天真的就是一種看得到吃不到的折磨。但還好以前已經來過幾次,而且這次也不是來玩的,就把這幾天所見拿來回味比對吧! 紐約地鐵 to Flushing 由於種種因素,紐約行程特別地趕。一天半的濃縮課程相當緊湊,時間必須抓得精準才不會引發各段延誤。不巧的又遇上網路連線問題,整個讓人很頭大。 不過兵來將擋,不同的課室狀況就得用不同的辦法來解決。與哈哈老師討論之後,隔天起個大早直接衝教室喬設備。邊喬又邊折騰了工作人員一番,直到上課時間逼近才總算搞定一切。 好開心的一幅畫 沒想到上完課,兩人都感覺哪裡不對。回飯店的一路上各自沈思,回房間忙完瑣事又開起電腦繼續抓頭。回想上課的情景,雖然老師們都很配合,但氣氛似乎就是不怎麼熱烈。邊檢視幾個腦海中浮上來的畫面,心裡卻隱約出現一些聲音。 這個最城市裡的城市人,身上罩著的冷靜與透出的犀利與精準,恰恰如同進城那晚見到的滿月一樣,毫無缺陷。不過好歹我也是個偽台北人,作為半個城市人,不對,作為靠華教吃飯的人,才不會這樣就認輸。 好匆忙的不正經自拍 隔天我帶著紐約專屬版課程進場,買好咖啡準備應戰。誰知老師們竟然陸續來和我搭話,教室溫度彷彿從冰箱轉進微波爐。還搞不清楚狀況時卻又到點準備上課了,只好把疑惑擱在一旁先上台開工。 哪知才開始沒多久,老師們竟然此起彼落的回應起問題,甚至連前一天嘴角紋風不動的一位老師也舉手說了話。霎時我感覺教室彷彿變成預熱整晚的平底鍋,鍋裡的玉米粒吸飽了熱度,時機成熟時,便一個接一個地變身成油亮亮的爆米花。 課後到離去前,又是一陣唏哩呼嚕。合照、說話、結業、訪問、收傢私幾件事同時進行,還要爭取時間奔回旅館領行李,最後才開上往機場的公路,準備趕最後一刻的飛機。 校長出手就是不一樣 相比各站,紐約停留時間最短,但這站教學卻給我留下最鮮明的印象。老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各有各的性格,老師當然也有。儘管我們做的是同樣名稱的工作,但各人展現方式不同,對這份工作的期待也不同,因此豐富了這個領域的樣貌。 師

【2017紐澤西】做事的人不缺伴

第一次來到紐澤西,總算解了一直以來的謎。原來紐澤西不是紐約郊區,從紐澤西到紐約也不像從板橋到台北那麼方便。但相較於去過兩次的紐約,紐澤西的第一眼印象倒是很入我心。 從路邊的木頭電線杆、略顯斑駁的房舍,還有視野寬廣的天空,在在都讓我想到中美洲的日常景象。可惜在紐澤西的幾天沒遇見太多西語人,只能等進紐約再感受濃濃的拉美氛圍了。 作為中繼點的第三站,課量卻是五站中最多的。再加上這站得多上一堂從來沒開箱過的文化課,心裡真的是忐忑到不行。為了這門課,出發前還厚著臉皮去打擾了幾位有經驗的老師們;就算不知道要教什麼,聽聽她們的看法安定一點軍心也好。 文化課成品呈現 最後,我考量自己的興趣和手殘程度,決定選擇比較熟悉的陶瓷。從導覽的角度轉成師訓教學,一開始一直卡在知識面。還好朋友給了許多建議,加上臨行前的簡報邏輯,才慢慢熬成最後的成品。幸好教學效果看起來還不錯,總算也沒有枉費我導了幾年的陶瓷。 三天的課程下來,不小心讓自己講到燒聲。一方面因為課量比較多,另一個原因是自己也玩得很開心。紐澤西的老師們組成多元、學習意願強盛,第一堂課以後就一直有老師來問問題。而且在眾多資深老師中,赫然出現幾位特別年輕的新血,他們認真地提問、表達自己的看法,讓人忍不住就想多說一點,想方法鼓勵他們。 這次玩到慈濟自己人   與前兩站比起來,紐澤西老師們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特別強的凝聚力。比台北大上八十倍的紐澤西,散落在各地的老師卻不辭千里而來;以及在活動背後支持的會長校長董事長們,個個在活動中變成萬能工具人。儘管每站的工作人員都同樣辛苦,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站特別有金剛戰士合體變身的感覺。 照樣有不正經自拍 我想,這種心情應該是受到活動前一晚的影響吧! 那天吃完晚飯後,我們恰好遇上場地開門。一探頭才發現是董事長和會長兩人在場佈,便進去打了招呼。沒想到招呼才剛打完,我就發現場地座位的排法有問題。和兩位前輩們溝通後,他們一句抱怨也沒說,就放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按照我們的想法重新排座位。 有圖為證之桌椅大搬風 看著他們任勞任怨地做這種和頭銜一點也不相符的事,讓我在深受感動之餘,更對他們多了幾分尊敬與佩服。我們的社會裡,從來就是批評的多過做事的,而上位者向來被視為動嘴的前者。但在紐澤西,上位者同時也是最前線的做事者;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