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報了功夫老師的創新力課程,無奈被補班補課攪局而取消。今年一得知課程重開時,連課程內容都沒看就直接手刀搶名額。沒想到報完名回神後,才發現竟然是上課加呈現的兩天課程。
當下想起曾經上過的兩天課程,只有一門比一門硬,沒有誰在比輕鬆愜意的。不過既報之則安之;課程從一天長成兩天,想必有它的道理。就算再硬,那也是得到更多收獲必經的過程。
果然第一天,大會就豪邁地給每人發了一袋創新工具箱。 小班制的精緻課程、充實到要爆炸的內容,功夫老師上起來卻是緊湊中帶著餘裕。而雖然內容對我來說很新,但透過實例分享、即時討論與團體競賽等方式,學起來並不算太困難。
第一天下課後,拎著工具箱我悠哉地回家,路上邊滑手機邊想著下個月的發表該說些什麼好。然後,我看見手機裡的訊息;發現自己之前應允的任務竟然比想像中龐大許多,而且時間剛好和準備發表的這一個月,完全重疊。
於是就這樣,我開始了白天耗體力晚上耗腦力的一個月。除了備白天的課、看夥伴的簡報、連繫同伴、跟進回饋、組織演練......,同時還要想著自己的發表內容。現在列出來好像很可怕,但當時其實什麼多餘的心思也想不到;只知道要全力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要愧對自己的血汗錢,也不要辜負眾人的託付。
成果發表當天,我帶著好不容易理出頭緒的點子和熱騰騰的簡報到場,看到一個久違的專業場合,和一群專業打扮的同學。
離開公司走進教室的這幾年以來,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其他領域;更何況是與這些領域精英同場切磋想法的這種場合。頓時我覺得自己好像走錯場地,腦海裡閃過了0.01秒的退縮念頭。不過我知道,這種機會一旦放過了,要再等到下一次;或是,要再等到自己鼓足勇氣的那一次,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之所以想上這門課,是因為想看看華語教學這一行究竟有什麼體制外的發展可能。當初天真地以為華教市場也能成為像英語教學那般龐大的學習產業;然而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門外一直喊熱與門內一片蕭瑟的怪奇景況。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什麼沒有被發現的問題。
透過這次的發表,我終於能夠把這幾年的想法與做過的嘗試好好整理起來。收攏了這幾年做過的講座、培訓、工作坊,僑委會的營隊課程規劃、教師管理,再到今年的美加巡迴教學;我在發表的過程中,突然看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最單純的教學。
我想透過系統化的教學分享與經驗交流,提高新手老師面對教學現場的處理能力、進而減少因為教學不當而產生的學習問題。
這麼難以量化又無法複製的理想,真的很不像我會說的話。但和這些神人同學們提出的更遠大的創新想法比起來,我想做的,也不過就是一個自己早就該做、卻一直逃避的小事而已。
發表結束後,在場的同學與專家們都熱心地給我建議,提醒我應該怎麼更有效率的改進。最後開口的功夫老師整合了大家的看法,指點了幾個方向,並在末尾給了我一句話:「妳不做,誰做?」。
當下想起曾經上過的兩天課程,只有一門比一門硬,沒有誰在比輕鬆愜意的。不過既報之則安之;課程從一天長成兩天,想必有它的道理。就算再硬,那也是得到更多收獲必經的過程。
第一天課程的工具箱 |
第一天下課後,拎著工具箱我悠哉地回家,路上邊滑手機邊想著下個月的發表該說些什麼好。然後,我看見手機裡的訊息;發現自己之前應允的任務竟然比想像中龐大許多,而且時間剛好和準備發表的這一個月,完全重疊。
小可愛沒誠意的安慰 |
於是就這樣,我開始了白天耗體力晚上耗腦力的一個月。除了備白天的課、看夥伴的簡報、連繫同伴、跟進回饋、組織演練......,同時還要想著自己的發表內容。現在列出來好像很可怕,但當時其實什麼多餘的心思也想不到;只知道要全力把每件事都做好,不要愧對自己的血汗錢,也不要辜負眾人的託付。
成果發表當天,我帶著好不容易理出頭緒的點子和熱騰騰的簡報到場,看到一個久違的專業場合,和一群專業打扮的同學。
發表日的盛況 |
離開公司走進教室的這幾年以來,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接觸其他領域;更何況是與這些領域精英同場切磋想法的這種場合。頓時我覺得自己好像走錯場地,腦海裡閃過了0.01秒的退縮念頭。不過我知道,這種機會一旦放過了,要再等到下一次;或是,要再等到自己鼓足勇氣的那一次,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發表中 |
之所以想上這門課,是因為想看看華語教學這一行究竟有什麼體制外的發展可能。當初天真地以為華教市場也能成為像英語教學那般龐大的學習產業;然而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門外一直喊熱與門內一片蕭瑟的怪奇景況。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其中一定有什麼沒有被發現的問題。
透過這次的發表,我終於能夠把這幾年的想法與做過的嘗試好好整理起來。收攏了這幾年做過的講座、培訓、工作坊,僑委會的營隊課程規劃、教師管理,再到今年的美加巡迴教學;我在發表的過程中,突然看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最單純的教學。
我想透過系統化的教學分享與經驗交流,提高新手老師面對教學現場的處理能力、進而減少因為教學不當而產生的學習問題。
這麼難以量化又無法複製的理想,真的很不像我會說的話。但和這些神人同學們提出的更遠大的創新想法比起來,我想做的,也不過就是一個自己早就該做、卻一直逃避的小事而已。
發表結束後,在場的同學與專家們都熱心地給我建議,提醒我應該怎麼更有效率的改進。最後開口的功夫老師整合了大家的看法,指點了幾個方向,並在末尾給了我一句話:「妳不做,誰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