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ric Schmidt, Jonathan Rosenberg 譯者:李芳齡 出版:天下雜誌 ISBN:978-986-241-983-0 導致職業倦怠的不是工作過度,而是必須放棄對你而言重要的事所產生的憤怒。(P.77) 盡你所能的說「可以」。說「可以」,可以讓事情啟動;說「可以」,才會有成長;說「可以」,可以產生新的經驗…。(P.78) 你不能只聚焦在做出正確決策。達成決策的流程、做出決策的時間點,以及決策的執行,這些和決策本身一樣重要,疏忽這其中一個都可能會造成不利的結果。(P.192) 唯有開誠布公地辯論完「所有」可能的選擇之後,才有可能使大家接受和支持最終決定。否則,大家點了頭,出了會議室,就只會做自己想做的。因此,為了達成真正的共識,你需要有人提出異議。(P.200) 創新的人不需要人家囑咐他們創新,而是需要人家允許他們創新。(P.267) 大格局思考往往會因為規模而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因為賭注大,輸不得。反之,當你下一堆更小的賭注時,沒有一個賭注會威脅到生存,往往就會落得平庸。(P.278) 管理者的職責不是減輕風險或防止失敗,而是要營造一個韌性足夠的環境,禁得起風險,願意容忍無可避免的失足。(P.305) 你應該問未來「可能」是怎樣的情境,而不是未來「將要」發生什麼。問「未來將要發生什麼」是在做出預測;問「未來可能是怎樣的情境」則要運用想像力。(P.321) 連著兩個多月的忙碌,加上前段內容的不貼近,差點就要讓人棄書了。還好不死心又撿回來讀,才能發現中段以後的精華。 兩位作者都是掌過谷神方向盤的大人物,他們看事物的規模和視角當然和我這種凡人不同,講的話自然也不太好懂。加上引經據典的論文式註腳,還有很多含有文化背景知識的笑話;遇到這些部分,我都只能變成掃描機,一掃而過。 不過從中段開始談的決策、創新的部分就讓人覺得吸引了。選擇、做出決策是老生常談的熱門題目,創新則是谷家的大強項,兩段重點都看得人津津有味。而且這部分的輔圖之一某種程度地傳達出了我之前在美國體會到的感受,因此更使我觸動良多。 You are what you think,Book illustration <Google 模式>,P.256 台灣這幾年來的創新氛圍從口號逐漸成為實做,各種產業或多或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