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5的文章

【書摘】幾米故事的開始

作者:幾米 出版:大塊文化 ISBN:978-986-213-037-7 生命的變化太快,太殘酷,來不及準備,也無法預料。所有的美好都在當下。而所有的變化也變得美好。(P.21) 故事的開始,都是因為好玩,好玩才有動力創作。然而創作像一趟旅程,最後抵達的終點,未必是當初設想的目的地。如同生命一樣。(P.23) 創作絕對是這些人自我療癒的複雜過程,而這些因痛苦而生的作品,也往往治癒了讀者或觀賞者的心靈。(P.46) 曾經我以為,死亡只會漸漸逼近,人生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慢慢安排。不料,它猶如電燈的開關,輕輕一按,生命就瞬間陷入了黑暗。(P.63) 時間,一直是我解決困境的良藥。答案線索,往往都藏在生活的細節中。我只好等待、沈澱,讓自己慢慢來。(P.78) 原來作品可以流傳到很遠很遠,去到一個想像不到的地方,把感動的力量擴散,然後,作品所得到的鼓勵,又會回來感動創作者自己......(P.83) 我對孤獨一向敏感,即使在人群中,孤獨的感覺依然如影隨形。我總認為,不論一個人擁有多少,最終都是要孤獨離開的。(P.101) 創作像是攀登一座大山,起初都是上坡路,愈接近巔峰,走得愈辛苦,一旦越過了最苦的那個點,才會開始感覺自己愈畫愈快,愈來愈得心應手。(P.120) 每本書都有各自的命運,能夠在有限的框架中盡力,就是一種完整了。(P.143) 出書不是目的,只是一個停駐點。如果沒有準備好就出書,很快就會灰心了。(P.209) 這本書是前陣子到東部旅行時隨手帶上的。帶著一兩本書向來是我旅行的習慣,但也向來無法在旅程中把任何一本書看完。畢竟,旅行時的風景一旦錯過就無法再得,而手上的書,總是伸手可及。所以嚴格說起來,帶著書旅行,其實只是我一種難以戒除的慣習。 不過,這一本很破例地成為了旅途中看完的第一本。除了自白式的筆觸夠吸引人,這種與自己風格相似、隨處透著憂鬱的文字也是另一個欲罷不能的原因。加上過去幾個月突然多出來的思考時間,在這個時點上看幾米的這本書,差不多就像在審視一面對映出自我的鏡子。 關於創作的感受,最搆得上這兩字精髓的經驗,可能得歸給我那不值一曬的論文。幾米把創作的歷程寫得很具象,如爬山,如等待,如盡力。然而除卻創作,這些敘述其實還可以套進其它的生詞作替換。譬如成長,譬如改變;譬如,人生。面對人生裡的每個轉折,面對人世

【旅】On the way

On the way @ Divisa, Panama; by F.L. 這張照片,大概是我最喜歡的之一。 應該是某個星期天的下午,搭了三小時巴士從巴京回到駐地,接著步行約莫一個小時回到宿舍的途中,走在我後頭的朋友拍下的。 當時一同在巴國的朋友裡,有好幾個的拍攝技術都相當高明;和我在同一駐地的朋友,也是其中之一。每次分享各自照片時,總會對他們的作品讚嘆不已。這張照片裡,天很高、樹很綠;風剛剛好,頭抬的角度也剛剛好。 只不過那個當下的我,大概正在想著一些不正經的問題吧!晚餐要吃什麼、有沒有錢給家裡打電話、明天學校會不會停電不上課;前路的風景,在開始習以為常的那個我眼底,大概和家鄉裡的高樓電桿差不多。 初抵巴京的頭兩個月,忙著適應這塊土地。除了一邊學習當地語言,也一邊消化程度不同的驚嚇。從日日好幾嚇,到隔三差五的嚇;從大大的驚訝,到淡淡的「啊。」。日記裡對於這塊土地的描寫,也從所見所聞逐漸過渡到某人某事。習慣了,真是一種最扼殺生活的習慣。 照片裡的我,也剛好處在習慣了來回奔波的當下吧!習慣了平日在駐地面對青春洋溢的學生,周末到巴京辦公室陪著各級官員們奮戰ABC,然後把整個周日下午花費在橫越半個國家的公路上,最後回到駐地。 習慣了,所以才會漫不經心地有一搭沒一搭地想事情,所以才會忽略這一路上會遇見的破橋,牛群,果樹,優格工廠;所以,才會直到如今仍然想念那個比家鄉大一倍人口卻只得1/8的小世界。 後來聽說,朋友又回轉巴國,並且停下不走了。我想,被那塊土地改變的,並不只有我而已。

【書摘】Zero to One

作者:Peter Thiel 譯者:季晶晶 出版:天下雜誌 ISBN:978-986-241-953-3 進步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水平/延伸式(horizontal/extensive)的進步,一種是垂直/密集式(vertical/intensive)的進步。水平式進步是複製已經成功的方法,是從1到n;垂直式的進步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是從0到1。(P.15) 大膽冒險比無聊瑣碎好;壞計劃比沒計劃好;競爭市場賺不到錢;銷售與產品一樣重要。(P.35) 如果想要創造、並長久留住價值,不應該建立一個沒有差異化的產品模式。(P.39) 競爭是一種意識型態,一種充斥在我們社會、扭曲我們想法的意識型態。我們鼓吹競爭、內化競爭的必要,而且制定相關法規。結果我們把自己困住,得到的愈來愈少。(P.53) 不確定的樂觀主義無法持續;如果沒有計劃未來,未來怎麼可能會更好?(P.109) 人生不是投資組合,一個人不可能為了把人生多元化,同時留住十幾份可能性差不多的工作;你該全神貫注在擅長的事情上。(P.126-127) 時間是最有價值的資產,不該拿來和沒有相同願景的人共事。(P.165) 真正阻擋進步的事是做一樣的事;做「不一樣」的事才真的對社會有益。(P.227) 很久沒看商管書了。雖然從這本複習有點小卡,不過大致還算能夠吸收。其中最有共鳴的例子就是作者寫得最心有戚戚焉的教育制度(P.54)。譯者整整一頁傳達出作者對現行教育制度的批判,讀得我血脈賁張點頭如搗蒜,想說總算也有人看到這種撥正反亂的奇怪制度問題。這種隨機買來卻在書裡撿到寶的興奮心情,甚至讓我等不及全本讀完就急急地催促朋友跳讀來分享。 除此之外,書裡談論人們看待未來的方法也讓人覺得挺有意思。不管你認為世界的未來將走向悲觀或樂觀,只要對未來有所計劃、知道自己該往哪兒去,怎麼樣,都是可能走到一個結果的。可是,如果你對未來沒有目標、也不做計劃,即便你認為未來美好一片,最終仍可能得到茫然無著的結果。 整體來說,讀這本書時偶有三兩火花引人思考。貫徹全書的創新力、差異性與對未來的計劃能力都讓人頻頻點頭,但由於自己並非這本書的主要目標讀者,激勵效果其實不如當時預期。但也有可能是創業這種萬年不衰的商管話題,在前一本書裡已經看到更落實的方式,所以這本書針對的新創企

【戲迷看】少年台灣 Taiwan As a Young Man

演出現場背板,2015 不知道該怎麼收納這部戲。節目單的戲名底下寫著「文學音樂劇」,嗯,確實很文學,當然也有音樂。不過除此之外,還有舞蹈、戲劇、影片、畫面等許多元素,感覺有點像是把之前看過的戲裡元素各抽出一點凝聚而成的作品。不過導演大概不認識我,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大概只是證明了自己的戲齡而已吧! 幾個月前選戲時,這一部其實不是首選之作。無奈當時訂票系統不斷故障,想看的戲怎麼買就是買不到,氣憤之餘決定棄劇改看 少年台灣 。結果剛好在旅行回來的第一天就從戲裡重溫了東部風光,算起來也是件小巧合。 這幾年開始感受到自己對這片島嶼的情感。儘管走過了一些城市、生活了不同生活,看過許多相似的景觀、談過很多相仿的話題;這片島嶼,仍然擁有其他地方沒有的片段。最顯見且驚豔的一點,就是在相對短暫的時間裡,便能移動到截然不同的地景中。上午還在山谷餵食牧場牛群,中午便到了高山部落享受純淨山嵐,傍晚還能趕上看海岸線日落。這種便利性對很多旅人來說,根本就是吃到飽的豪華行程啊! 而我從到花蓮工作時不經意拋下的錨,在經過了幾片海洋陸地和海峽之後,最終還是最眷戀這座小島東部。當然,這部戲與書敘說的並不只有小島東;蔣勳老師寫了二十幾個故事,這部音樂劇的藝術人們則從中選擇了十個地點。不同的說書者,不同的接收途徑,自然有了完全不同的閱聽感受。 從劇裡的歌詞與文字,整部戲透出與創作社改編駱以軍《西夏旅館》 蝴蝶書 裡類似的時空背景。兩劇/書創作者同樣承載了來自左岸陸地的根脈,同樣擔負了一卻不統的哀愁,但也同樣,都是我無法理解的過去。這些從我的歷史書中抖落的小故事,因為不存在於我自己的歷史裡,所以成了難鳴孤掌,所以我只能當個簡單的觀眾。就像前陣子看的 淡水小鎮 ,即便喟嘆著地景遷移也為之掉了幾滴淚,卻無法完全融入的同感同悲。 然而,因為戲的主題連結了心裡的這座島,因為這幾年導覽時的反覆訴說,或者只是因為剛剛從小島東旅行回城;時機心態加上興趣,便順勢把這部戲推到了一個不得不寫的浪尖上。 整部劇從島國最南端開始點出獨厚與獨特的島嶼位置,最終結束在島中央,那個曾經傷痕累累卻成為島上人們凝聚情感的觸動點。每段故事搭配一兩首主歌,間或穿插情節片段,或以意象或以實物,看似素材雜亂卻奇妙地圓滿結合。就像島上複雜的源流/豐厚的民族、無序的街道/含蓄的包容、矛盾的論述/多元的刺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