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9的文章

沒有博物館的一年

時間真快,離開博物館也即將滿一年了。過去的這一年,那些應該排班導覽的時間,我拿來做了什麼呢? 2010.04.23~2018.02.28@YCM 導覽與研究交織出的七年 2010年中,我同時開始了研究所的課業和博物館的導覽工作。研究所平日上課,博物館週末排班;整整七年,我幾乎沒有一個週末是空白的。就連過年,也只有除夕到初一兩天公休,初二開始就得和同事們輪流排班。 這樣的non-stop行程,看在很多朋友眼裡就是個變態。然而對前幾年的我而言,這種安排真的讓我覺得很滿意。一是我不想讓自己空閒下來;跟班上同學比起來,我付出的機會成本更高,如果不好好利用所有的時間,我可能會因為感覺虧太大而對念書產生無法控制的怨懟。 二是跟念paper比起來,導覽工作需要讀的書真是親切太多。再加上導覽時得對著許多人解說,無形中練就了我口語表達的能力,也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消化大量資訊。這種能力同時練就我在教學上的表現,而且也讓我在不少個覺得煩悶的時候,可以藉由導覽工作的重複訴說,消解心頭的情緒。 不過畢業以後,生活開始越來越忙碌。除了平日在學校的課程,晚上也有不定時的進修或聚會。有些只開在週末的進修課屢屢讓我陷入天人交戰;到底是該去搶熱門但貴死人的進修課,還是該去博物館轉換一下平日受學生影響而越來越退化的中文呢? 2012.05.18 謝師宴散場 空出時間的這一年 自從去年離開博物館,週末不必再挪出來以後,我發現不但生活變得更豐富,一些毛病也改善了。 首先是行事曆開始出現許久不見的行程,像是「陪朋友逛街」、「到外縣市聚餐」、「幫家人慶生」等。以前週末是珍稀資源,為了有效利用週末,我常把聚會活動安排在平日晚上。但有些需要長程交通時間的聚會,或是一整天的活動,我要不是得忍痛拒絕,就是只能下了班再趕去參加。 每次這樣做,心裡都覺得很不捨。而且,有時候好不容易喬好的各方行程,因為一個臨時插件,就得重新全盤調整。長期又頻繁的喬行程,到後來竟然讓我開始無法容忍臨時的變化。當我意識到自己對改變的抗拒,我才發現自己已經累積了許多憤懣的情緒。 所以,當我終於可以不必為了A改動BCD的行程,最立即的變化就是對週末的邀約不再害怕了。我終於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活動,不管是在家享受空白的時間,還是出外和朋友走跳一整天。 其次,就是把過去幾

教學的技術-華語教室的應用

去年十月上福哥「教學的技術」的時候,剛好也是我開始教各式主題課的時候。從熟悉的教材、學生程度一致的帶狀課,換到沒教材也沒範圍的主題課,感覺就像是跑習慣馬拉松的選手,突然被調到100公尺短跑那樣的不適應。 一開始,我很天真地以為「啊就是把原來的小班放大就好啦!」;帶著這種心態進教室,結果就是上課上到讓自己很想鑽進地洞去。那天的課,除了教學內容沒有考慮到程度差異、學生之間缺少凝聚力,最大的驚嚇來自於那個教室裡被動陰暗的氛圍。 上完課後,我一方面自責自己沒有認真看待這門課,一方面心裡的倔強和莫名正義感又被點燃。「怎麼可能把外國學生教成教室裡的植物?」、「怎麼可能有我教不好的華語課?」。   為了這麼一口氣,我把在福哥課程裡學到的內容重新消化,應用在自己的課程設計裡。經過四個多月的練習,我得到了兩個最大的收穫。 旅遊主題課後依依不捨的學生們 1. 目標設定好,教學沒煩惱 對學生來說,主題課跟帶狀課最大的區別,在於考試。帶狀課基本上是按照語言程度設計的;學生得通過期末的升級考試,才能往更高一級的課程前進。但主題課多半沒有嚴格的程度要求,學生也不需要擔心會不會被當;只要點名時人在現場就好,參不參與課程根本無關緊要。 也因此,學生在主題課裡要學到多少個生詞語法,根本不是重點。想清楚這點以後,我重新設定主題課的教學目標,針對主題和內容做出和帶狀班的區別。 主題方面,我設定在學生有興趣,但是不大會出現在帶狀課裡的。比方宗教信仰、選舉文化、購物殺價、農曆吉凶,甚至是罵人的髒話,都可以是我的教學主題。至於內容,為了平衡不同學生的程度,我把閱讀難度拉高,但搭配上低一級的練習,希望學生在學習興趣被觸動後,能夠學到一點有用的詞語,以便未來應用。 目標和內容都確定後,剩下的,就靠教學技術來調節。 走動式口語綜合練習 2. 技巧用得好,學生都活了 一直以來,外籍學生給我的印象都是喜怒形於色、有問題一定要舉手的。然而第一天上主題課的時候,我看到的卻像是被老師強迫留下來念書、了無生趣的聯考生。 那一刻的心情,就好像我眼睜睜看著一盤好好的食材被炒壞那樣的惋惜。 我決定,要救活他們。 運用在福哥課程裡學到的互動技巧,我把原本的單向練習改成雙人討論,再改成多人合作的解題。搭配不同形式的提問、影片素材運用,以及適合大場地的互動式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