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5的文章

教案,教案

今年的工作內容之一包含了看教案。算一算,這幾個月看下來的數量竟然比助理時期幫老師收的還多;也難怪教案這主題又默默爬上心頭,不吐不快了。 跟多數半途出家的人一樣,我第一次接觸教案也是在師培班裡。為了最後的試教、為了拿到那張證明,就算再不了解教案裡某些格子的意義,也只能死命生出一份像不像三分樣的東西來。至於當時到底是怎麼試教完那幾分鐘的,只有天曉得了。 後來出了國,開始面對熱情洋溢的歐拉和更熱情的天氣。一開始本還想有模有樣地繼續寫教案,順便作為某種可能的記錄。但幾堂課下來,發現這裡的學生需要更長的複習時間;當時也不知道是自己不會教還是教案寫太差,常常設計好的一堂課內容,竟然得花上三四倍的時間才能消化完畢。久而久之,本來就寫得不仔細的教案,就這麼愈寫愈短了。 手寫 塗鴨 教案@Latin America 進研所之後,儘管接觸了一些或理論或實務的課程,也按照每堂課的要求做了一些課程設計,教案對我來說,卻仍然是一張有點奇怪的表格紙。這種怪不大不小,也不礙著我日常的生活;就像你家隔壁總是不關門的鄰居,每回經過都有點好奇地想探看,卻又沒有更大的動機想知道什麼。 一直到不得不面對的此刻。 首先,拋開教案這個名稱,使用表格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更清楚且有效率地掌握自己的工作。這其中應該盡可能地包含所有重要資源的配置計畫、預計採行的工作步驟與順序,以及任務前後銜接的設想等等。 翻譯: 教案是為了讓自己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這堂課裡的每一動是什麼、怎麼做,以及為了什麼。 以這個角度來看,教案其實就是自己對於眼下這件事的執行方案。你要怎麼做好這件事、要怎麼讓這件事達到你想要它達到的效果、最好還要讓它達到別人 (老闆) 想要你達到的成果。這個執行方案的成敗意義不會掉在別人身上;方案寫得是好是壞,要上天堂還是住套房,最後都會回歸到,你自己頭上。 所以,為了不給自己更多的麻煩,或不給別人機會找你麻煩, 把教案寫得具體、寫得落實、寫得符合自己做得到而且實際條件也跟得上的樣式,不就是最有效率的工作辦法之一嗎? 對我這個計劃控來說,執行方案的存在性無庸置疑。不過這並不表示我應該對所有表格或文書工作照單全收。計劃只是為了讓自己在工作當下有所準備,如果本末倒置地把文書放在第一位,那工作結果可想而知。而且,不同的腦袋會生出不同的表格,如果表格裡的

備課之前:期待 or 逼迫

欠了很久很久的主題。龜孵了幾個禮拜,就在上完昨晚的表演課之後,某個斷點彷彿被接上電,隱隱約約看見了鑰匙的影子。 我猜不管是經驗豐富或初入此道的老師們,對於備課應該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但是從九月的工作坊裡,我發現還是有很多人想知道,到底別人是怎麼備課的;或者說,那些總能把課上得亮晶晶,或看起來沒怎麼花時間釘在電腦前的老師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這種好奇,讓我們不斷追尋。追尋讀取更多的理論與文章、追尋更多教學技巧與新奇教具。說得超現實一點,如果哪天能追尋到一隻有求必應的藍色機器貓,那大概就是這場遊戲的終極寶藏了。 發現這種普遍性的尋找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備課行為。可惜龜孵的這段時間體會有限,在教學與導覽與其他之間翻來找去,充其量也只找出了自己的行為特性。斷斷續續寫了一些不清不楚的關鍵字,總算在這次的跨行刺激下被部分串連了起來。只不過,這種串連仍然不太穩固,或許得再多上幾次課才能參得更透吧! 那,就先從觀察自己講起好了。 在備課與導覽之間,我很早就感受到的一個共通且不可抗力元素,就是時間。無論你有多滿溢的熱血想將畢生所學所知傳授給學生或聽眾,無情的備課時間就是只有這麼短、而上場時間就是一定得要這麼長。在備課無限短、上場無限長的矛盾裡,有時候的殘忍真相就是,不管你準備得怎麼樣,時間到了,就得上場。 要解決這個問題,正面積極一點的辦法,一是好好分配這珍貴的無限短時光,不要讓自己落入無話可講的空白;二,就是訓練自己的膽量,把自己養成一個處變不驚、行色自如的入定老僧。 Mexican Market @ San Antonio, 2014 而就在我這樣自以為到快成為下意識反應的時候,老師只花了一句話就擊破盲點。把事情或解決方法用這樣的極端對比分野,當然是很簡單明瞭。不過選擇用這種負增強的心理來面對,最後不管你決定採取哪個方案,大概都不會達到太好的效果吧! 為什麼,不能抱著期待的心情去享受呢? 與其必須在每次上場以前不斷地深呼吸、訓練自己鼓起勇氣打起精神面對可能出現的每一個意外,為什麼不能用一種期待被驚喜的態度,走進每個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當下,然後享受因無法預測而帶來的驚喜呢?當然,享受驚喜的前提是不斷地練習。 老師的評語解開了我一直以來對長段關係的迷思。就算是連著幾個月得天天見面的學生、就算是每次流程都大同小異的導覽,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