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們表現得怎麼樣?」 課程結束後,一位老師跑來問我這個問題。 在密西根待了三天才上課,加上一天半課程的相處,我開始慢慢理出這座城市與人的面貌。 The Gate way to Freedom, Detroit, Michigan 夾在幾個大城之間,密州擁有全球最密集汽車工業以及全世界第一條柏油路。談起引以自豪的精密工業,密州人如數家珍;哪棟大樓是哪家大企業總部、哪區又聚集了最多工程師......當地人對各國人士的接納,是現今難得一見的寬大。 然而,敵不過的市場力量讓大城底特律宣告破產,加上長期的治安惡名,也讓外州人一談到底城就離不開「小心喔!」「城裡不安全喔!」這樣的提醒。 當地人對此以移居城外,但堅守崗位作為因應生存之道。被解雇的順勢而為,另尋他路;沒有被裁員的就面對逆境,待勢再起。如今的底城,已經從谷底重生,不但脫離了破產,人潮店面也逐漸回流城內。 我們進城那天雖然是平日,但所到之處都能見到腳步悠哉的觀光客。走在底特律河邊遠眺去年去過的加東大城多倫多,一點也沒有肅殺危險的感覺啊。 去年去過的多倫多 密州人這種實際實在又實事求是的性格,也反映在這站的老師身上。 儘管這站參加培訓的人數不如其他站龐大,但學員個個經驗豐富,甚至有在大學任教的教授。對於課上的操作指令,密州老師們都會再三確認。這種來自學員的助力(與壓力),也讓我重新檢視了自己課程環結的設計。 此外,看得見每位學員也讓彼此的互動變得更加緊密。無論是課上或課下,頻繁的舉手發言與討論,都讓我更了解學員的需求,也更能針對問題提供客製化解法。 所以,當其中一位老師在最後一堂課結束後,問了這個每站都有人想問卻沒有人真正開口的問題時,我忍不住笑了。 密州老師的率直與真性情,從這點就表露無遺。 密州課程進行中 這兩年的海外培訓經驗讓我發現,沒有一位老師是不想進步的。不管資源多麼稀缺、不管程度多麼分歧,走進教室,老師就必須擔起一室之主的責任;任何問題,都得迎刃而解。 但即便我們提供了這麼多的研習內容,卻仍有無法解決的處境。因為每間教室裡的風景,都是這麼的獨一無二。每位老師面臨的當下,都是這麼無法一以概之。 那麼,我們能做什麼呢? 默默加持的三太子 與其傳遞知識,我想老師們更需要的是有系統的教學分享,與更深層的問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