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day with my students, Summer 2017 |
神隱三週,為的就是這一刻。
華語教了這麼些年,教過的學生國籍差不多快五十個了;這些國家裡會讓我自動避開的很少,其中一個是日本學生。所以當我知道自己接到了一班全日生,心裡的扭曲度大概堪比麻花捲還要捲。
不過兵來將擋,什麼學生就用什麼辦法。經過一開始的磨合、適應,到後來的突飛猛進;不到一個月的這個班不但治好了我的恐日症,還成為今年夏天的亮點之一。
磨合期-建立默契是關鍵
我不習慣全日生班級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學生們都太乖,太害怕開口了。或許他們的學習歷程讓他們以為,上語言課可以跟一般知識課一樣只聽不說;但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在我班上。所以第一天上課,我就安排了幾個必須開口說,而且要離開位子的活動。
有個受到驚嚇的學生忍不住跟我說日文,但發現我一個字也不懂之後,只好轉向同學求助。接下來幾天,就是輪番的分組對話再分組再對話。幾個靈敏的學生很快抓到我上課的節奏,但也有幾個看起來不那麼習慣。
為了不讓還沒跟上的學生沈沒在大量的口說裡,我調整了PPT裡的文字比例,也增加了一些日生強項的讀寫活動。學生們被這些讀寫與口說穿插的練習搞得很忙,無暇顧及自己講得好不好對不對,自然就跟上了我教學的步調。到最後,學生甚至默默被我催眠;我只是舉個手,他們就自動站起來準備換位子,搞得我哭笑不得。
此階段注意:
1. 務必建立起課室感,無論是課堂規則或教學節奏,能用做的就不要用說的;
2. 仔細觀察學生對每段教學的接受度,但不要只因為學生的喜惡就改變教學原則。
適應期-穩定發展求變化
短期班的上課時間雖然不長,但也不是嘻笑打鬧就可以過去的。學生都是跨海付錢來完成一些什麼的,而你是他在這裡幾乎天天都會接觸到的本地人;光是這一點,老師就應該善盡拿鐘點費的職責。
建立課堂默契後,學生很容易就覺得無趣。再加上這些學生其實在日本學了挺長時間的中文,只是沒有開口應用的習慣。要是老師只跟著課本內容上課,學生心裡難免會出現被小看的感覺。然後接下來,就是表現出來的放空、走神、呆滯等反應。
面對這種狀況,我以調高練習難度來因應,並且動用不久以前學來的APP和平板上課。像是把原本的對話練習改成即席式的角色扮演、把語法練習改用丟骰子APP加白板活動呈現,或要學生用手機完成任務等。
到了這個時期,學生基本已經對我出的題都處變不驚了。雖然每次看懂活動規則之後還會鬼叫,但為了團隊榮譽仍會拼了命地跟你玩。最嚇人的是這些年輕小孩展現出來的適應力,根本秒打我帶過的任何班!
此階段注意:
1. 適時改變教學順序或不同類型的練習活動,避免學生太習慣而發懶,也可以顧及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
2. 不要本末倒置變成教具展,沒有端出牛肉,學生仍然是不會買單的。
角色扮演手繪教具 |
沒大沒小期-開心最重要
隨著結束的日子逼近,學生通常會有點浮躁。什麼地方還沒去、什麼禮物還沒買,突然成為他們旅行清單裡的緊急事項。這時候我會看情況放慢進度,或選擇性教某些適合的單元。一些常用對話的套語,或是統合性的生詞複習活動,就會在這時候出現。
我想不只短期班,任何長度的學習都應該是開心的。因為學習的時候開心,所以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有了美好回憶,就更願意去回顧或拾回這個時期的細節。未來的某個時刻,或許就會成為他們再度開啟學習或改變的契機。
就算未來這些改變都沒有發生,至少他們記住了這個地方的幾個片段,也因此結交了一兩位朋友。相比於用分數堆疊出來的學習成就,我認為這才是一起學習更重要的收穫。
此階段注意:
1. 避免落入時間不夠的填鴨課,學生不會因為多學兩頁中文就變好;
2. 適合做一些統整性的活動,幫學生複習兼整理這段時間的學習。
教學總結
包括我,很多老師都覺得日本學生不愛說話,不愛參與活動。但實驗證明,只要夠用心經營課堂,就算整班都是行禮如儀的日本學生,還是可以被變身成一群跟你討價還價講個不停的聒噪小孩。
學期班教太久,有時候會忘記短期班學生所為何來。所幸這個夏天離開了一小段時間;在彼岸的得與失,讓我重溫了一期一會的奧義。這些來來去去的人們,都是幫助我繼續成長的養分。如果我也能成為他們的養分之一,應該就是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了。
硬擠出時間的校外教學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