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了第一站的某位老師要記下此行的交流心得。她希望我收集各站的教學互動、課程設計等現場精華。為了避免回台後忘個精光,於是有了巡迴期間的各站記錄。不過隨著行程走到中段,我開始感覺到僑校教學圈的輪廓,但卻不確定是否應該繼續往下寫。
我一方面懷疑自己所見過於片面,一方面卻又為我觀察到的這一切感到擔心。回來以後,我刻意忽略這篇文章,想讓它就這麼被時間浸沒。但自己起的頭,放著也不會有人理。就像情緒積久了早晚要爆炸,倒不如一次講完講滿來得清心。
僑校存在與發展歷時已久,我這次看到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面,心得或想法肯定是不夠完全。但作為個人的教學觀摩記錄也好,作為引動討論或行動的引子也好,總希望能夠留下這麼一筆。
僑校雖然有個校字,但上課時間只有週末的半天或一天。以每次上課三小時來算,扣掉寒暑過年等假期;一年下來,學生的總學習時數不到150小時。
這樣的時數差不多是學生在語言中心學三個月的份量。把150個學時分散在一年裡學習,很明顯大概達不到什麼明顯的學習效果。其次,僑校學生大部分都是在學中的學齡生;平常有正規的學校要去、課後有社團活動要參加、週末可能還有時不時的聚會或科研活動。僑校能夠分到的學生注意力真的很有限。
除了上課時間不長,老師與校務運作人員也不容易覓得。以這次的觀察來說,大概將近半數的老師都是由學生的爸媽們擔任。這些爸媽老師們有些有相關的教學經驗,有些,就是抱著一顆熱情奉獻的心加入。至於願意擔任校長、教務主任這種職缺的資深元老們,就更別提他們有多佛心來著了。
僑校由於經費有限,學費又收得便宜;扣除維持學校的必要支出,能付給老師們的鐘點費並不多。於是,就出現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典型台灣人性格。能教的教、能幫的幫、能自己吸收的,就當作功德一樣地不求回報灑出去。
但,一個原本應該正常運作的學習組織,就這麼長成了能辦一次是一次、能撐一年算一年的志工社團。
僑校師長們之所以讓我覺得特別親切,大概是因為他們總讓我想起初出國時,受到來自技術團長輩們無微不至照顧的那些記憶。這些早早離鄉出外求生、獨自在海外打拚出一番家業的人們,個個充滿人生故事,卻無從與人訴說。因此每每遇見同鄉同語人,就是一股熱心熱腸地大力款待。
這樣的熱情溫暖得令人感覺世界超光明,任何陰暗都將無以為繼。但想讓組織持續運作、或讓學習繼續深化,卻不能只依賴短時的爆發力。
過去參加僑校的學生多半來自說中文的家庭;就算學習時數少,也還有家庭生活可以補足語言環境。如今連學生家長都不一定是華人,單靠每週一次的課程與傳統的紙本學習,要如何指望動機薄弱的學生展現出學習成效?
再加上經濟與科技的快速改變,朝三暮四一日36變也不足為奇。當各界都在為了生存而無所不用其極搶佔攤頭的時刻,我們卻還在這裡等著上課時間一到,學生就會自動走進教室。
而最大的挑戰,在於缺乏系統性的傳承。就像辦活動一樣,即便你年年投入,把各項任務做得再好眉角摸得再熟;最終,也有必須接棒的一天。要是沒有妥善地規劃人才交替,把做中學的經驗分享給後人,交棒的那一天,或許也是組織重來的那一天。
我一方面懷疑自己所見過於片面,一方面卻又為我觀察到的這一切感到擔心。回來以後,我刻意忽略這篇文章,想讓它就這麼被時間浸沒。但自己起的頭,放著也不會有人理。就像情緒積久了早晚要爆炸,倒不如一次講完講滿來得清心。
僑校存在與發展歷時已久,我這次看到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面,心得或想法肯定是不夠完全。但作為個人的教學觀摩記錄也好,作為引動討論或行動的引子也好,總希望能夠留下這麼一筆。
我看到的僑校
僑校雖然有個校字,但上課時間只有週末的半天或一天。以每次上課三小時來算,扣掉寒暑過年等假期;一年下來,學生的總學習時數不到150小時。
這樣的時數差不多是學生在語言中心學三個月的份量。把150個學時分散在一年裡學習,很明顯大概達不到什麼明顯的學習效果。其次,僑校學生大部分都是在學中的學齡生;平常有正規的學校要去、課後有社團活動要參加、週末可能還有時不時的聚會或科研活動。僑校能夠分到的學生注意力真的很有限。
除了上課時間不長,老師與校務運作人員也不容易覓得。以這次的觀察來說,大概將近半數的老師都是由學生的爸媽們擔任。這些爸媽老師們有些有相關的教學經驗,有些,就是抱著一顆熱情奉獻的心加入。至於願意擔任校長、教務主任這種職缺的資深元老們,就更別提他們有多佛心來著了。
僑校由於經費有限,學費又收得便宜;扣除維持學校的必要支出,能付給老師們的鐘點費並不多。於是,就出現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典型台灣人性格。能教的教、能幫的幫、能自己吸收的,就當作功德一樣地不求回報灑出去。
但,一個原本應該正常運作的學習組織,就這麼長成了能辦一次是一次、能撐一年算一年的志工社團。
美德或窠臼
僑校師長們之所以讓我覺得特別親切,大概是因為他們總讓我想起初出國時,受到來自技術團長輩們無微不至照顧的那些記憶。這些早早離鄉出外求生、獨自在海外打拚出一番家業的人們,個個充滿人生故事,卻無從與人訴說。因此每每遇見同鄉同語人,就是一股熱心熱腸地大力款待。
這樣的熱情溫暖得令人感覺世界超光明,任何陰暗都將無以為繼。但想讓組織持續運作、或讓學習繼續深化,卻不能只依賴短時的爆發力。
過去參加僑校的學生多半來自說中文的家庭;就算學習時數少,也還有家庭生活可以補足語言環境。如今連學生家長都不一定是華人,單靠每週一次的課程與傳統的紙本學習,要如何指望動機薄弱的學生展現出學習成效?
再加上經濟與科技的快速改變,朝三暮四一日36變也不足為奇。當各界都在為了生存而無所不用其極搶佔攤頭的時刻,我們卻還在這裡等著上課時間一到,學生就會自動走進教室。
而最大的挑戰,在於缺乏系統性的傳承。就像辦活動一樣,即便你年年投入,把各項任務做得再好眉角摸得再熟;最終,也有必須接棒的一天。要是沒有妥善地規劃人才交替,把做中學的經驗分享給後人,交棒的那一天,或許也是組織重來的那一天。
劉鎮洲,2017臺灣陶藝獎 |
我們能做什麼
很慚愧我提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組織設計或更高階的政策問題需要更有決定權的大人們出手。不過作為一個活在教室裡的老師,我知道沒有什麼是恆常不變的。就算是用了幾百次都成功的王牌活動,也會有無效變成鬼牌的時候。
因為沒有一個班是完全相同的;因為一招打天下的年代,也早就已經過去了。想要在這個開了全球化外掛的江湖裡生存,改變只是剛好的事。而縱使改變不一定能成功,但不變肯定會被拋在很遠很遠的腦後。
這些話,其實放回台灣也毫無違和。明明華師個個身懷絕技,工作起來都像沒有明天那樣拼命;但對於這份工作的未來,卻沒有多少人敢有更大的想像。對比圈外人對這個行業的過度樂觀,我們簡直是過份小看了自己。
因此,我希望有更多人願意陪著我們往前走。要是妳你認同這個看法、要是你妳願意參與並分享妳你的能力,請讓我知道怎麼連繫到你妳。我不知道一個人能做什麼,但要是有一群人,至少我們可以走得更久。
因為沒有一個班是完全相同的;因為一招打天下的年代,也早就已經過去了。想要在這個開了全球化外掛的江湖裡生存,改變只是剛好的事。而縱使改變不一定能成功,但不變肯定會被拋在很遠很遠的腦後。
這些話,其實放回台灣也毫無違和。明明華師個個身懷絕技,工作起來都像沒有明天那樣拼命;但對於這份工作的未來,卻沒有多少人敢有更大的想像。對比圈外人對這個行業的過度樂觀,我們簡直是過份小看了自己。
因此,我希望有更多人願意陪著我們往前走。要是妳你認同這個看法、要是你妳願意參與並分享妳你的能力,請讓我知道怎麼連繫到你妳。我不知道一個人能做什麼,但要是有一群人,至少我們可以走得更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