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選擇的自由-真希望我20歲就聽到的演講

如果能夠選擇,你希望擁有選擇的自由,還是有限的自由呢?年末聽完憲哥的生日演講,我認為兩種自由都很好,最要緊的,是認識自己適合哪種自由,想要怎麼過好這一生;然後,努力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富翁和漁翁

富翁辛苦大半輩子,經歷了社會險惡與高低起伏,終於有錢有時間退隱山林,過著閒雲野鶴釣魚划船的生活。但漁翁不解,富翁所追求的生活,其實就是他已經過了幾十年的人生。
 
這是一個我20歲就聽過的小故事,直到現在,我還能記得主要的情節。開始工作以後的這些年,我時不時會想起這個故事,也總是在漁翁和富翁的選擇間擺盪不休。

一直到聽了憲哥的演講,我才知道,原來這故事還有下半段。

富翁聽了漁翁的疑問,這樣回答了漁翁。「我們的差別在於,你只有眼前的這座島;而我可以選擇我想要的任何一座島。」

能夠擁有選擇人生風景的自由,是需要努力的。如果沒有選擇的自由,就得遠離生活中的風險,累積其他的籌碼。累積籌碼,是為了在人生變化球出現時,能夠盡可能地不被洪流淹沒、保全自己的人生。

你想要富翁或漁翁的生活?

大象和圖釘

大象踩到圖釘會痛嗎?我不知道,因為我不是大象。不過我超怕痛的,只要一個畫面或一兩句描述的話,就足夠讓我全身細胞抽筋。

身體上的傷痛可以小心預防,但生活裡的挫折與傷害卻不會因為你怕痛就閃過你。面對這些,除了消極的默默承受之外,你還可以選擇不讓自己受傷害。

加強自己的能力,鍛練自己的性格,把自己練成像大象那樣有著厚皮保護的生物。所以我上很多類型的課,也盡量抽時間看一些有用的書。某次的讀書會裡,剛好就看到褚士瑩寫的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語言是不會傷人的,只有你選擇讓語言傷害你時,它才會傷到你。」

橡皮筋和對手

玩過手指射橡皮筋嗎?我對瞄準類遊戲很沒輒,加上手指不靈活,每次玩射橡皮筋,不是奧炮落輪,就是傻傻反彈射到自己。後來有了橡皮筋竹槍,只要事先把橡皮筋整理好,就可以變成遊戲中人人躲避的殺手。

不過其實,我還是比較懷念用手指互射的那種追逐遊戲。一邊奮力逃離對手,一邊手忙腳亂裝填武器。不小心被擊殺了,會很氣憤;要是得逞射到了人,會很興奮的那種當下感。

因為有眼前的對手,所以全心地活在當下。因為只有一條橡皮筋的資源,所以珍惜每次出擊的機會。等到你幸運地擁有兩條、三條、五條橡皮筋,可以共同完成眼前目標的時候,更要記得珍惜這些難得的同伴。

把握每一次機會,學習和敵人相處,真誠對待一路上的夥伴。

憲哥和我

三年前第一次聽憲哥演講,留下了一個很會講話的第一印象。沒想到後來一連上了憲福不少的課,慢慢認識了憲哥;甚至到現在,能夠自在地和他說話。

現在想想,這三年能夠過得這麼充實,真的要感謝自己參加了那場演講。像我這種不懂交際的人,從同事變朋友的人數真的屈指可數。但這三年我認識了許多人,默默也交了不少好朋友。

每次跟這群想要變得更好的朋友在一起,都會讓我覺得世界沒有那麼糟。而且因為有這些一直在生活中努力、一直走在前面的他們,也刺激了我不能原地停留的神經。

或許我走得很慢,志向也不高。但只要堅持下去不放棄,就會等到最好的那一年到來。

憲哥生日演講合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