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聲調被認為是中文說得標準與否的關鍵,教學或研究上,也總是前仆後繼地為了聲調費盡心思。每個華語老師渺小又偉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學生能說出「最標準」的中文。
然而,聲調的「標準」是什麼?
這是什麼問題。
聲調的標準,不就是把每個音發在它該在的地方嗎?
那麼,標不標準這回事,又是誰說了算?
又是什麼怪問題。
一個外國人說的中文標不標準,找個母語是中文的人來聽聽看不就知道了嗎?
以上斜體回應,全發生在研所上課中我的腦袋裡。不過當然,研究所教授的問題怎麼可能是我這個好傻好天真的小研答得出來的呢。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一大團毛線的線頭,真要拉起來抽絲剝繭個幾天也沒完,所以我想,就先來解決我比較在意的「標準」這回事吧。
聲調是什麼?就算沒學過漢語語音的小學生,也能告訴你:中文聲調就是「媽麻馬罵」代表的一二三四聲,一聲高高平平、二聲由下往上、三聲先低後升,還有四聲一路狂降。他們可能說不出調值214這種術語,但絕對每個人都能夠聽出來外國人的洋腔洋調。
但是,真的每個母語者發出的一聲都相同嗎?
你可以做個實驗,請一位十歲的小女孩和十八歲的男孩說個一聲的字,或看看晚間新聞主播與新聞片段中訪問的民眾說的一聲,又或,回想你自己在台上進行期末報告時和報告結束後與朋友打屁時所用的一聲;這些一聲們,它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嗎?
還有,真的在中文聲調裡,一聲就是最高的聲調嗎?
根據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一聲調值最高,所以標為[5-5],在注音與拼音系統中,也同樣以直橫條標示一聲。但是,常常我在教學現場中,總會見到男學生或聲線比較低的女學生拉著嗓子發出很不自然的高音;請問,那種不自然的聲調,真的會出現在日常話語中嗎?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再做個小實驗:試著唸出「大家」與「家大」這兩個詞,並感覺這兩個詞中的一聲是否都處在最高調值。如果你還有時間,也可以找另一個人來比較他說的「大家」與「家大」。
以調值表示,「大家」就是[5-1-5-5],「家大」則是[5-5-5-1]。發出「家大」的聲音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大家」呢?回想一下你剛剛唸的「大家」,那個「家」真的回到[5-5]調上了嗎?
可能你已經發現了,就算是一聲,也會因為發聲的人不同而有不同;就算是自己的一聲,也會因為不同場合、不同目的而產出不同的一聲。所以我們可以推論,不是每個母語者的一聲都一致,也不是某個母語者在每個場合發出的一聲都一致。
那麼,對於一個初學中文、對這個語言一竅不通的初學者,到底要怎麼在初期就掌握這個「傳說中最困難」的聲調呢?
在漢語發展中,趙先生的五度制就像金科玉律,沒有哪個生下來就說中文的人會懷疑他的正確性;就連我,在上過這門課以前,也是個會逼著學生拉嗓子練一聲的老師。而我們之所以這麼做,在於我們體認到聲調在漢語中具有高度的辨義性,所以聲調必須標準,才能夠算得上是「說好中文」。
但是,每個人的聲音就像指紋一樣,沒有一個人相同。簡單的四聲調值,要怎麼歸類世界上每個正在說或想要說中文的人的聲音?而所謂的標準,到底又是根據什麼而成立?
而更重要的是,語音學裡並不只有聲調,還包含了音節、重音、節拍、語調等成分。中文裡當然也存在這些,這些成分也同樣具有辨義性,只是被我們長期以來「聲調最重要」的想法所忽略了。
人類的耳朵很神奇,在我們出生的頭六個月,就能夠過濾非母語的聲音,接著大腦就會依照耳朵過濾進來的聲音訓練相關的發聲器官,並且讓那些不用的,忘記自己的能力。
而中文裡的一二三四聲,就像四個框住耳朵的籠子,一旦耳朵無法歸類某個聲調於任一籠子裡,聲音就會被判定為不存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不標準」。殊不知,我們認定的這個「標準」,到底侷限了誰?
然而,聲調的「標準」是什麼?
這是什麼問題。
聲調的標準,不就是把每個音發在它該在的地方嗎?
那麼,標不標準這回事,又是誰說了算?
又是什麼怪問題。
一個外國人說的中文標不標準,找個母語是中文的人來聽聽看不就知道了嗎?
以上斜體回應,全發生在研所上課中我的腦袋裡。不過當然,研究所教授的問題怎麼可能是我這個好傻好天真的小研答得出來的呢。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一大團毛線的線頭,真要拉起來抽絲剝繭個幾天也沒完,所以我想,就先來解決我比較在意的「標準」這回事吧。
聲調是什麼?就算沒學過漢語語音的小學生,也能告訴你:中文聲調就是「媽麻馬罵」代表的一二三四聲,一聲高高平平、二聲由下往上、三聲先低後升,還有四聲一路狂降。他們可能說不出調值214這種術語,但絕對每個人都能夠聽出來外國人的洋腔洋調。
但是,真的每個母語者發出的一聲都相同嗎?
你可以做個實驗,請一位十歲的小女孩和十八歲的男孩說個一聲的字,或看看晚間新聞主播與新聞片段中訪問的民眾說的一聲,又或,回想你自己在台上進行期末報告時和報告結束後與朋友打屁時所用的一聲;這些一聲們,它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嗎?
還有,真的在中文聲調裡,一聲就是最高的聲調嗎?
根據趙元任先生的五度制,一聲調值最高,所以標為[5-5],在注音與拼音系統中,也同樣以直橫條標示一聲。但是,常常我在教學現場中,總會見到男學生或聲線比較低的女學生拉著嗓子發出很不自然的高音;請問,那種不自然的聲調,真的會出現在日常話語中嗎?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再做個小實驗:試著唸出「大家」與「家大」這兩個詞,並感覺這兩個詞中的一聲是否都處在最高調值。如果你還有時間,也可以找另一個人來比較他說的「大家」與「家大」。
以調值表示,「大家」就是[5-1-5-5],「家大」則是[5-5-5-1]。發出「家大」的聲音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大家」呢?回想一下你剛剛唸的「大家」,那個「家」真的回到[5-5]調上了嗎?
可能你已經發現了,就算是一聲,也會因為發聲的人不同而有不同;就算是自己的一聲,也會因為不同場合、不同目的而產出不同的一聲。所以我們可以推論,不是每個母語者的一聲都一致,也不是某個母語者在每個場合發出的一聲都一致。
那麼,對於一個初學中文、對這個語言一竅不通的初學者,到底要怎麼在初期就掌握這個「傳說中最困難」的聲調呢?
在漢語發展中,趙先生的五度制就像金科玉律,沒有哪個生下來就說中文的人會懷疑他的正確性;就連我,在上過這門課以前,也是個會逼著學生拉嗓子練一聲的老師。而我們之所以這麼做,在於我們體認到聲調在漢語中具有高度的辨義性,所以聲調必須標準,才能夠算得上是「說好中文」。
但是,每個人的聲音就像指紋一樣,沒有一個人相同。簡單的四聲調值,要怎麼歸類世界上每個正在說或想要說中文的人的聲音?而所謂的標準,到底又是根據什麼而成立?
而更重要的是,語音學裡並不只有聲調,還包含了音節、重音、節拍、語調等成分。中文裡當然也存在這些,這些成分也同樣具有辨義性,只是被我們長期以來「聲調最重要」的想法所忽略了。
人類的耳朵很神奇,在我們出生的頭六個月,就能夠過濾非母語的聲音,接著大腦就會依照耳朵過濾進來的聲音訓練相關的發聲器官,並且讓那些不用的,忘記自己的能力。
而中文裡的一二三四聲,就像四個框住耳朵的籠子,一旦耳朵無法歸類某個聲調於任一籠子裡,聲音就會被判定為不存在,也就是我們說的「不標準」。殊不知,我們認定的這個「標準」,到底侷限了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