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端莊賢淑版的論文謝辭後,很自然地就起了想要補充說明的念頭;感覺像是某種寫論文的後遺症,話講得不透更,就欲罷不能。不過記得住的該謝的人都在賢淑版裡記上了,暫時也想不出更多的名字來,所以這版,就來說說這段時間的重點感想好了。
能夠讀到這個研究所,真的是一個意料之外。我知道這句話說過很多次了,但因為真的很意外,所以不得不多說幾次以表示我的強調。考試前後的那段期間,剛好遇上家人住院,一起努力的小同伴們也一個個在陣前頓悟,真的就是一個舉目無故人、單兵往前衝的境地。再回想起在醫院裡邊當看護邊啃近代史和湯廷池的那幾天,整個就覺得自己應該改名叫苦兒。
後來奇蹟式的成為研究生、誤打誤撞的成為教授助理,緊跟著開學、上課、做計劃、讀paper;研究生的樣子,就這麼在時間的推擠下被形塑了。日子開始變得忙碌,腦容量也開始被逼著擴大;雖然讀書的技巧天生欠缺,但過去的工作經驗神奇地與理論結合,轉化成補救課業表現的利器。四年下來,不管別人如何評斷,對自己來說,總算也是個差強人意。
然而利器之厲,也因此讓我長出更多尖角,並且老是莾撞地刺傷自己。為什麼理論與實務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第一線最需要的教學能力卻沒有受到學界同等的重視?為什麼貼近地面的這一切得淪落到像台北市的可憐土地一樣,被瀝青包覆得不見天日?作為一個非常不純的學生來說,我已經太世故地連提問都不想;只是隨著讀書的時間愈久,這些感覺卻只愈有增無減。
「頭都洗一半了,不洗完是要放著讓自己感冒嗎?」
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這句話,不知道在何時成為我某種程度的心理支撐;是啊,不然是要濕淋淋地讓自己走出髮廊嗎?這樣的話,我該付多少洗頭錢給老闆?又該去哪裡找下一家髮廊解決這整頭黏膩?鑑於後續連鎖問題的龐雜,「坐下來,好好把頭洗乾淨。」似乎就成了眼下的最佳方案。於是,我就這樣邊幻想著洗完頭解脫的那天,邊認命地繼續搓著泡沫。
而這途中,時不時地總會被問到一些關於髮廊本身的「該不該」、「好不好」、「值不值得」之類的問題。說真的,就像好友說過這種似是而非的問題難以回答一樣,我也有深深的同感。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吧!在不小心得到海外志工的機會時,我突然覺得該把自己有一搭沒一搭的寫文能力發揚一下,於是去上了看起來可能有一點關係的華語師培。結束志工生活以後,又靠著某次傻勁與突如其來的主動詢問得到第一份正式的華教工作以及接下來的另一次海外工作。最後經過兩年考慮和一年補習,才真正走進這間髮廊。
換作是你,會覺得應該花費這麼些年才走進髮廊嗎?會覺得搞了這麼多事最後還走進髮廊值得嗎?這間髮廊之於你,到底有沒有什麼特殊的人生意義?
所以,我沒有辦法告訴你這間髮廊好不好、某位設計師厲不厲害,或是從髮廊走出去以後會不會馬上中千萬樂透或迷倒你的真命天子。因為我其實,只是想把自己有一搭沒一搭的寫文能力提昇一下而已。但沒想到,最後連頭髮都剪好了。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四年在髮廊裡的時光,是我至今為止少有的高密度高強度生活,也是從志工以後,再次感覺到與過去精光的自己重新連結的四年。而且更好的是,如今的精光與否是通過自我意志以後的選擇。就像另一位朋友的遲到理論一樣;過去的我只知道必須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精光形象,但現在,我可以自在且自由地選擇犀利面對或模糊以對。
嗯,把堂堂一間研究所比成路邊髮廊好像格差太大了。但我向來比較喜歡落地一點的東西,就像我喜歡泥土多過瀝青、喜歡寫字多過拍照一樣。不管是研究所或髮廊,也不管店名是金碧輝煌或沒沒無聞,這些,都只是冰冷的表象;真正要緊的,是那個空間裡活生生的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那個抱著理想幻想或妄想的自己。而無論自己曾經對這個空間或離開以後的日子存有怎樣的遐想,「坐下,好好把頭洗乾淨。」才是比起問「值不值得」更切實際的做法。
畢竟是第一次讀研究所(?!)的菜鳥,這四年做了很多,也學到更多;學好的不算太多,做不完的其實也不少。關於完與好的程度我還在尋找,未來該先買樂透還是找王子我也還沒想清楚。但至少,我總算把頭洗乾淨,可以出門了。
能夠讀到這個研究所,真的是一個意料之外。我知道這句話說過很多次了,但因為真的很意外,所以不得不多說幾次以表示我的強調。考試前後的那段期間,剛好遇上家人住院,一起努力的小同伴們也一個個在陣前頓悟,真的就是一個舉目無故人、單兵往前衝的境地。再回想起在醫院裡邊當看護邊啃近代史和湯廷池的那幾天,整個就覺得自己應該改名叫苦兒。
後來奇蹟式的成為研究生、誤打誤撞的成為教授助理,緊跟著開學、上課、做計劃、讀paper;研究生的樣子,就這麼在時間的推擠下被形塑了。日子開始變得忙碌,腦容量也開始被逼著擴大;雖然讀書的技巧天生欠缺,但過去的工作經驗神奇地與理論結合,轉化成補救課業表現的利器。四年下來,不管別人如何評斷,對自己來說,總算也是個差強人意。
然而利器之厲,也因此讓我長出更多尖角,並且老是莾撞地刺傷自己。為什麼理論與實務存在如此大的差距?為什麼第一線最需要的教學能力卻沒有受到學界同等的重視?為什麼貼近地面的這一切得淪落到像台北市的可憐土地一樣,被瀝青包覆得不見天日?作為一個非常不純的學生來說,我已經太世故地連提問都不想;只是隨著讀書的時間愈久,這些感覺卻只愈有增無減。
「頭都洗一半了,不洗完是要放著讓自己感冒嗎?」
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這句話,不知道在何時成為我某種程度的心理支撐;是啊,不然是要濕淋淋地讓自己走出髮廊嗎?這樣的話,我該付多少洗頭錢給老闆?又該去哪裡找下一家髮廊解決這整頭黏膩?鑑於後續連鎖問題的龐雜,「坐下來,好好把頭洗乾淨。」似乎就成了眼下的最佳方案。於是,我就這樣邊幻想著洗完頭解脫的那天,邊認命地繼續搓著泡沫。
而這途中,時不時地總會被問到一些關於髮廊本身的「該不該」、「好不好」、「值不值得」之類的問題。說真的,就像好友說過這種似是而非的問題難以回答一樣,我也有深深的同感。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吧!在不小心得到海外志工的機會時,我突然覺得該把自己有一搭沒一搭的寫文能力發揚一下,於是去上了看起來可能有一點關係的華語師培。結束志工生活以後,又靠著某次傻勁與突如其來的主動詢問得到第一份正式的華教工作以及接下來的另一次海外工作。最後經過兩年考慮和一年補習,才真正走進這間髮廊。
換作是你,會覺得應該花費這麼些年才走進髮廊嗎?會覺得搞了這麼多事最後還走進髮廊值得嗎?這間髮廊之於你,到底有沒有什麼特殊的人生意義?
所以,我沒有辦法告訴你這間髮廊好不好、某位設計師厲不厲害,或是從髮廊走出去以後會不會馬上中千萬樂透或迷倒你的真命天子。因為我其實,只是想把自己有一搭沒一搭的寫文能力提昇一下而已。但沒想到,最後連頭髮都剪好了。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四年在髮廊裡的時光,是我至今為止少有的高密度高強度生活,也是從志工以後,再次感覺到與過去精光的自己重新連結的四年。而且更好的是,如今的精光與否是通過自我意志以後的選擇。就像另一位朋友的遲到理論一樣;過去的我只知道必須讓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保持精光形象,但現在,我可以自在且自由地選擇犀利面對或模糊以對。
嗯,把堂堂一間研究所比成路邊髮廊好像格差太大了。但我向來比較喜歡落地一點的東西,就像我喜歡泥土多過瀝青、喜歡寫字多過拍照一樣。不管是研究所或髮廊,也不管店名是金碧輝煌或沒沒無聞,這些,都只是冰冷的表象;真正要緊的,是那個空間裡活生生的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那個抱著理想幻想或妄想的自己。而無論自己曾經對這個空間或離開以後的日子存有怎樣的遐想,「坐下,好好把頭洗乾淨。」才是比起問「值不值得」更切實際的做法。
TCSL moments,2010 ~ 2014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