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上了期待已久的課程<教學的技術>。課前看完所有福哥的部落格文章,也把自己上過的其中一門課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改版了一次。上完課以後再次點開改版的檔案,才發現自己在課前就已經掉坑,而且掉得又好又滿。
課程裡的好很多同學都說過了,大家可以看福哥的部落格。這裡我想綜合自己最近上課的心得,說說自己的三個想法。
但說實在,我還是不習慣。作為老師,我總是擔心獎品如果沒有人喜歡怎麼辦;作為學生,我其實並不喜歡這種有輸有贏的比賽。我不喜歡在整場歡騰的氣氛裡,看見角落的陰雲。
不過整天觀察下來,福哥操作遊戲化元素的焦點並不在於輸贏,而在於空間氛圍的調整。福哥會在適當的時機放送加分,拉起學生的注意;在小組節奏落後時多給刺激,適時的補血;在個別學習者表現優異時,給予獨特的獎勵。
善用遊戲化元素,可以轉換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士氣,鼓勵學習模範。這些我知道,做起來卻總是卡卡的事,當天坐在VIP區的我,在看到福哥耳後沒停過的汗水時,突然明白了。
遊戲化元素或許跟教學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老師多做只是多累;但遊戲只是表象,競賽更是其次。重要的是,老師全心投入、不放棄課堂裡每一個人的態度。
這一點在我最近接手的新課程裡,就深有所感。
一開始接到新課程,我就是單純地把小班課放大五倍,天真的希望學生會跟平常一樣配合。但一個是事關能否升級的小班語言課,另一個是想來就來的大班通識課;把這兩種課型混為一談單細胞思考的我,真的很該死。
後來我重新調整課程設計的順序;有了主題以後,先思考給學生討論互動的問題,再回頭準備閱讀材料與上課內容。跳脫老師習慣的教,先建構學生想要的學,不但讓課程運作起來更不費力,學生也漸漸復活成我認識的那種外國學生了。
知道、得到、做到,這是福哥寫在部落格裡,對課程設計的看法。這幾個字說來簡單,但沒有體驗過掉坑的痛,就體會不到出坑的爽。再加上課中一個簡單的鏡子活動,就讓大家超級有感。
這幾年開了一些教學工作坊,從一開始跟著各大學師資班的課名開,到現在發展出自己想教的主題。儘管如此,我還是一直覺得,距離自己理想中的課還好遠好遠。
中文歷史幾千年,但我們現在說的用的華語發展不過百年,很多本體知識都還在研究驗證階段。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華師,在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難免都要先辨詞辨義一番。
等到我們把內容都辨得差不多了,腦汁也用得七七八八了。但實際上課的教學設計、投影片、講義、學習單、考卷等等等,根本還沒有開始。
這是這個時代裡,華師教學時不可避免的痛苦與成就。儘管我們可以不斷充實自己,學習最新的教學法理論、嘗試最特別的教學技巧,但有系統的教學內容仍然需要更多有智慧的人來建構。
我想著自己上過的課,見過的學生和老師。想著和他們一起上課時,我們共同創造的記憶。如果沒有這些從全世界各個角落來到我眼前的學生們,現在的我或是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華師這條路很難走,但是其他路也沒有在輕鬆的。教室就是老師的戰場;變強,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快適應教室外的真實世界。變強,是為了能夠遇見更多不同課型的學生。
課程裡的好很多同學都說過了,大家可以看福哥的部落格。這裡我想綜合自己最近上課的心得,說說自己的三個想法。
共學二班 |
1. 老師當真,學生就會認真
吸引學生的課程通常含有遊戲化的元素,包含獎勵點數、排行榜等等。不管是我這幾年上過的業外課程,或是我自己開過的工作坊裡,積分競賽與獎品幾乎都是必備的元素。但說實在,我還是不習慣。作為老師,我總是擔心獎品如果沒有人喜歡怎麼辦;作為學生,我其實並不喜歡這種有輸有贏的比賽。我不喜歡在整場歡騰的氣氛裡,看見角落的陰雲。
不過整天觀察下來,福哥操作遊戲化元素的焦點並不在於輸贏,而在於空間氛圍的調整。福哥會在適當的時機放送加分,拉起學生的注意;在小組節奏落後時多給刺激,適時的補血;在個別學習者表現優異時,給予獨特的獎勵。
善用遊戲化元素,可以轉換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士氣,鼓勵學習模範。這些我知道,做起來卻總是卡卡的事,當天坐在VIP區的我,在看到福哥耳後沒停過的汗水時,突然明白了。
遊戲化元素或許跟教學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老師多做只是多累;但遊戲只是表象,競賽更是其次。重要的是,老師全心投入、不放棄課堂裡每一個人的態度。
2. 先想好「做到」,再談「知道」
課程設計的方法百百種,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理論強調以終為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設計法。但事實上,老師們在備課時的習慣,仍然是從自己「知道的」、「熟悉的」開始。這一點在我最近接手的新課程裡,就深有所感。
一開始接到新課程,我就是單純地把小班課放大五倍,天真的希望學生會跟平常一樣配合。但一個是事關能否升級的小班語言課,另一個是想來就來的大班通識課;把這兩種課型混為一談單細胞思考的我,真的很該死。
後來我重新調整課程設計的順序;有了主題以後,先思考給學生討論互動的問題,再回頭準備閱讀材料與上課內容。跳脫老師習慣的教,先建構學生想要的學,不但讓課程運作起來更不費力,學生也漸漸復活成我認識的那種外國學生了。
知道、得到、做到,這是福哥寫在部落格裡,對課程設計的看法。這幾個字說來簡單,但沒有體驗過掉坑的痛,就體會不到出坑的爽。再加上課中一個簡單的鏡子活動,就讓大家超級有感。
被玩還那麼開心XD |
3. 內容為王,技巧加分
雖然福哥上課沒有特別提,但我在課前讀到這篇文章,眼淚卻幾乎嘩啦啦滾下來。這幾年開了一些教學工作坊,從一開始跟著各大學師資班的課名開,到現在發展出自己想教的主題。儘管如此,我還是一直覺得,距離自己理想中的課還好遠好遠。
中文歷史幾千年,但我們現在說的用的華語發展不過百年,很多本體知識都還在研究驗證階段。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華師,在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難免都要先辨詞辨義一番。
等到我們把內容都辨得差不多了,腦汁也用得七七八八了。但實際上課的教學設計、投影片、講義、學習單、考卷等等等,根本還沒有開始。
這是這個時代裡,華師教學時不可避免的痛苦與成就。儘管我們可以不斷充實自己,學習最新的教學法理論、嘗試最特別的教學技巧,但有系統的教學內容仍然需要更多有智慧的人來建構。
後續:意義是自己給的
上完課以後的這兩天,其實心情有點消沈。我甚至問了朋友「把自己練的這麼強,有什麼意義?」這種蠢問題。我想著自己上過的課,見過的學生和老師。想著和他們一起上課時,我們共同創造的記憶。如果沒有這些從全世界各個角落來到我眼前的學生們,現在的我或是我的人生,會是什麼樣子?
華師這條路很難走,但是其他路也沒有在輕鬆的。教室就是老師的戰場;變強,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快適應教室外的真實世界。變強,是為了能夠遇見更多不同課型的學生。
教練合照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