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錐子

我學商。一直以來,我都很自豪於自己的商業背景。因為學商,所以培養了我凡事習慣挑重點、找脈絡、下結論的能力。因為學商,所以逼迫了我偽裝出即使緊張到無法呼吸卻還能站在人前講完該講的話才虛脫的能力。這種能力隨著我的社會歷程成長,也讓我在工作上日漸得心應手,無論是寫劇本或砍報價,無論是推教材或是釘廠商。

這種能力也在無形中把我原本風花雪月的天性收束成惜字如金的三簡性格。三簡,簡單、簡潔、簡練。一句話能解釋絕不說兩句;不實用或失去價值的事物絕對首先剔除;「所以」、「結果」、「結論是」成為理所當然的最高頻用詞。這種性格好不好我不知道,但即便偶而察覺它可能給我帶來的小麻煩,卻仍舊不敵我對這種能力的喜愛。

是的,我很喜歡這種能力,這種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快速地找到值得關注的部分,並且加以運用的能力。我相信,這種能力是讓我得以適應社會,並在裡頭順利存活的某種必備條件。至於這種三簡性格,雖然偶有困擾但無關存亡;而既然無關存亡,所以也並不那麼值得我花時間改變。

後來,因為某次小旅程裡的深夜頓悟,我離開所謂的商業,離開人們所謂的,社會。我開始走進教室,開始構築另一個不常被人稱為社會但本質上徹頭徹尾無異於它的另一個平行世界。那個時候的我並不曉得,那一步會帶我去到哪裡,也不曉得是否其實在更早前的某一步,我就已經開始與所謂的社會越走越遠。只是為了滿足心裡對文字日益清楚而勃發的喜愛,也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每天的努力是有那麼一點點益於世界的。沒有想很多的那個時候的我,只是很認真地抓住了眼前的每一個機會。

不過即便走進了平行世界,我仍然很喜歡自己原有的能力。在那個以四面牆構築出來的世界裡,我仍然配備著用得順手的這些能力,企圖用它鑿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樣子。一開始,平行世界訝異於我手裡的尖銳錐子,而我則嫌棄、近乎嫌惡地嘖嘖著他們使用的橢圓刨刀。就像當時一同下鄉卻怎麼都看不順眼朋友的散仙性格,那麼那麼地不以為然著。

一段時間以後,我仍然帶著錐子在平行世界裡遊走,卻開始逐漸理清這世界的規則。和我的社會不同,平行世界更習慣的是一種演繹過程的能力。儘管他們同樣從為什麼出發,但這些被探究的為什麼卻常常不以結果論,那些被追求的成就也總是不以精準度作為衡量;平行世界的度量衡,端視某人可以生成多麼無限輪迴的論證,而不是我的社會裡推崇的最經濟最直線的答案。

平行世界裡,如何小題大做、如何化簡為繁、如何把一件清楚的事實回推到浩瀚無垠的初始混沌狀態,才是最終極要達成的目標。而帶著錐子來,準備挖掘並解決問題的我,手裡握著的能力竟落得一點用武之地也沒有。

然而我的固執毫無意外地在此時爆發,說什麼都不肯放棄錐子,也說什麼都不肯好好學習刨刀技巧。固執得無以復加地,拿著錐子硬要完成打磨工序。一鑿、再鑿、不斷地鑿,直到白坯鑿裂,兩敗俱傷,進退失據。最後,在滿地破片之間發現自己原來也早已被錐子鑿出了滿手滿掌的傷,而屬於我的那把刨刀,就這麼靜靜地躺在腳邊;自始至終地,躺在彎個腰俯拾即得的左腳旁邊。

<深海植物>村田彩,2011
那個散仙朋友(further reading: 胡里的認真),後來成為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下鄉的那一年,在我一隻腳剛踏入平行世界、在我還沒宿命地與固執相拚或認清規則撿起刨刀以前,是她先讓我知道生活的選擇可以不只是商業社會或平行世界;也是她讓我知道,即使手上什麼都沒有,也可能走到自己的理想夢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凡人的記憶

生命中有沒有哪段記憶,是你怎麼樣也不想再重現的? 我曾經在某個宗教單位工作過。不是為了信仰,也沒有高薪;之於當時的我,選擇這份工作更像是為了不離我想望的目標太遠而做的決定。 總之,我以一個外來的凡人姿態,加入了這個單位。 一開始遇到的,就是溝通問題。 宗教單位使用的詞語不同,又新又俗的我聽不懂也猜不透。開口請教,卻惹來嫌棄的白眼;彷彿覺得我的問題連三歲小孩都不如。後來我找到和我同樣是凡人,但比較有佛緣的同事,才扛過這想不到的第一關。 但接下來並沒有如我想的,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很快發現單位裡奇妙的幾個部分。像是我的主管並不真的是我的主管,我的工作也並不真的全責屬於我,而那些不是我的項目,卻好像才是我應該認真管轄的。於是,在我多次試錯和碰壁之後,我慢慢看清這個單位的問題:資訊管道鬆散、工作權責重疊、人制先於法制。 就在我猶豫於去留之時,某天總是神隱的大主管從山裡直撥內線,在天將晚未晚之際找上我。 電話那一頭,她劈頭就是一陣吼,連珠炮似地丟出了許多某封信件裡的質疑。在質疑與質疑的空隙之間,只容得下我回答是或不是,有或沒有;彷彿與她對話的我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面牆;我不需要真的說話,只需要反彈回去她想要聽的答案。 「妳還配做這個工作嗎?一點專業度都沒有。」 我不記得電話最後是怎麼結束的,只知道掛掉電話以後,連隔壁部門的同事都跑來探我。她們眼神裡透露出來的擔心,讓我知道剛才那一切,並不是第一回發生。 但我也無心探詢過往,草草地收拾離開辦公室,奔向停車場。 然後崩潰。 以前只要想起這件事,我都只想盡快揮散記憶。不過這次因為某件事又想起它,也讓我突然好奇起來,想讓它停留久一點,感受一下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心情。 說真的,心裡還是不舒服的。但有意識地泡在這種不舒服裡,我才開始看見這幾年某種外人看來很無謂的堅持從何而來。為什麼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才能舒心,為什麼我打從心底厭惡頤指氣使的人,為什麼我對職位或成就一點熱情也沒有。 我這種矛盾地想要站在人前、卻又極其害怕被檢視的人,唯一讓自己心安的方法,就是親自走過每一個環節,確認我不管在哪個角度,都不會心虛。 這段經歷也讓我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從當時只想著要出國,到後來願意留下來累積;從本來期許成為的通才,變成現在專精教學的發展。沒有這段歷程,我不會為自己投入這麼多;沒有這樣地被打碎,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可以重塑人生。 現在我知道,一直放不下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