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得空整理第二場工作坊的心情。在這個,總是差了點緣分的風城。
決定辦工作坊其實不是倉促或意氣之下的結果。早在親身踏入教學、還是社大菜鳥的很久以前,這個念頭就已經悄然生成了。當時,作為工作坊的支援人員,作為把效率擺第一的半資深場控,我參與了一場又一場大同小異的教學活動、設立了無數條為了追求展示效果而一字排開的教具製作流水線。
戴著非教學人員的眼鏡,使用一雙旁觀者的眼睛,我在那段時間裡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疑問。我看不懂為什麼一個看似容易的句型需要大費周章地製作誇張繁複的教具;看不懂為什麼培訓師即便展示同一個活動卻仍得每次都重新準備材料;看不懂那些反覆來參加的教學者們就算在活動中學到了什麼,又要怎麼在沒有我們這些流水線作支援的每堂課裡,重現活動中的那些虛華。
如果工作坊是為了讓參與者效仿,那麼,那些窮盡眾人心力做出來的輔助材料是不是也應該讓參與者們能夠得到?如果展示是為了傳遞經驗,那要如何才能讓花了幾小時坐在這裡的人們真正帶回一些個人適用的東西?懷抱著這些疑問,我來了又去、走了又回。終究,還是回頭踏了進來;也終究,從一個旁觀者成為實作者,從背後的支援者變成台前的主講者。
然後,我才發現很多當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需要對教學具有更深層的了解;我發現以前認為的最直線解決方法,其實會犠牲掉不少可能成為教學契機的機會;我發現很多事情,其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踏進教學,我發現每件事都有它背後的道理。
然而,扣除從教學中得來的理解,當初作為旁觀者的那些問題卻沒有隨著自己愈來愈深入這個領域而得到解決。相反的,隨著知識與經驗的增長,我愈來愈確定這一行比其他行業更需要高超的效率和熟練的動作,也愈來愈肯定實際且真實的工作坊才能真正對想學習這些技能的人們有所幫助。
所以我們決定在好不容易從塔裡解脫了的這個時點,將我們想了許久的這件要事落實。
接下來,就是這幾週忙碌的結果了。
如果說台北的第一場給予了我們一點點信心,新竹的第二場則讓我們更確定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我不是天生的教學者,也沒有先賢們的曠世理想;我做的許多許多,其實都不過只是想解開自己心裡的疑問。而如果在這途中能夠給予旁人留下一點點什麼,那大概就是這趟旅程裡最值得珍藏的一點記憶了。
就像這個怎麼來去都還是差了一點點緣份的風城;從未成為我佇足的主角,卻斷斷續續地給了我不同的珍貴片段。或許,這般「差一點」的關係才是最符合自然之道的距離吧!
教學實務工作坊,2014@新竹 |
戴著非教學人員的眼鏡,使用一雙旁觀者的眼睛,我在那段時間裡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疑問。我看不懂為什麼一個看似容易的句型需要大費周章地製作誇張繁複的教具;看不懂為什麼培訓師即便展示同一個活動卻仍得每次都重新準備材料;看不懂那些反覆來參加的教學者們就算在活動中學到了什麼,又要怎麼在沒有我們這些流水線作支援的每堂課裡,重現活動中的那些虛華。
如果工作坊是為了讓參與者效仿,那麼,那些窮盡眾人心力做出來的輔助材料是不是也應該讓參與者們能夠得到?如果展示是為了傳遞經驗,那要如何才能讓花了幾小時坐在這裡的人們真正帶回一些個人適用的東西?懷抱著這些疑問,我來了又去、走了又回。終究,還是回頭踏了進來;也終究,從一個旁觀者成為實作者,從背後的支援者變成台前的主講者。
然後,我才發現很多當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需要對教學具有更深層的了解;我發現以前認為的最直線解決方法,其實會犠牲掉不少可能成為教學契機的機會;我發現很多事情,其實不如表面上看起來的那麼簡單。踏進教學,我發現每件事都有它背後的道理。
然而,扣除從教學中得來的理解,當初作為旁觀者的那些問題卻沒有隨著自己愈來愈深入這個領域而得到解決。相反的,隨著知識與經驗的增長,我愈來愈確定這一行比其他行業更需要高超的效率和熟練的動作,也愈來愈肯定實際且真實的工作坊才能真正對想學習這些技能的人們有所幫助。
所以我們決定在好不容易從塔裡解脫了的這個時點,將我們想了許久的這件要事落實。
接下來,就是這幾週忙碌的結果了。
如果說台北的第一場給予了我們一點點信心,新竹的第二場則讓我們更確定了這個方向的可行性。我不是天生的教學者,也沒有先賢們的曠世理想;我做的許多許多,其實都不過只是想解開自己心裡的疑問。而如果在這途中能夠給予旁人留下一點點什麼,那大概就是這趟旅程裡最值得珍藏的一點記憶了。
就像這個怎麼來去都還是差了一點點緣份的風城;從未成為我佇足的主角,卻斷斷續續地給了我不同的珍貴片段。或許,這般「差一點」的關係才是最符合自然之道的距離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