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忙得不可開交,原本打算藉著這次上課的機會把投影片重新編修,但計劃不如變化、變化又不如造化,升級計劃看來只好留待下次了。不過,趁著還沒忘記,倒是可以來記錄一下最近在初級班做過的幾個小活動。
第一個是閱讀/會話練習。大概很多教初級班的老師們都同意,學生們在這段時間裡的語速通常較慢,流利度也明顯不足以完成一個較長或含有較難語法的句子。然而,另一個奇妙的現象是,這些學生的中文在下課時間竟然常常有如神助般地跳升;不只語速快了,發音好像也變好了。但是只要一回到課上開始唸課文,就又像乩童退駕一般癱軟無力。
究竟初級學生的語速或流利度可不可能增加呢?以我僅學過兩個月的西語程度來觀察,儘管我的語法支離破碎,但我的語速並不像這些初級班學生這麼慢。而且在某些常見情境下,仍然可以呱啦呱啦地說出幾個流利的句子來。雖然這可能得歸功於在目標語居住過幾年的經驗......阿咧?丫這些學生現在不也正在目標語環境裡生活著嗎?
非常好。有了實例證明,我相信學生們當然也可以做到。
因此,我在上最近一課的課文時,特地介紹了組塊概念,並要求學生們在練習前先找出對話裡的組塊部分。學生一開始可能搞不清楚要怎麼找到組塊,老師可以把學過的句式帶入,順便作為複習。隨著學生們愈找愈熟悉、興致也起來了以後,我順勢進行了第二次分組並宣告接下來的計時競賽。學生必須把指定的對話以最快的速度說完,但同時得保持發音清楚。
說完遊戲規則,只見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讀起了指定對話;他們先是努力地找出組塊,接著分配個人負責部分,然後開始超級認真地練起來。原本呆板無趣的對話內容,突然變身成當紅線上遊戲那樣讓每個學生都著魔似地反覆誦讀,一唸再唸。頓時我有點被這個一點也不起眼的小活動震懾到,原來不管是活動或學習,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是符合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我切切實實地感受著學生的投入,也被他們施盡全力為了要搶得「說得又快又清楚」的冠軍寶座感動。
第二個活動是語法替換練習。這種看到A句寫B句的題目,對台灣學生來說就是個家常便飯;只要搞清楚A句怎麼變成B句,接下來就是套公式照寫而已。特別是在學語言上,這種操練題真是屢見不鮮哪(我的關代就是這麼學起來的)!不過我個人以學生的角度來看,這種練習真的,很.無.趣。
孰料,我長大以後竟然成為教語言的老師......所以就算我再不願意,這種句式操練終究躲也躲不掉。
因此,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感覺不那麼無聊,同時也讓自己有點樂子開心,我在最近的語法複習裡加上了節奏,挑戰學生語言以外的肢體協調能力。我選定的節奏是常見的「飯桶開飯」,一個簡單的八拍加上拍手彈指的動作,嘴裡再一邊說出替換的兩個句式。我讓學生們圍成一圈,第一個人用自己的生詞說完A句型以後,下一個人要接續說出同一個生詞的B句型,第三個學生則要使用A句型重啟一個新句,然後依序往下直到完成目標為止。
這個活動有趣的點在於學生的反應。一開始,我只先讓學生們兩兩練習句式替換,我則在各組中間看似平常的穿梭,其實是在尋找適合加入的小組。找到了以後,我很自然地加入他們的討論,接著開始教他們打節拍。隨著規律拍打的聲音,其他組的學生很自動地就圍了過來,並且個個搶著要學。
學生們都沒玩過這種肢體組合活動,自然覺得新鮮。而規律的節拍和動作對年輕人來說當然也是小事一件,不消幾個八拍就都就記住了。接下來我開始唸唸有詞,把替換的兩個句型加上,並且要學生一起跟上。到這裡學生就瘋了,個個陷入自己的小世界裡,企圖掌握心口眼手的全身協調。等到驚嚇消停,我才把遊戲規則提出來,開始合力完成一圈的挑戰。
由於中途只要有人出錯,整個遊戲就必須重來,因此學生們都很緊張。剛開始的幾次失敗,有的學生莫名所以,有的則懊惱得想咬掉舌頭;不過隨著失敗(練習)的次數愈來愈多,學生也開始對動作和語言愈來愈熟練。到最後,參與的學生個個聚精會神,彷彿像要完成什麼偉大目標似的。等到終於好不容易完成任務,教室裡自然又是另一陣歡呼叫囂了。
之前在工作坊就分享過,自己是個不太喜歡準備哩哩叩叩教具的老師。不是因為教具不好用,單純只是自己不懂得處置這些無法歸類又數量眾多的物品。所以,我也只好在這種先天的缺陷底下掙扎出一條生路。而這陣子通過幾個連教具都沒有卻還算成功的課室活動,我開始愈來愈相信,愈簡單的活動有時候反而愈有效;只要師生都足夠投入,只要學生確實可以從活動中達到增進語言能力的目的。只要有用,就是好活動。
第一個是閱讀/會話練習。大概很多教初級班的老師們都同意,學生們在這段時間裡的語速通常較慢,流利度也明顯不足以完成一個較長或含有較難語法的句子。然而,另一個奇妙的現象是,這些學生的中文在下課時間竟然常常有如神助般地跳升;不只語速快了,發音好像也變好了。但是只要一回到課上開始唸課文,就又像乩童退駕一般癱軟無力。
究竟初級學生的語速或流利度可不可能增加呢?以我僅學過兩個月的西語程度來觀察,儘管我的語法支離破碎,但我的語速並不像這些初級班學生這麼慢。而且在某些常見情境下,仍然可以呱啦呱啦地說出幾個流利的句子來。雖然這可能得歸功於在目標語居住過幾年的經驗......阿咧?丫這些學生現在不也正在目標語環境裡生活著嗎?
非常好。有了實例證明,我相信學生們當然也可以做到。
因此,我在上最近一課的課文時,特地介紹了組塊概念,並要求學生們在練習前先找出對話裡的組塊部分。學生一開始可能搞不清楚要怎麼找到組塊,老師可以把學過的句式帶入,順便作為複習。隨著學生們愈找愈熟悉、興致也起來了以後,我順勢進行了第二次分組並宣告接下來的計時競賽。學生必須把指定的對話以最快的速度說完,但同時得保持發音清楚。
說完遊戲規則,只見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讀起了指定對話;他們先是努力地找出組塊,接著分配個人負責部分,然後開始超級認真地練起來。原本呆板無趣的對話內容,突然變身成當紅線上遊戲那樣讓每個學生都著魔似地反覆誦讀,一唸再唸。頓時我有點被這個一點也不起眼的小活動震懾到,原來不管是活動或學習,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是符合需要的,就是最好的。
我切切實實地感受著學生的投入,也被他們施盡全力為了要搶得「說得又快又清楚」的冠軍寶座感動。
第二個活動是語法替換練習。這種看到A句寫B句的題目,對台灣學生來說就是個家常便飯;只要搞清楚A句怎麼變成B句,接下來就是套公式照寫而已。特別是在學語言上,這種操練題真是屢見不鮮哪(我的關代就是這麼學起來的)!不過我個人以學生的角度來看,這種練習真的,很.無.趣。
孰料,我長大以後竟然成為教語言的老師......所以就算我再不願意,這種句式操練終究躲也躲不掉。
因此,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時感覺不那麼無聊,同時也讓自己有點樂子開心,我在最近的語法複習裡加上了節奏,挑戰學生語言以外的肢體協調能力。我選定的節奏是常見的「飯桶開飯」,一個簡單的八拍加上拍手彈指的動作,嘴裡再一邊說出替換的兩個句式。我讓學生們圍成一圈,第一個人用自己的生詞說完A句型以後,下一個人要接續說出同一個生詞的B句型,第三個學生則要使用A句型重啟一個新句,然後依序往下直到完成目標為止。
這個活動有趣的點在於學生的反應。一開始,我只先讓學生們兩兩練習句式替換,我則在各組中間看似平常的穿梭,其實是在尋找適合加入的小組。找到了以後,我很自然地加入他們的討論,接著開始教他們打節拍。隨著規律拍打的聲音,其他組的學生很自動地就圍了過來,並且個個搶著要學。
學生們都沒玩過這種肢體組合活動,自然覺得新鮮。而規律的節拍和動作對年輕人來說當然也是小事一件,不消幾個八拍就都就記住了。接下來我開始唸唸有詞,把替換的兩個句型加上,並且要學生一起跟上。到這裡學生就瘋了,個個陷入自己的小世界裡,企圖掌握心口眼手的全身協調。等到驚嚇消停,我才把遊戲規則提出來,開始合力完成一圈的挑戰。
由於中途只要有人出錯,整個遊戲就必須重來,因此學生們都很緊張。剛開始的幾次失敗,有的學生莫名所以,有的則懊惱得想咬掉舌頭;不過隨著失敗(練習)的次數愈來愈多,學生也開始對動作和語言愈來愈熟練。到最後,參與的學生個個聚精會神,彷彿像要完成什麼偉大目標似的。等到終於好不容易完成任務,教室裡自然又是另一陣歡呼叫囂了。
之前在工作坊就分享過,自己是個不太喜歡準備哩哩叩叩教具的老師。不是因為教具不好用,單純只是自己不懂得處置這些無法歸類又數量眾多的物品。所以,我也只好在這種先天的缺陷底下掙扎出一條生路。而這陣子通過幾個連教具都沒有卻還算成功的課室活動,我開始愈來愈相信,愈簡單的活動有時候反而愈有效;只要師生都足夠投入,只要學生確實可以從活動中達到增進語言能力的目的。只要有用,就是好活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