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參加了最近很紅的多語學習課程,雖然廣宣沒有很中我,但好奇心驅使也就決定了去看看。幾次課程裡除了認真研究主講人的講課風格之餘,其中一個語言學習的主張倒在心裡留下了一點印象。主講人認為,語言在還沒有被學習以前,就是一串聲音。而只要是發音系統健全的人類,應該都可以模仿聽到的所有聲音。透過不斷地模仿,學習者就可以把這串聲音學會;至少,學會怎麼發出這串聲音。
這種經驗包括我自己,應該很多人都有過。就像在學唱外國歌一樣,十遍二十遍地重複播放再倒帶,即便不明白歌詞到底在唱什麼,但這麼大量而密集地重複跟唱,好像也能夠唱出個樣子。所以在一次課後和朋友討論時,我們自然地談起了該怎麼運用這個技巧在課堂裡。
或許,可以用在對話上?
所以在某一堂課裡,我就把這個技巧拿來實驗了。我讓學生把課本閤上,請他們先聽我的聲音,然後接著跟唱。不管他們明不明白自己聽到的,也不管他們說得對不對,只要模仿我,跟著說就行了。
結果,學生們連一遍都還沒跟完,就全員放棄了。
嗯,至少證明了主講人說的沒錯;這種跟唱法得在學習者還不會這個語言的時候使用,才有效果。
不過,我心裡的好奇心並沒有死乾淨。一方面是我記得自己在學唱一些西語歌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另一個原因是曾師說過的「語文有別」;對話就是人跟人講出來的話,除非是演戲或特殊場合,不然誰會在聊天時拿著劇本一邊看一邊講?
因此,趁著手邊再度接下的學期班,我不死心地又試了一次。
當我把指令說完,準備開始的時候,我從學生們的眼底讀到了好多訊息。有的驚恐、有的徬徨,但也有些人堅定,而且躍躍欲試。過程中,我調整了幾次速度,並且在第一遍讀完的時候停下來進行後設確認。
我發現,只有少數學生感覺有點勉強;其他的,不能說開心,但似乎有一種磨拳擦掌等著打boss的興奮感。讀完第二遍以後,我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各組依據他們對角色話語的理解進行身分揣摩,並進一步形塑出角色形象,最後代入身分進行對話。
形塑角色時,白板上出現的這幾位奇妙朋友讓學生們整個過嗨,再加上揭曉課本裡這些角色的中文名字所代表的性別以後,只見教室裡有人驚呼有人哀嚎,整一個超歡樂der~
說實在,我不是什麼天生的老師,儘管偶爾被學生說上課很好玩,但追根究底的原因,其實只是不想讓自己在太安靜的空間裡被悶死而已。不過,這兩次經驗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同樣的方法用在不同的群體上,就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下一次,不知道又會變形出什麼?
這種經驗包括我自己,應該很多人都有過。就像在學唱外國歌一樣,十遍二十遍地重複播放再倒帶,即便不明白歌詞到底在唱什麼,但這麼大量而密集地重複跟唱,好像也能夠唱出個樣子。所以在一次課後和朋友討論時,我們自然地談起了該怎麼運用這個技巧在課堂裡。
或許,可以用在對話上?
所以在某一堂課裡,我就把這個技巧拿來實驗了。我讓學生把課本閤上,請他們先聽我的聲音,然後接著跟唱。不管他們明不明白自己聽到的,也不管他們說得對不對,只要模仿我,跟著說就行了。
結果,學生們連一遍都還沒跟完,就全員放棄了。
嗯,至少證明了主講人說的沒錯;這種跟唱法得在學習者還不會這個語言的時候使用,才有效果。
不過,我心裡的好奇心並沒有死乾淨。一方面是我記得自己在學唱一些西語歌的時候,並不是一張白紙。另一個原因是曾師說過的「語文有別」;對話就是人跟人講出來的話,除非是演戲或特殊場合,不然誰會在聊天時拿著劇本一邊看一邊講?
因此,趁著手邊再度接下的學期班,我不死心地又試了一次。
當我把指令說完,準備開始的時候,我從學生們的眼底讀到了好多訊息。有的驚恐、有的徬徨,但也有些人堅定,而且躍躍欲試。過程中,我調整了幾次速度,並且在第一遍讀完的時候停下來進行後設確認。
我發現,只有少數學生感覺有點勉強;其他的,不能說開心,但似乎有一種磨拳擦掌等著打boss的興奮感。讀完第二遍以後,我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各組依據他們對角色話語的理解進行身分揣摩,並進一步形塑出角色形象,最後代入身分進行對話。
Cool figures, 2016 @ Taipei |
形塑角色時,白板上出現的這幾位奇妙朋友讓學生們整個過嗨,再加上揭曉課本裡這些角色的中文名字所代表的性別以後,只見教室裡有人驚呼有人哀嚎,整一個超歡樂der~
說實在,我不是什麼天生的老師,儘管偶爾被學生說上課很好玩,但追根究底的原因,其實只是不想讓自己在太安靜的空間裡被悶死而已。不過,這兩次經驗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同樣的方法用在不同的群體上,就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下一次,不知道又會變形出什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