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進研所的那一年,我同時開始了在館內導覽的工作。幾年下來,拿到了學位,也從館內展件導到了馬路風景;相對於長大以後的日子,這段時間差不多可以算是比較安穩的。除了實習和參加會議,基本上沒離開過這島。就算離開,也不曾跨過一整個年頭不回家;而真要說起來,這大概也是我最溫馴的一段時期。
這種安穩,自然也投射在日常行程與一些微小方面的改變。白天,我出門教中文、走導覽,晚上回家爬網備課或耍廢寫文。儘管工作們發生在不同場域,我做的卻是大同小異的事。從呼吸困難到神色自若,我開始習慣踏進一個個公眾空間對著一撮人說話,然後再進入另一些公眾空間閱讀討論交流說話。
晚上,除了過往老友偶而相約必須繼續說話,否則就在家裡餐桌上盡責地扮演安靜沈默陪吃飯看電視的女兒。離開了餐桌回到個人空間,才能對著螢幕開啟抽屜,或哭或笑或思或想直到夜深。也不是刻意,但入夜以後的我除非必要,彷彿是為了平衡白日而幾乎處於禁語的狀態。
這種極端忙碌卻在某種面向顯得穩定的生活,是我從來沒想要得到、也曾經確定不喜歡的生活。記得在巴國時期,駐點同一所學校的技師有位在地的協作人員,一位略胖黝黑的中年大叔。大叔總是說話比做事的多,平常東漏西忘看起來超不靠譜,但真正需要他出手時又總能解決結成一團的任務。
一次搭便車的路程中和大叔聊起來,才發現他原來從來沒離開過家鄉。「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念書長大、成家立業生小孩;直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我的土地。」我記得,自己大概被他的話語震驚到無法言語,而他語氣裡滿滿的驕傲自豪與自信,我到現在都還忘不掉。
後來的路程裡,我很努力地在分析,那個勉強算是三線的小城市,到底有什麼值得大叔做出這種選擇。當時的我找不到答案,只知道如果換做是自己肯定連一瞇瞇也不想留在那個小地方。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要了解大叔選擇背後的原因是不應該用理性分析的,而是應該去體會。
就像現在的自己,規規矩矩地過了幾年,完成了想要有個專業的夢想,對工作日漸上手,對生活熟門熟路。這些既有的行程、這些俯拾即是的資源、這些逐漸深化的關係;這個時候談放棄,談何容易。然而即便如此,仍舊無法成為讓我安定下來的理由。而當它們越發明顯,我卻變得日益驚慌。驚於腦子裡越來越多的不捨與糾纏,慌於心裡越來越清楚的退縮與膽怯。
是的,我捨不得,也不敢捨。
但是,或許是時候起身了。或說,是時候歸隊了。即便我從很早就跳進染缸,即便以為自己很社會化,但經過剛開始的沒腦期和後來的沈澱期,現在的我知道自己其實一點都不社會,而且一點也不想要被社會。對習慣了戴面具出門的我來說,面具底下的那個靈魂原來一直都很認真地抗拒著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規定規則或規矩。
所以她總懷念著另一個世界,那個更接近地球腰帶的地方。那裡的規定模糊、規則混亂,規矩隨天氣而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就足以讓人正大光明地自主推遲後續的行程。她著迷於那裡的混沌,和那些人顯而易見的熱情。可能這種著迷來自於語言文化的不理解,但無妨,旅人就是因此而愛上某些人事物,而故事也就是從這些錯誤的美麗而開展的。
雖然對於教與學的牢騷越來越多,但從心底我就不以為自己是會犠牲奉獻的人。對於長大想成為的那個樣子,也仍然固定在初始的幹練經理人模樣。如今我有了一個勉強搆得上專業的能力,有幾個年久失修的經歷,還不小心成為了現在這個沒想過的樣子。和過去的我相比,此刻的我看起來似乎比她優秀了不少;但這個我,卻失去了更多她曾經盡顯滿身的勇氣。
停留在港裡很舒適,深化既有的痕跡很容易,但朋友啟程前的一句忠告叫醒了我,「Nothing to lose.」。什麼都沒有的時候,當然沒有什麼可以失去;但當你看似什麼都有,卻失去了自己的時候,同樣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失去的。斷捨離開這個避風港不容易,但抱著困惑就此停留也不那麼簡單;或許我會再度對社會規則失望,或許我會被衝撞得四分五裂,但改變的勇氣,就從改變現在的自己開始。
Nothing to lose.
這種安穩,自然也投射在日常行程與一些微小方面的改變。白天,我出門教中文、走導覽,晚上回家爬網備課或耍廢寫文。儘管工作們發生在不同場域,我做的卻是大同小異的事。從呼吸困難到神色自若,我開始習慣踏進一個個公眾空間對著一撮人說話,然後再進入另一些公眾空間閱讀討論交流說話。
晚上,除了過往老友偶而相約必須繼續說話,否則就在家裡餐桌上盡責地扮演安靜沈默陪吃飯看電視的女兒。離開了餐桌回到個人空間,才能對著螢幕開啟抽屜,或哭或笑或思或想直到夜深。也不是刻意,但入夜以後的我除非必要,彷彿是為了平衡白日而幾乎處於禁語的狀態。
這種極端忙碌卻在某種面向顯得穩定的生活,是我從來沒想要得到、也曾經確定不喜歡的生活。記得在巴國時期,駐點同一所學校的技師有位在地的協作人員,一位略胖黝黑的中年大叔。大叔總是說話比做事的多,平常東漏西忘看起來超不靠譜,但真正需要他出手時又總能解決結成一團的任務。
一次搭便車的路程中和大叔聊起來,才發現他原來從來沒離開過家鄉。「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念書長大、成家立業生小孩;直到現在,都沒有離開過我的土地。」我記得,自己大概被他的話語震驚到無法言語,而他語氣裡滿滿的驕傲自豪與自信,我到現在都還忘不掉。
後來的路程裡,我很努力地在分析,那個勉強算是三線的小城市,到底有什麼值得大叔做出這種選擇。當時的我找不到答案,只知道如果換做是自己肯定連一瞇瞇也不想留在那個小地方。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要了解大叔選擇背後的原因是不應該用理性分析的,而是應該去體會。
就像現在的自己,規規矩矩地過了幾年,完成了想要有個專業的夢想,對工作日漸上手,對生活熟門熟路。這些既有的行程、這些俯拾即是的資源、這些逐漸深化的關係;這個時候談放棄,談何容易。然而即便如此,仍舊無法成為讓我安定下來的理由。而當它們越發明顯,我卻變得日益驚慌。驚於腦子裡越來越多的不捨與糾纏,慌於心裡越來越清楚的退縮與膽怯。
是的,我捨不得,也不敢捨。
張晴嵐<水龍頭女孩>,2015 |
所以她總懷念著另一個世界,那個更接近地球腰帶的地方。那裡的規定模糊、規則混亂,規矩隨天氣而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就足以讓人正大光明地自主推遲後續的行程。她著迷於那裡的混沌,和那些人顯而易見的熱情。可能這種著迷來自於語言文化的不理解,但無妨,旅人就是因此而愛上某些人事物,而故事也就是從這些錯誤的美麗而開展的。
Los llanos, Venezuela |
Nothing to los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