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準扎實,改善專業

2016 @ Taipei, Taiwan
個把月前就忙著調課改期找代課,就為了把這一天空下來當學生,而且是久違的管科生。開場看到江守智老師系出我曾經夢寐以求的科系,當下就覺得完全值得(妹開啟),彷彿上了這個課就有了跟夢想科系沾上邊的錯覺。而且守智老師從企管進管顧的生涯路線,完全就是某個時期的我想過但也只有想過的人生,整個辜負老師對我的期許(有嗎)

以上橘色小劇場結束,以下綠主回歸。
(小卡老師色彩課心得)

為什麼排除萬難上這門課?
跟從南部殺高鐵當天來回的同學們比起來,我大概算不上什麼排除萬難了。但缺席學生的期末報告可是入行以來頭一遭;就算不是前無古人,對我而言應該也很難再有第二次了。而之所以這麼堅決,除了覺得自己很需要吸收領域外的知識,也想看看能不能藉此改善一些行裡的舊習。教學這種勞力與知識都高度密集的行業,似乎沒有能被劃歸到哪一類好好說明;到了知識翻轉的現代,只能陷入更難以掙脫的泥沼。裡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更難的是,就算想救也不一定有人領情。但我這身硬耳朵硬骨頭的,就是不想這麼簡單地接受既有的一切。

想從課程裡學到什麼?
杜老大談過知識工作者的未來。不過我資質駑鈍,悟不出教師這途應該被算在其中,或只是一種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手做加工業。撇開越長越龐大的自學者市場,在這種與學生活生生面對面同處一個空間的教學型態裡,老師要做的事當然不只是把自己放在那個場合裡而已。

在走進教室以前,老師得先知道人數多少程度在哪用什麼書上幾個小時等,接著審視教材挑出重點規劃課程安排進度設計課程製作教學材料和教具等等,然後才能心安理得地走進那扇門,開始上課。下課以後,欸對,還有以後;你得出作業改作業做考卷改考卷給成績找材料準備二三四五六七八堂課等等等。

行外的人總覺得教學一週只有幾個小時,工作輕鬆又受人尊敬。然而,這看來輕鬆的幾個小時可能是一個老師不眠不休準備了幾天的精華;而這幾天的準備,是沒有鐘點費的。至於受人尊敬,不好意思,一來學生的文化裡可能根本沒有完全對應的認知,二來尊敬既填不飽肚子又付不起房租;再加上,這一行的從業者根本不在官方認定的教職人員裡。也就是說,沒有寒暑假、沒有年終補休進修補助;軍公教的那個「教」,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儘管如此,現在的我還沒有放棄急救努力。既然這份工作包含了許多勞動成分,而且許多人都為之所苦,那就應該存在可能被改善的空間。而要如何改善、如何把時間更有效率地花在關鍵的刀口上,就是我排除萬難的目的。

上課內容符合期待嗎?
說真的,有,也沒有。當天下課以後,我趕去參加一個包含管理工作的教學會議。短短一小時的討論裡,我把既定的考試流程拆解重組,提出縮短時間的辦法。接著在後續的幾天裡,理清各部分的工作內容、重新安排各人任務,完整了這個構想。回想那個小時裡,我大概不自覺地說出了好幾個像「批量」、「標準」、「效率」之類的詞語;當下我可以感覺到改善似乎在眼前發生。不過同時,我也從聽者的反應裡發現到,不改變有時候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沒有想過這中間存在其他的可能。

至於那個沒有,準確一點地說,應該是我必須重新檢視問題何在。雖然我自認為理解教學,但沒有先把內容像拆零件一樣地一件件分解出來,是找不到真正的癥結點在哪裡的。就像下午的疊杯遊戲,沒有旁觀者的觀察反饋與提醒,局裡面的人就只能困在那幾層上不去的瓶頸。所以,這堂課雖然和我原本設想達到的目的地不同,卻讓我學了更多、腦袋也想得更遠;剩下的,就是持續地練習、持續地把為什麼問到底,持續地維持與改善

成功的14層 VS. 殘念的19層

最後我想說......
先感謝願意放生我的好同事們,沒有她們點頭我是來不了的。還有先我一步而來的Yolanda,少了她的推坑鼓勵我大概沒勇氣提出期末考請假這種事。當然,一定不能少的要謝謝認真的守智老師,以及促成這場課的每一個人。

上了這麼些課,看了這些不同的人,心裡開始長出一種知不足而後知足的感覺。來參加的同學們個個都是領域裡的專家,無論看產值看貢獻度還是看影響力,台灣華教這行大概還不如一根羽毛,而且窄到連轉身都困難。不過我想這或許也是個好處。因為夠輕,所以容許改變的可能;也因為夠窄,所以可能另闢紅海。儘管我沒有那麼強大的決心,但只要持續,改善就會發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