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點十七,打卡鐘又快了。走進辦公室邊跟同事們抱怨,手不停地邊打開電腦整理起桌面。久久趕一次打卡的偽上班族生活,斷斷續續地維持下來,似乎也成為一種回味往日的小樂趣。
十一點,小五,二十人。三點,資源班,二十五人。把幾組關鍵數字輸入腦袋,今日的工作步調大致成形。接著繼續完成例行動作:給自己和植物澆水,給咖啡和手機空位,拿出該啃讀的幾本書,通常我總是太貪心地多拿,找到上次暫停的地方,準備接上神經繼續傳輸作業。
時間到。上場,導覽,下場。回辦。
缷下身上道具,腦子裡還印著剛揮別的小五們;不期然又想起前兩天熬夜寫完卻忍著不發的文章。突然有個什麼點被接上。
打開後台叫出文章,重又看過不知道第幾遍的內容;決定,砍掉重練。
於是,就開始了這一篇。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我的工作們之間的共通性。或許是太常被人說我做的事很跳tone,所以想透過這種尋找來說服自己,就算是看起來八百竿子也搆不著的工作,仍然有它們出現與存在的意義。但我想我大概同時轉了太多盤子,所以難在短時間裡找出什麼線索。不過我反正沒有在追求速度,也沒有要達到什麼完美還是聖人境界;只要當下享受在我喜歡做的事情裡,也就足夠我這麼繼續下去了。
可惜,工作不總是天天都那麼順遂,尤其是我這些每次都得從零開始的導覽與教學。
就像今天的小五們,明明該是聽得懂人話的年紀,卻被校外教學的興奮感給沖散了規矩,退化成小二生物。然而同樣的路線、同樣的亮點,卻在另一個背景相仿的團體裡得到熱切迴響。諸如此類的落差在教學上也總是屢見不鮮,差不多都可以直接複製貼上了。
十一點,小五,二十人。三點,資源班,二十五人。把幾組關鍵數字輸入腦袋,今日的工作步調大致成形。接著繼續完成例行動作:給自己和植物澆水,給咖啡和手機空位,拿出該啃讀的幾本書,通常我總是太貪心地多拿,找到上次暫停的地方,準備接上神經繼續傳輸作業。
時間到。上場,導覽,下場。回辦。
缷下身上道具,腦子裡還印著剛揮別的小五們;不期然又想起前兩天熬夜寫完卻忍著不發的文章。突然有個什麼點被接上。
打開後台叫出文章,重又看過不知道第幾遍的內容;決定,砍掉重練。
於是,就開始了這一篇。
一直以來我都在尋找我的工作們之間的共通性。或許是太常被人說我做的事很跳tone,所以想透過這種尋找來說服自己,就算是看起來八百竿子也搆不著的工作,仍然有它們出現與存在的意義。但我想我大概同時轉了太多盤子,所以難在短時間裡找出什麼線索。不過我反正沒有在追求速度,也沒有要達到什麼完美還是聖人境界;只要當下享受在我喜歡做的事情裡,也就足夠我這麼繼續下去了。
可惜,工作不總是天天都那麼順遂,尤其是我這些每次都得從零開始的導覽與教學。
就像今天的小五們,明明該是聽得懂人話的年紀,卻被校外教學的興奮感給沖散了規矩,退化成小二生物。然而同樣的路線、同樣的亮點,卻在另一個背景相仿的團體裡得到熱切迴響。諸如此類的落差在教學上也總是屢見不鮮,差不多都可以直接複製貼上了。
也所以,幾年磨合下來的我也慢慢變得在面對工作表現不如預期時,不像以往那麼抓著細節不放。只要我知道自己是在進步的,就算眼下絆了一跤或拐了一腳,仍然無損我向前的步伐。
這樣日漸堆砌的態度好不好我不知道,但它確實地遷移並擴散到我其他的日常行為裡。像是不在乎沒內容的形式、不喜歡太固定的程序,或不願意太強硬地對待他人。聚合起來的這一切,形成了此刻的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樣子,也形塑了我當下面對問題的反應。
但是,這些只是作為面對工作時我更傾向的選擇,並不表示什麼時候都是如此。不在乎形式不等於隨便,不喜歡程序不等於沒有邏輯,不強硬不等於沒有原則。做這種送往迎來的工作,相處的重點並不在於對方會占據我生命裡的三十分鐘、三個月或是三年;而是對方是否能夠從這段時間裡得到我認為於他有益,而我也能夠給予的什麼。這些什麼,或許是一些陳述性知識,或許是一些觀察心得,或許,只是一段想起來時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歡樂。
當然這聽來太一廂情願,不過作為工作中應該主動開啟對話的這一方,總是得先準備好一點什麼,再看對手反應而反應。就像今天面對的小五中途變身成小二以後,原本設定的高冷派菁英對談就得改成歡樂嘉年華能量消耗模式;儘管小五老師們很捧場地認真注視著我,但眼前的受眾才是我該全神以對的焦點。
面對背景經驗心態目的都不同的群眾時,大概沒有人能一次滿足所有人的期望。同樣的,一個人在給予的同時能夠顧及的,也只有願意接收互動、願意反思回饋,以及願意讓改變發生的那幾顆心靈罷了。
沒有人是天才,沒有人生來就懂得怎麼做每一件事。犯錯失敗十有八九,但如果只是在受困的當下怨天怪地罵小狗,如果只是沈默地等著雞婆的某個別人發現問題去解決,我不知道,這樣的步伐會走到什麼地方去。
我感激能夠理解的,也祝福轉身離去的。謝謝小五們今天帶來的這一課,也謝謝他們讓我理清了早前未完的那些思緒,讓我能夠繼續向前。
這樣日漸堆砌的態度好不好我不知道,但它確實地遷移並擴散到我其他的日常行為裡。像是不在乎沒內容的形式、不喜歡太固定的程序,或不願意太強硬地對待他人。聚合起來的這一切,形成了此刻的我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樣子,也形塑了我當下面對問題的反應。
但是,這些只是作為面對工作時我更傾向的選擇,並不表示什麼時候都是如此。不在乎形式不等於隨便,不喜歡程序不等於沒有邏輯,不強硬不等於沒有原則。做這種送往迎來的工作,相處的重點並不在於對方會占據我生命裡的三十分鐘、三個月或是三年;而是對方是否能夠從這段時間裡得到我認為於他有益,而我也能夠給予的什麼。這些什麼,或許是一些陳述性知識,或許是一些觀察心得,或許,只是一段想起來時能讓人會心一笑的歡樂。
當然這聽來太一廂情願,不過作為工作中應該主動開啟對話的這一方,總是得先準備好一點什麼,再看對手反應而反應。就像今天面對的小五中途變身成小二以後,原本設定的高冷派菁英對談就得改成歡樂嘉年華能量消耗模式;儘管小五老師們很捧場地認真注視著我,但眼前的受眾才是我該全神以對的焦點。
面對背景經驗心態目的都不同的群眾時,大概沒有人能一次滿足所有人的期望。同樣的,一個人在給予的同時能夠顧及的,也只有願意接收互動、願意反思回饋,以及願意讓改變發生的那幾顆心靈罷了。
A street view in SiKanZai, Taipei |
沒有人是天才,沒有人生來就懂得怎麼做每一件事。犯錯失敗十有八九,但如果只是在受困的當下怨天怪地罵小狗,如果只是沈默地等著雞婆的某個別人發現問題去解決,我不知道,這樣的步伐會走到什麼地方去。
我感激能夠理解的,也祝福轉身離去的。謝謝小五們今天帶來的這一課,也謝謝他們讓我理清了早前未完的那些思緒,讓我能夠繼續向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