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平衡的人生,是因為你做了取捨

二月初的天氣陰雨綿綿,出門那天冷風狂吹;走在行人本來就少的平面快速道路旁,更顯得當天的淒清寒冷。不過一走近活動現場,馬上就感覺人車絡繹。進到會場,上百人的熱度加上鬧哄哄的人聲,我一邊找位子一邊打招呼一邊卸下大衣圍巾...坐定以後,已經全身暖和心情沸騰。

從來沒追過星,也沒參加過什麼名人活動。不過根據兩年前聽過憲哥演講的經驗,光是到現場參與,就是值回票價的事。而我本以為,新書發表會就是把書裡的重點再講一遍;沒想到除了書裡的故事主角們現身,還聽到了憲哥人生取捨的精華分享。

憲哥將兩個多小時的演講分成七個主題。主題之間各自分明卻又互相關聯,而且每個都能回扣到自己過去或當下的經歷,讓人聽了深有同感。我想把其中幾個比較深刻的記錄下來,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提醒。

簽書合照

你是來看戲還是來比賽的?

首先,演講裡讓我最有感的場景就是遊樂園和賭場。小時候的我自以為賢慧有耐心,每次和朋友出去玩,都會盡責又主動地幫朋友拿包包顧東西。一群人裡面,我就是負責點頭微笑揮手的那個。

後來出國工作,時不時就有朋友約去賭場小玩一下。為了殺時間和免費的酒水點心,幾乎每次邀約我都會去。然而,真正下場試手氣的次數,卻是連一隻手也數不滿。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喜歡讓自己處在這種場邊的角色。比起成為人群的焦點,我更習慣成為人群裡的一點。甚至我曾想過,就這麼一直站在場邊,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不過時間一久,我慢慢發現只能看不能做的位子有一點無聊。進場比賽雖然有輸有贏、會激動會失控,會讓人生看起來很不平靜;但親身參與才更能感受當下、更能深切感受自己的起伏與成長。

關於角色-
人生的取捨就是角色的取捨。你要當場子裡比賽的那個,還是當場子外看戲的那個。不同的位子,獲得的自然不同。


這是你想要的,還是你需要的?

剛踏進社會時,我對工作沒有什麼太大的想像。公司付我錢,我就努力完成交辦的任務;要是出現解決不了的障礙,換一份繼續就好。不過,在我打算離開第一份工作時,有個同事對我說的話讓我一直記在心裡。

當時我手上有一套頗受市場歡迎的系列教材,正好做到中段。合作的同事很希望我留下來,她說,難道妳不想把這套教材做完嗎?她眼裡散發出來的熱忱,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半途落跑的士兵。

最後,我還是離開了。我去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嘗試。在每一次的轉換裡,我都認真地想著同事那句話裡的意涵,想著自己是否真的如她所說的不夠堅持。

直到我走進完全沒想過的領域,然後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堅持。我可以為了解說一個小環節,找書問人試講試教;也常為了改一份簡報的細節,幾個晚上不睡覺。在別人聽來只是幾秒鐘的事,我可以甘之如飴地一改再改。

這種講了也很難被理解的行為,大概就是當時同事眼裡的那道光吧!

關於堅持-
人生的取捨在於認識自己。不夠讓我堅持的,就是我不夠喜歡的。天賦或許會影響喜好,但刻意練習才能改變命運。


優雅轉身的勇氣

這是我覺得取捨裡最困難的一關。當一件事情愈做愈順手、好像沒有什麼難得倒你的時候,要下決心放棄既有的一切,真的很難。

就像我對博物館的感覺一樣。那裡的工作讓我學會快速抓住重點、生動簡潔地表達、自然親切地跟陌生人說話;再加上環境舒適、排班自由,讓我真的很捨不得離開。

但就像養在花盆裡的花長大了,必須移植一樣。如果不在這時候採取行動,不是花盆被撐破,就是花被困死。花本來就不屬於花盆,花盆裡也不一定只有一株花。

而說到底,除了家人這個角色,人生好像沒有什麼是非你不可的。公司永遠找得到下一個人才,空出來的座位也總是有人在等著遞補。既然如此,何不感謝這段時間的滋養與成長,並試圖做出一點貢獻。

關於放手
取捨的最高境界,是再捨不得也要笑著說再見。在人生的路途裡相遇是這麼不簡單的事,就讓我們把美麗的回憶留下來,祝福彼此走向更好的未來。


謝謝年前來上課的老師們

片尾加映,參加這場演講的我也做了取捨。演講日期公布後,我發現時間和自己的工作坊撞期。幾經掙扎和討論,還是冒險改到了年前的最後一個週末。

本來以為這種時間大概沒有人想來上課,真的開不成就當做學個經驗。沒想到不但來了十幾位老師,還有不少是犠牲了回國假期而來的。真心感謝這些情義相挺的老師們,讓我的取捨更多了一點價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