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年沒有看戲了。本來早前兩個月就該去看的一場戲,因為臨時掉下來的大禮一定得接,只能忍痛看著戲票變成廢紙。好容易又盼到從年初就期待著的另一齣戲,當然是說什麼也要排除萬難。
這幾年開始嘗試看不同的戲種,從純綷的看劇情看演員認真地被感動,到看環境看結構慢慢地變成看戲老鳥。某種程度上,好像也奇異地符合了這場戲的某個點。一開始知道有新戲時,我既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這幾位演員的戲。單純衝著很久以前看過的第一部曲《清明時節》,以及對綠光出品的信心,就這麼買了票。
結果,當然是沒讓人失望的好看。演員、音樂,以及不同於過去轉轉轉的舞台設計,都讓人感覺新鮮;這種新鮮感甚至還讓我一度出神,搞不清自己看的這齣戲出自哪個劇團。而除了威到不行的主角演出讓我後悔沒買一樓座位之外,用了好幾個不同視角呈現出單一場景,以及其中一場的腳踏車道具又勾起我模糊的感受。手癢一查,才發現竟然又是上檔戲的舞台設計!
只能說,這位舞台大師真是太厲害了。直到離開劇場,引動我思考的都還是來自於那一幕幕的火車場景。
在所有的交通工具裡,我最喜歡的就是火車了。小時候只要提到搭火車,就是可以出遠門放假的意思。儘管小時候搭火車的記憶不太好,但這種喜歡一直延續到長大,並且持續不墜。即便是在這個有了高鐵的光速年代,只要時間許可,我還是會優先搜尋搭火車的可能。
或許也是因為這種下意識的偏愛,火車居然也成為我幾份工作裡的交通工具。不管是長途三四個小時的莒光,或是只一刻多鐘的電聯,哪怕是站上了全程,火車上那種專注單純往前的心情,總是讓我嚮往且珍惜。這種只能往前的堅決,如同時間、歲月,與生命一般;如果人的心情也能夠像它們一樣,該有多瀟灑呢!
戲裡的火車從高雄開往台北,在他們的那個年代,得坐七個小時才到得了。除了目的地相同的旅人們,其他面孔來來去去;車到了上車,站到了就下車。不眷戀、不拖延、不傷春悲秋,月台上發生的喜怒哀樂彷彿前台,一進車廂,就是下戲了以後,一個人的自己。
這時候,就不必再強迫自己扮演哪個身分,不必勉強自己得說些什麼語彙,更不需要承擔那一切看輕看重看熱鬧的眼光了。火車裡的自己,是次於房間以外,最真實的自己。
火車之於我,其實有更多意義。但戲迷今晚累了,就先說到這裡。附送一片風景,下一站再繼續吧!
這幾年開始嘗試看不同的戲種,從純綷的看劇情看演員認真地被感動,到看環境看結構慢慢地變成看戲老鳥。某種程度上,好像也奇異地符合了這場戲的某個點。一開始知道有新戲時,我既沒看過原著,也沒看過這幾位演員的戲。單純衝著很久以前看過的第一部曲《清明時節》,以及對綠光出品的信心,就這麼買了票。
結果,當然是沒讓人失望的好看。演員、音樂,以及不同於過去轉轉轉的舞台設計,都讓人感覺新鮮;這種新鮮感甚至還讓我一度出神,搞不清自己看的這齣戲出自哪個劇團。而除了威到不行的主角演出讓我後悔沒買一樓座位之外,用了好幾個不同視角呈現出單一場景,以及其中一場的腳踏車道具又勾起我模糊的感受。手癢一查,才發現竟然又是上檔戲的舞台設計!
《押解》看板,2015@Taipei |
在所有的交通工具裡,我最喜歡的就是火車了。小時候只要提到搭火車,就是可以出遠門放假的意思。儘管小時候搭火車的記憶不太好,但這種喜歡一直延續到長大,並且持續不墜。即便是在這個有了高鐵的光速年代,只要時間許可,我還是會優先搜尋搭火車的可能。
或許也是因為這種下意識的偏愛,火車居然也成為我幾份工作裡的交通工具。不管是長途三四個小時的莒光,或是只一刻多鐘的電聯,哪怕是站上了全程,火車上那種專注單純往前的心情,總是讓我嚮往且珍惜。這種只能往前的堅決,如同時間、歲月,與生命一般;如果人的心情也能夠像它們一樣,該有多瀟灑呢!
戲裡的火車從高雄開往台北,在他們的那個年代,得坐七個小時才到得了。除了目的地相同的旅人們,其他面孔來來去去;車到了上車,站到了就下車。不眷戀、不拖延、不傷春悲秋,月台上發生的喜怒哀樂彷彿前台,一進車廂,就是下戲了以後,一個人的自己。
這時候,就不必再強迫自己扮演哪個身分,不必勉強自己得說些什麼語彙,更不需要承擔那一切看輕看重看熱鬧的眼光了。火車裡的自己,是次於房間以外,最真實的自己。
藍得掉渣的某小站,2012@Taidong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