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書摘】管理你的每個潛能

作者:Jocelyn K. Glei
譯者:陳維真
出版:圓神出版
ISBN:978-986-133-531-5


  • 我們不能靜靜等待著完美良師來到我們身邊,引領我們發展專業技能。我們不能指望未來都有指示路標與完全篤定的方向。(p.6~7)
  • 「追隨你的熱情」是很糟糕的建議。第一,在工作前就懷抱熱情的人很少,要求他們「追隨自己的熱情」,只會造成焦慮與失敗。第二,工作要變成愛好,原本就有的興趣遠遠不夠。 (p.23; Cal Newport)
  • 你最需要熟練的不是特定科技,而是要熟練科技運用的通用法則。(p.51; Jocelyn K Glei)
  • 「做得好」,重點在證明自己能力已經很強,很懂自己在做的事。「變得更好」,重點在培養能力、學習新的技能。前者是想證明自己確實聰明,後者是真的想要變聰明。(p.74; Heidi Grant Halvorson)
  • 下一次你發現自己想著:「可是我就是不擅長這個。」請記得,你只是還不擅長而已。(p.77; Heidi Grant Halvorson)
  • 要走得快,就自己走。要走得遠,就和大家一起走。(p.134~135; Africa idiom)
  • 建立人際網路就像經營植物園一樣,你不會希望自己的人脈都是同一種顏色、同一種物種。你會想要有各種年齡、階段、職業、愛好的人脈,然後細心照料他們。(p.149; Sunny Bates)
  • 錯誤難以避免,成功的關鍵不在於閃開所有子彈,而是能夠迅速恢復。(p.202; Tina Seelig)
  • 「更好的你」沒有極限,更好的你知道,刺激感就在追逐中,快樂就在行動中。把自己和「更好的你」比較,不只是為了擊敗昨天的自己而努力,反而是為了追上你現在可以成為的人而努力。(p.235; Jack Cheng)

很少見的特殊霧P封面,特別是在這種類管理的書籍裡。打開包裹的時候,除了開數比平常的小一點以外,大範圍的霧P硬是讓我的手停在它身上好幾秒。以行銷眼光來看,我覺得光這兩點就足夠讓我在書店裡注意到它;也就是說,成功一半了。

不過我當然也很有可能會錯過它,因為這種書名和這種配色,總是會讓我聯想到以前讀書時看過的那種陳腔濫調;內文通常有多到不像重點的重點列表、紙張不是淺黃色的再生紙就是有點點或細絲的蛋白色道林。但這就是網路購書的一體兩面:儘管看得見摸不著,卻能避開像我這種先入為主的視覺偏頗。只是即便我已經線上試讀過,在真正打開這本書以前,仍然不免偷偷做了兩個深呼吸。

簡單說,這本書其實是許多名人的短文集結,就像某種以管理創新為名的研討會論文集那樣。這個意思不是說它不好,只是如果你投過學術摘要或看過類似的短文集結著作,你大概就可以感覺到篇與篇之間存在的差異。雖說鳳梨假裝不了蘋果,但雞蛋芭樂各有所好;我喜歡的篇章不一定就是每個人都認同的觀點,我看不順眼的,大概也只是因為自己的資質不佳。

說得好像這本書很糟糕一樣。其實整體來說,這本書算是近期讀過很不錯的書,特別是在編輯與用色方面。我很喜歡每個章節起始的格言和結尾的重點複習;格言簡潔有力、重點不多不少,加上滿版藍黑色的出血設計,直接讓人連劃重點都省了,有夠方便der~

除了試讀的章節深得我心以外,最後的結語文章「更好的你」更是整個大中。Jack Cheng用電影鏡頭的方式把未來更好的自己描繪得栩栩如生,接著再逐漸地把現在的自己疊合;這種從遠景到近景、從外觀到心理的描寫,光看文字就讓人超有畫面,幾乎算是我看過最畫龍點睛的結尾了。

個人覺得,能夠把這幾篇主題各異、領域不同的文章整理成邏輯順暢、具備閱讀脈絡的人真的很不簡單。儘管原文編者只在書裡貢獻了一篇,但會寫跟會編是兩件事。就像會教中文跟會教別人怎麼教中文一樣,其中動用的資源是完全不同的。而光是讓我看到這一點,這本書就已經值回書價,更何況節錄完重點發現赫赫然長達六頁之後,又讓我覺得賺到了一回。

題外話,以前對霧P都沒什麼感受,但這本書的霧P愈摸愈覺得表面彷彿存在一種細微的汗毛感。認真感覺起來,倒有幾分像在摸素燒坯一樣;溫溫的、粗粗的,有點安心的。或許,這也是中文版編輯想傳達給讀者的感受?

PS.
霧P:摸起來不光滑的印刷品表面,視覺看起來不反光;常見在散文或軟性文章一類的封面上,作用是增加印刷品的優雅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