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用電腦不用?

這幾年開始慢慢習慣了用投影片上課。雖然每次接到同程度的課時還是免不了從小修變成大改,但時間一久,好像也就成為備課的例行工作之一了。有時候停下來想想,這樣的我,好像跟剛進十樓的那個我判若兩人。

不過日復一日的生活裡,該做的事情已經太多。加上最近的課上得有一點情緒,儘管東翻西找地想要找出問題何在,但光是忙著消化早就排進行事曆裡的大小任務就已經分身乏術。面對例行的備課,也只能將就僅有的時間,勉力做出入得了自己眼皮的版本。

這麼拉扯著過了幾週。終於在某天睡醒,掀開電腦看到前晚的投影片之後,再也無法忍受自己的低水準產出。決定,拋棄投影片。

趁著轉換課本的第一堂課,我一進教室就把電腦閤上。班上一兩位學生的臉上出現吃驚的表情,頭上飛出老師是發了什麼神經、這樣要怎麼上課等等等等的泡泡框。我只是笑了一聲,隨即開始新課程。到了第三天,學生們的傢私已經毫不客氣地佔滿桌上原本是電腦的位置;在問答互動時也變得更沒有界限,更不受文字拘束了。

因為在拉美教學兩年的關係,我在剛進研所接觸多媒體教學時,是個真心不認同教授理念的學生。原因很簡單,第一,不是每個地方或每位師生都負擔得起多媒體這種工具成本;第二,真正會教的人應該是懂得因地制宜的人,而不是只能依賴某種外部工具才能教學的人

我這麼說並沒有任何貶低拉美或教授的意思。相反的,我很感謝在進研究所以前走過的那些地方。在那裡,基礎建設的水電油氣隨時可能說停就停;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教學場地設備用具甚或形式,一點都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

比如,學校會因為沒有影印紙,所以要求我不要印講義;因為充當教室的會議室裡沒有白板,所以用畫架和僅有的幾張海報紙權充白板;因為公車司機罷工或校車沒錢加油,所以取消上課。又或者,因為農務課的機具壞了,只好放學生回到沒有課桌椅的教室裡乘涼順便上一點課。

在這樣子的教學環境裡,請問你要怎麼用多媒體上課?


不過,就像我說的因地制宜,回到台灣這種高科技滿天飛的地方,似乎不用電腦上課就是罪該萬死不求長進的象徵。甚或極端一點的,如果你只會用投影片上課,也是落伍跟不上時代腳步的同義詞。

這種氛圍讓整個環境變得很古怪。好像無論你會不會教、教得怎麼樣都無所謂,只要在課堂上用到了投影片,就可以達到基本分數;如果再多用一些影片或線上程式和學生互動就會另人眼睛一亮覺得哇原來你也是下過苦功的。至於那些打死不碰多媒體的人,就成為不見容於社會的異類。

走筆至此,我突然很佩服自己現在所在的單位。因為在這裡,上面所寫的各種風格一應俱全。有人全副武裝拉教具帶設備、有人瘋狂補充講義學習單複習單、有人瀟瀟灑灑只拎著一本課本一只茶杯。我彷彿是坐得太近看舞台劇的觀眾一般,眼花瞭亂且目不暇給。

你問為什麼這些老師可以活下來?說實在,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教學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好。簡單的教學兩個字,裡面包含的是獨一無二的組合。同樣的一個老師,會在不同的時間點裡遇見不同的學生組合;同樣的一個程度,會在不同的教學組合裡種植出截然不同的花。就算是同樣的一個班,也會因為今天的天氣或學生的心情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每一次走進教室,就是唯一;每一次的組合,都沒有機會再重複一次。所以對我而言,我永遠覺得每一次的教學都搆不到最好。因為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因為每一個小時,都不會再重複。

班狗,2016 Fall Semester

所以我能做的,只有不斷地練習、再不斷地準備。練習讓自己貼近精準,準備讓自己心安理得。只要抓住這個原則,不管用不用多媒體、不管是全副武裝或瀟瀟灑灑,就可以保住自己不在這滔天大浪裡被吹翻,也可以在面對每一次的組合時,臨危不亂。

結論,用不用多媒體跟能不能上好課是沒有直接因果關係的。你可以拿著最精美的多媒體材料進教室把課給上爛,也可以只靠自己一隻人就讓這堂課成效翻天。存乎於心而已。


喔,剩下的,就是好好享受每一個小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