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想學好中文的朵拉

「這就是為什麼我這麼想學好中文。」   說完這句話,我看見朵拉的眼眶泛紅,吸住的一口氣哽在喉間。    ********************   分班面試裡,我第一次見到朵拉。穿著一件衣領和袖口都扣到最頂端的白色襯衫,搭配典型的外國臉孔和髮色。堅毅卻異常緊張,是我對她留下的第一眼印象。   從這個學校來台灣移地學習的學生,個個都認真又上進。為了達成學習目標,每位學生都不眠不休地唸書。我想起幾個類似朵拉的過去的學生,想著,或許又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學習者。   上課第一天,第一個課間休息時,我忙著記錄學生們的各項能力,耳裡邊傳來她對同學們的嚴正提醒。   「說中文。我們應該練習中文。」   我低著頭笑了。來自同母語國的學生在下課時間使用什麼語言聊天,通常是學生學習動機和成效的觀察點之一。看起來,朵拉只是對這個新環境感到緊張,並不是性格的關係。   然而接下來幾天的課,我發現朵拉的表現遠不及她這個程度該有的樣子。更危險的是,她對自己的要求標準竟還大大高於自己的學習進度。   比方當她讀不出一個字音時,她會皺起整張臉;想不起一個生詞的意思,她會低頭查字典然後開始狂寫;說不好一個長句子,她會嫌棄的對自己大口嘆氣;然後,就陷入愁雲慘霧裡,整堂課都拉不出來了。   如果拿兒童成長來比喻,朵拉就像個跳過爬行直接站立、卻一心想著要參加馬拉松的幼兒。   跟她同行來台或曾經來過的同校同學們,儘管其中也有幾個自我要求高的,但從沒有人像朵拉這麼鞭笞自己過。     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某次下課,我需要提早兩分鐘回教室。人都還沒走進去,就遠遠看見朵拉和同學們聊得熱烈的畫面。   我看著他們,慢步走近;想著或許等會兒上課,朵拉會因此放鬆一點?或許,也會因此多享受一點課堂裡的時光?      「......他說我真的不可能說中文...說我永遠不會學好中文!」   「......他不是只說跟我,也AA、BB、CC......;他說跟每個人都!他說跟每個人:我不能說中文!」   「......所以我要學很好,我要以後用中文說跟他,然後他知道我可能說好的中文!」    「......現在你知道了為什麼我一直努力....這是為什麼我真的想說好中文。」      ********************...

運課卡關時的四個調整步驟

您有過這種經驗嗎?想要好好拍下美麗的瞬間,也明明認真用力拍了一陣,結果卻發現還是只留下一堆手抖的照片。   手抖的美景 最近帶的一個班,就給了我這種感覺。   明明學生個個素質都很好,也有意願好好學習,但不知道為什麼,上起課來就是少了一點從容,甚至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   於是我增加了更多課堂元素,還加入了平常不用的學習輔助,希望提高學生的興趣,掃清學習上的閱讀障礙。但不管我再用力,學生們的反應仍然不如我預期的那麼好。   如果您是我,這個時候會怎麼做呢? 以下是我採取的四個步驟。   1. 放慢節奏 我的上課節奏通常是快講慢練。遇到學生反應不如預期的時候,我會把時間多花在練習上,以方便進行個別解惑。但這班學生理解順暢,卻反而在練習時大卡關;後來我把速度放慢,才發現問題出在閱讀。 原來學生仗著自己的聽力不錯,就算看不懂課文,也死撐著不問不說。到了需要小組練習時,才卡在那裡問同學XX字的意思。我問學生為什麼不問,結果這酷酷的年青人也只是聳聳肩,一副大家都這樣的感覺。 通常我們會以為西方學生比起東方學生更懂得主動發問、爭取自己的權益。但我這兩年發現,被動等待餵食的西方學生其實也不少。老師作為課堂裡的推動者,在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也沒有學生回饋時,就需要靠自己主動找出癥結所在,並盡早解決。 以前我會把這種能力歸類在經驗和個人對環境的感知力。但認識了簡報教練福哥後,我發現,其實只要在課中或課後花個五分鐘即時檢討、如實記錄,就能有效提高自我觀察與改善的能力。 而 這種能力,正是老師能讓課程變得更好的課室軟實力 。   2. 重新檢視 上課第一天,我就發現學生的個別能力有非常大的落差;兩位學生讀寫速度超快,另外兩位卻連寫好一個字都有困難。口說表現則完全相反,儘管學生們都有華裔背景,但在話語輸出量和速度上,差不多就是外國學生PK母語者那樣殘酷。   在調整有限的選擇下,我只能趁課堂的空閒時間找學生個別詢問。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的期望是什麼、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什麼階段性的目標。從一對一的討論裡,我可以掌握學生的性格和學習習慣,甚至是從何而來為誰而去。 所謂知己知彼;這些資訊不但有助於設計出更貼近學生需求的課程,更能夠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 3. 啟動調整 重...

【2019棉蘭】堅毅不移的傳統古城

「妳是我見過最cool的女老師......」 看到某位老師在課後的回饋,我百思不得其解。想著自己到底曾經在哪堂課裡說了哪些話,才會給老師留下這麼特別的印象。 是這樣Cool嗎? XD 直到回台整理照片,才想起第一天在棉蘭上課前,自己穿著正式的講師服,卻在現場脫鞋捲袖,跟現場人員一起排桌椅、測設備的樣子。那個時候,那位老師好像就站在我身邊...... 這幾年去了不同城市與老師們交流,發現海外多半都習慣以聽講式的方式安排座位。偏偏我不擅長這種單人論述的教學,因此每到一個新的現場,就習慣自己動手調整教學空間與工具。只是沒料到場地前一天另有他用,只能等到第一天上課才能更動。 所幸棉蘭這裡的老師多、資源調動也快,一些現場狀況只要反映了,多半都能夠迅速被解決。再加上許多熱心協助的在地朋友與師長,讓我們在相對困難的環境裡完成了又一場精彩的培訓。這種眾人一心、共同克服困難的滋味,正是一件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眾人場佈中 棉蘭這個赫赫有名的城市,早在抵達雅加達的第一天就已經不斷被傳頌。人們說,棉蘭的食物蔬果都是最好吃的、棉蘭老師的中文程度是最好的、在棉蘭的學生也是中文說得最溜的...... 我想像著棉蘭應該是個有如林家花園一般的書香府第,然而進入市區後,才發現我的想像過於片面。除了到處可見的閩式建築與華人臉孔以外,棉蘭同時也擁有多元宗教與種族。曾在此地三百多年的荷式建築,如今也成為當地的重要機關或紀念場所。 棉蘭市區建築 因此想當然爾,棉蘭的老師自然也有著多種面向。整體來說,棉蘭老師顯得更沈穩與內斂。即便擁有深厚的文化學識及理論基礎,卻不讓人感覺到學究或僵化。許多次的課程互動裡,我都可以感受到即便是背景各異的老師在發言,他們的身上卻隱隱散發出同一種堅毅自信的特質。 此外,這裡的老師年齡分布也不像前兩站的明顯年輕或年長,而更像是個常態發展的教學圈。多數的老師都如同母語者一般熟練地使用中文交流,不管是跟我或跟當地老師,幾乎都不見因語言而溝通失誤的情形。 看著課上課下的這些情形,想著其他城市友人們讚頌的棉蘭特色,以及當地長輩們訴說過的早前時光......我突然解開了心裡對這裡的疑惑! 課後與老師合照 印尼三十餘年的教學禁令,對全國的華人都起了不小的影響。當時有能力出逃的只能離鄉,...

【2019北竿巴魯】新興城市的活與火

這次來印尼三站教學,主要在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移動。第二站的北竿巴魯雖然因為出產石油而成為重要經濟城市,但整體發展與基礎建設都還在起步階段。 帶著熱帶景觀與粗獷建築的景色,讓我想起記憶裡的巴拿馬,也想起自己似乎已經好久好久沒呼吸到這種單純的空氣了。 飯店外的景色 雖然離開了雅加達,但在北竿仍然到處都是購物中心。飯店旁邊就有超市、餐廳、各式商店;再加上印尼語裡似乎混到了不少西文詞彙,因此在公眾場所的招牌指引或簡單的短語對話或多或少都能猜個一二分。 北竿雖然在此次三站中的城市發展排名最後,但這裡老師的程度卻相當高。光是能讓我把教學節奏調到幾乎和在台灣一樣,就可以知道老師們的吸收能力有多迅速了。 這裡的老師普遍較年輕,除了使用科技工具的底子好,中文程度也逼近目標語環境的我們。唯一欠缺的,就是教學實力的累積和教師之間的交流。通過這次培訓,剛好讓他們在課程之中互相認識彼此,也盡可能幫他們找到日後精進的管道。 課程自拍 之所以對北竿留下這麼好的印象,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主事者的用心。北竿不大,當地的主辦單位其實就只有一個會長和臨時找來幫忙的兩位老師。但老師們一個多月前就開始越洋與我們討論場地、設備和教具等細節;除了信件往來,還有簡訊往返即時掃清疑點。儘管我從來沒到過這個地方,但藉著當地老師們提供的資訊和照片,我就可以更精準地安排課程內容。 第二,不得不說在北竿上課是件非常過癮的事。一來老師們跟得緊、回應快,相當符合我這種快節奏的運課習慣。二來老師們的反應既直接又明確,開心就尖叫,不懂就舉手喊停。不管年紀大小,北竿老師身上都帶著一種率真的熱情;上課時個個散發十足的活力,也讓我越上越有能量。   最讓我中意的是老師們的直白。課後的問卷裡,有位老師寫出了我一直改不掉的語速和臭臉問題,讓我看了整個大笑不停,也趁機紓解了一些旅途中的壓力。 北竿上課情形 巡迴教學這幾個字看起來風光,但其實每次到一個新站,都得重新經歷一次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除了要觀察當地生態和運作習慣,還得在課前盡可能多掌握學員的資訊。這種需要快速把自己放進一個新場域、按照當地狀況調整,然後在課上完整呈現所需的心力,真的不只是「走進教室上課」這麼簡單。 和老師們分享教學心得是讓我覺得開心的事,把課上得讓老師們無心分神滑手機、個個投入練習中更...

【2019雅加達】日日如春好生機

第三年巡迴,來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熟悉,因為學生們耳提面命告訴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陌生,因為除了中南美和台灣,我差不多沒去過其他國家。   雅加達市區,2019 雅城第一印象,首推學生們都會提到的塞車。待了幾天後,發現這裡也是全球最多購物中心的城市。每天下課覓食的地方,都是豪華度一個勝過一個的購物中心。在台灣看不到的品牌,這裡俯拾皆是,真是讓人又羨慕又難過。 第二個衝擊是最考驗華師的數學攻勢。超市裡一個又一個的標籤貼,上面的數字隨時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老花。不管什麼產品,放大了四百多倍的幣值,我根本什麼都買不下手,連帶也讓本來就不喜歡逛街的我更愛宅在旅館裡。 超澎湃的巴東菜 不過這裡的菜真是如學生所說的繽紛又精彩。各式各樣的菜色和味道,讓人每次吃當地菜都是一種驚喜。雖然來兩天我的巡迴疱疹就又開始復發,但看到一盤又一盤色彩紛呈的菜肴,還是好奇地把身上的小病痛給忘得一乾二淨了。 課程討論中 課程時間適逢開學,有些老師來了一天又得回去上課,有點可惜。不過雅城老師在這種互動課程中適應快速;第一天還不太好意思跟同組夥伴交流,第二天之後,根本個個都變成哈啦天王。   課程中安排的互動、討論、小組合作等活動,也只見老師們都分享得不亦樂乎。最後幾天的課程裡,我甚至覺得應該加開一堂讓老師們相互分享,才算完全達到我的課程目標。   示範教學 雅城老師的教學生態多半是個人家教形式,一般的教學培訓機會本來就不多,再加上30幾年的語言斷層,老師們尋找資源的管道更是比起其他國家困難得多。   我這種一年只來幾天的人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僅有的幾天課程裡,盡可能凝聚老師之間的情感,創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祝福雅城老師們。  

帶學生進仙女課堂的六個觀察

上週帶學生到萬芳高中和仙女老師的學生們共學。隔天上課時,學生們還意猶未盡分享著他們對台灣校園的觀察。有人說台灣學生的英文其實很好、有人發現原來中文書有橫式和直式、還有人開玩笑地感嘆著自己與18歲的距離。 歡樂的自拍 從學生的表情和反應裡,我知道這次交流一定會成為學生們在台的深刻印象之一。有幾位學生甚至去網路上找了仙女老師的 TedTalk 來看;這種影響力,真的不是乖乖在教室上課就會發生的。 這次除了讓學生和本國母語者交流,體驗一下台灣的高中課堂以外,我也近距離觀察了仙女課堂裡獨特的元素。我發現仙女老師的課堂裡至少有六個值得學習的特點。 1 課堂是大家的,不是一個人的 為了讓外國同學們能無痛接軌,301同學們事前花了不少時間討論。包括怎麼分組互動、怎麼處理語言不通時的情形,甚至連怎麼稱呼都討論了一番。最後我的學生們成為301的「新同學」,原本的301則成為帶著他們一起學習的「舊同學」。 2 人放對了,就什麼都對了 仙女找了三位同學當助教負責這次的交流。這三位同學家崴、書宇和淯騰各司其職,先由活潑的淯騰開場炒熱氣氛,再由機靈的書宇和沈穩的家崴主持後半段的互動。三個人互相補位支援,每個人都具備大將之風,完全不需要仙女出手。 三位超棒的主持人 3 教學相長,人人可以為師 剛開始分組上課,新同學還聽不太懂大家的中文,對上課的方式也抓不太到脈絡。不過各組很快地找到生存模式;文言聽不懂就轉白話,白話不懂就換英文,英文也不行,就手腳並用。到後來,各組同學都建立了自己的默契,互相配合搶答的時候真是有夠刺激。 4 獎勵鼓勵激勵,就是沒有壓力 高三的國文課其實不容易,但仙女為了讓新同學也能融入,特意在問答內容和點數上做了調整。這樣一來,不但鼓勵了新同學參與學習,也瞬間刺激了他們為團體而戰的榮譽感。最有心的是,這樣計得滿滿的計分板只會讓人覺得大家都好棒,根本不會有人真的去計較什麼輸贏吧! 給鼓勵不給壓力的計分板 5 放手,成為學生堅強的後盾 結束自己的部分後,仙女就退到一旁跟著學生一起上課。接手的三位主持人忙中有序地進行活動,盡情散發屬於高中生的熱情與活力。過程中仙女一句指導或糾正的話都沒說,主持人也只有在將近下課時和仙女確認了一下時間。 這種學生尊敬老師,老師相信學生的互動模式,在很多很多地方都難以得見。...

上路了,就只需要往前

表演課裡,我挑了一張照片表達最近的自己。 從03年誤打誤撞的國合會開始,華教這條路默默也走到了現在。這幾年看著越來越多元的師訓主題問世,心裡其實很欣慰。相較於五年前我和皓雲初開班的那個荒涼景況,如今真的是熱鬧許多了。 但儘管到現在,對於教學這份工作,很多時候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 很多時候,我都希望前面能有個人來引導我,帶我走一條正確精準又有效的路。但總也有些時候,我會計較起前面那個走得比我快的人。我羨慕前方那些看起來對任何事都瞭若指掌、說起話來又擲地有聲的前輩們。 而我,只能在他們背後氣惱著自己,為什麼不能再走快一點。 注視著這張照片,讓自己靜靜沈浸在第一波情緒裡。慢慢地,我發現更多細節。 照片裡的人光著腳,但腳步輕盈;那個人的衣衫飄逸,卻不見沙土襤褸。而他走過那道軌跡上的乾枯或新落葉,竟沒有一片損傷。 如此細膩,沈靜,又溫柔對待著路上的一草一物。 如此果決、輕快,又盡情享受著路上的每分每刻。 或許,其實照片裡的人,可能可以是未來某個時刻的,我的樣子? 即便隻身赤足,仍然堅定著腳步,輕快向前。即便單薄素樸,仍然無損光輝,瀟灑自在。 我希望,也期許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