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華教生涯裡的第一位良師。從他開始,或許可以是一種解釋;解釋為什麼我明明會用一些電腦,卻並不那麼愛用電腦教學。
那年的志工面試結束之後,受到「句讀」刺激的我立馬報名了當時最早開課的華語師資班,即便知道自己不是去巴國教中文的,仍然有種一定要學會的憤慨;後來發現,這種不知該叫做衝動還是遲頓的小稻草引起大波濤案例,在我的生命裡真是屢見不鮮哪!
後來去了巴國,認識了一個因為基礎設施影響受教權利的世界,也認識了一些在那個世界裡仍然努力向上的靈魂。他們和另一個世界的年輕人一樣,對社會有太多不滿;但因為知道這個社會的缺乏,所以更珍惜能擁有的一切,也更柔軟地適應眼前這個社會。他們更像某種順應天命的簡樸民族,出門遇到大雨就休息、上班遇到罷工就走路;這種在另一個世界看來懶散沒效率的態度,其實是一種歷經折衝後的平衡。
那時候,我分配到的兩個單位,一個在中西部的國家保護區內,另一個在首都政府辦公區裡。保護區裡的學生主修各式農學,平常的課程不是下地就是採摘,能夠在教室裡坐下來上課,對他們來說是種難得的奢侈。然而,在教室裡上課,我們能用的資源也就這麼多了。畢竟是個學校,教室裡該有的桌椅自然不缺,只是堪用的不多,也常常缺一少二,因此上課前的搬移自然是少不了的情景。除此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
沒有粉筆,沒有板擦,沒有投影布投影機,當然,也不可能有電腦。名符其實的,什麼都沒有。
至於政府辦公區,那就好一點了。常常,需要我上課的各部會會挪出會議室充當教室,好一點的有移動式白板,差一些的也有畫架,桌椅擺上,就可以開始。而且,辦公區裡少不了的影印機,理所當然成為我準備材料的得力工具。要是情況再好一點,我甚至可以有小杯的加糖咖啡可以享用。只不過,這是最理想的情況。更真實的情景是,找到白板但缺了白板筆、有了影印機卻沒了影印紙,或者是在萬事具備之際,停電。
我不記得當時的自己是怎麼渡過時有時缺的那種「常態」,但當這個從另一個世界來的人也開始把這一切視為常態之後,那個人身上,必定也產生了某種質變。
所以,我開始在出門的時候不帶傘,開始在備課的時候關掉電腦,也開始在有課能上的時間裡,努力地聽。我帶著我在原生世界裡不用的上翻式黃色筆記本,帶著圖畫多於文字的潦草教案,帶著我能準備的有限資源,走進每間樣樣稀缺的教室裡;然後發現,最豐富的教學資源,其實已經在那裡等著我。
那些為了學習而讓這一刻成真的學生們。
後來我回到自己的世界,進入一間又一間樣樣都不缺的教室裡。教室裡,一個比一個更炫麗的科技不斷被呈現,一次比一次更吸睛的特效不斷被超越;我卻發現,自己怎麼樣也找不到其中的重點了。那些科技特效儘管常常讓呈現者滿足、讓觀看者驚嘆,卻也往往在結束的那一刻,同時帶走了空間裡的可能。而我也才感受到,那個世界帶給我的質變,原來似乎是件不可逆的發生。
現在,我仍舊使用電腦備課,也仍舊使用PPT上課。我身上的吹毛求疵,仍舊出現在字斟句酌之間。不過我也開始更多頻率地走進教室就閤上電腦,拿出紙筆自製稱不上漂亮的教具;開始更多比例地放棄用得習慣的技術,使用扭曲的字體與蹩腳的圖畫。
就像第一位良師那樣,僅僅只用一張手繪漫畫就創造出滿室精彩;我也希望自己在某個時候,能夠成為一個懂得觀察空間、善用資源,撞擊出當下所有可能的呈現者。
那年的志工面試結束之後,受到「句讀」刺激的我立馬報名了當時最早開課的華語師資班,即便知道自己不是去巴國教中文的,仍然有種一定要學會的憤慨;後來發現,這種不知該叫做衝動還是遲頓的小稻草引起大波濤案例,在我的生命裡真是屢見不鮮哪!
後來去了巴國,認識了一個因為基礎設施影響受教權利的世界,也認識了一些在那個世界裡仍然努力向上的靈魂。他們和另一個世界的年輕人一樣,對社會有太多不滿;但因為知道這個社會的缺乏,所以更珍惜能擁有的一切,也更柔軟地適應眼前這個社會。他們更像某種順應天命的簡樸民族,出門遇到大雨就休息、上班遇到罷工就走路;這種在另一個世界看來懶散沒效率的態度,其實是一種歷經折衝後的平衡。
那時候,我分配到的兩個單位,一個在中西部的國家保護區內,另一個在首都政府辦公區裡。保護區裡的學生主修各式農學,平常的課程不是下地就是採摘,能夠在教室裡坐下來上課,對他們來說是種難得的奢侈。然而,在教室裡上課,我們能用的資源也就這麼多了。畢竟是個學校,教室裡該有的桌椅自然不缺,只是堪用的不多,也常常缺一少二,因此上課前的搬移自然是少不了的情景。除此之外,就什麼都沒有了。
沒有粉筆,沒有板擦,沒有投影布投影機,當然,也不可能有電腦。名符其實的,什麼都沒有。
至於政府辦公區,那就好一點了。常常,需要我上課的各部會會挪出會議室充當教室,好一點的有移動式白板,差一些的也有畫架,桌椅擺上,就可以開始。而且,辦公區裡少不了的影印機,理所當然成為我準備材料的得力工具。要是情況再好一點,我甚至可以有小杯的加糖咖啡可以享用。只不過,這是最理想的情況。更真實的情景是,找到白板但缺了白板筆、有了影印機卻沒了影印紙,或者是在萬事具備之際,停電。
我不記得當時的自己是怎麼渡過時有時缺的那種「常態」,但當這個從另一個世界來的人也開始把這一切視為常態之後,那個人身上,必定也產生了某種質變。
所以,我開始在出門的時候不帶傘,開始在備課的時候關掉電腦,也開始在有課能上的時間裡,努力地聽。我帶著我在原生世界裡不用的上翻式黃色筆記本,帶著圖畫多於文字的潦草教案,帶著我能準備的有限資源,走進每間樣樣稀缺的教室裡;然後發現,最豐富的教學資源,其實已經在那裡等著我。
那些為了學習而讓這一刻成真的學生們。
後來我回到自己的世界,進入一間又一間樣樣都不缺的教室裡。教室裡,一個比一個更炫麗的科技不斷被呈現,一次比一次更吸睛的特效不斷被超越;我卻發現,自己怎麼樣也找不到其中的重點了。那些科技特效儘管常常讓呈現者滿足、讓觀看者驚嘆,卻也往往在結束的那一刻,同時帶走了空間裡的可能。而我也才感受到,那個世界帶給我的質變,原來似乎是件不可逆的發生。
現在,我仍舊使用電腦備課,也仍舊使用PPT上課。我身上的吹毛求疵,仍舊出現在字斟句酌之間。不過我也開始更多頻率地走進教室就閤上電腦,拿出紙筆自製稱不上漂亮的教具;開始更多比例地放棄用得習慣的技術,使用扭曲的字體與蹩腳的圖畫。
就像第一位良師那樣,僅僅只用一張手繪漫畫就創造出滿室精彩;我也希望自己在某個時候,能夠成為一個懂得觀察空間、善用資源,撞擊出當下所有可能的呈現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