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打算等到暑假忙完再來寫心得,不過這陣子累積下來的刺激讓人覺得非先寫下一點什麼不可,不然以我目前的忙碌與健忘程度,大概過幾天就又消失得連青煙都不剩了。
首先,就是「華語教學」這件事。
從03年不小心沾到華語教學的邊開始,我就不斷聽到那些不熟的旁人或更不熟的媒體以「夢想」、「自由」、「國際」之類的關鍵詞來形容這個行業。對於抱著憧憬的人們來說,進入這一行可能就等同於拿到一張全球通行的工作證一樣;可以隻身飛往夢想中的美麗國度、享受異於母國的更為繽紛多彩的人生,並且從此不必擔心在國外工作可能會遇到的任何問題。
Well,這裡容我把上面的敘述簡化成兩個假設:
1. 會教中文就等於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
2. 在國外工作比在國內工作好
如果你心裡存在第一個假設,那我會建議你真正地讀完一個華語文教學學士碩士或博士以後再回答這個問題。會說中文不等於會教中文,會教中文也不等於能夠把教中文這份工作做得好;作為任何一個行業裡的專職工作者,其中的辛苦與付出不是這種A=B=C的邏輯就可以簡單代換出來的。
如果是第二個假設,那我想先問問你有沒有國外工作的親身經驗。如果你曾經獨自而且獨立在國外工作過一年或以上的時間,你或許可以憶起在某些個傳統節慶時,一個人孤伶伶在租處煮菜看影片的片段;也或許可以想起當你在替當地朋友慶生時,那些被你錯過的家人或知己的重要紀念日;又或許,你曾經在異國街頭等著紅燈看著人來人往時,突然冒出「為什麼我一個人在這裡」的那種鳥心情。
你真的已經仔細考慮過,並且仍然覺得在國外工作比較好嗎?
儘管如此,我並沒有反對在國外工作這件事。我羨慕那些在更寬闊的環境裡工作的人,我也很想要自由自在地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是在哪裡工作這件事不應該是絕對的比較結果;在哪裡工作,要評估的不僅僅只是兩個地點的差別,而是應該更廣泛地考量於你個人最重要的所有條件。比如說,我可以在國外找到一個薪水更好的工作,但想要滿足我導覽家鄉的慾望,卻只能在我的家鄉裡才能做到。我也可以在國外看到摸到那些世界知名的千年遺跡感受震撼,但只有在自己的城市裡,我才能夠信手拈來的訴說自己對某一塊地磚的愛恨情仇。
在國外工作很好,但是不是比在自己的城市裡工作更好,對我而言,這不是個比較題。
至於那些對這個行業摸不著頭緒或不願/想/需要了解的人,我要討厭你五分鐘這位可愛的畫家已經很精準地畫出了我心裡的感受,這裡就不需要我再多言了。
第二件事是關於遊戲。之前才跟好友Yolanda討論過,許多人對「遊戲」這兩個字存在許多過度美化或醜化的想法。好友是課堂遊戲專家,在她的文章裡已經多次提到遊戲對於學習語言的好處,也分享了許多實際的做法。我這個做計劃排文字出身的,在這方面能夠看著她的車尾燈遠遠地跟著,也就算及格了。
然而,從最近頻繁與陌生老師的對談中,我發現不少老師們都過度使用了遊戲這個字眼。有人覺得會設計遊戲就是自己的教學強項、有人覺得課程中得安排遊戲才叫做豐富的教學、有人感覺沒有遊戲在課堂裡學生就會討厭自己......就連華語老師們依憑的教育部國語辭典裡都這麼寫著「遊戲,嬉笑娛樂」。
這件事,或許得從我們自己開始改正起。在語言課堂裡,遊戲只是個放鬆學生戒心的假詞;真正的華語老師,應該都是以遊戲之名行練習之實。不管是重覆操練語法、頻繁唱誦生詞,或是強迫記憶對話,這些苦得要學生命的良藥常常在包上了遊戲的糖衣以後,就比較容易放鬆學生們的戒心,進而成功引誘他們張開嘴巴練習。
但是,如果糖衣裡面什麼都沒包,或是包進去的只是無可無不可的填充物,這樣還能夠被稱做是良藥嗎?如果語言課堂裡的遊戲沒有任何語言操練的成分,那語言課跟那些「嬉笑娛樂」的電視節目比起來,又有什麼不同呢?
語言課裡的遊戲,不是為了讓學生喜歡你,也不是為了滿足老師整學生的樂趣。語言課裡的遊戲,是強迫學生現學現賣的師用委婉語,是為了讓學生進行更多練習的機會與方式。如果一個老師把自信心建立在「學生喜歡遊戲所以喜歡我」,那大概是這行歪得最嚴重的想法之一了吧!
首先,就是「華語教學」這件事。
從03年不小心沾到華語教學的邊開始,我就不斷聽到那些不熟的旁人或更不熟的媒體以「夢想」、「自由」、「國際」之類的關鍵詞來形容這個行業。對於抱著憧憬的人們來說,進入這一行可能就等同於拿到一張全球通行的工作證一樣;可以隻身飛往夢想中的美麗國度、享受異於母國的更為繽紛多彩的人生,並且從此不必擔心在國外工作可能會遇到的任何問題。
Well,這裡容我把上面的敘述簡化成兩個假設:
1. 會教中文就等於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
2. 在國外工作比在國內工作好
如果你心裡存在第一個假設,那我會建議你真正地讀完一個華語文教學學士碩士或博士以後再回答這個問題。會說中文不等於會教中文,會教中文也不等於能夠把教中文這份工作做得好;作為任何一個行業裡的專職工作者,其中的辛苦與付出不是這種A=B=C的邏輯就可以簡單代換出來的。
如果是第二個假設,那我想先問問你有沒有國外工作的親身經驗。如果你曾經獨自而且獨立在國外工作過一年或以上的時間,你或許可以憶起在某些個傳統節慶時,一個人孤伶伶在租處煮菜看影片的片段;也或許可以想起當你在替當地朋友慶生時,那些被你錯過的家人或知己的重要紀念日;又或許,你曾經在異國街頭等著紅燈看著人來人往時,突然冒出「為什麼我一個人在這裡」的那種鳥心情。
你真的已經仔細考慮過,並且仍然覺得在國外工作比較好嗎?
儘管如此,我並沒有反對在國外工作這件事。我羨慕那些在更寬闊的環境裡工作的人,我也很想要自由自在地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但是在哪裡工作這件事不應該是絕對的比較結果;在哪裡工作,要評估的不僅僅只是兩個地點的差別,而是應該更廣泛地考量於你個人最重要的所有條件。比如說,我可以在國外找到一個薪水更好的工作,但想要滿足我導覽家鄉的慾望,卻只能在我的家鄉裡才能做到。我也可以在國外看到摸到那些世界知名的千年遺跡感受震撼,但只有在自己的城市裡,我才能夠信手拈來的訴說自己對某一塊地磚的愛恨情仇。
在國外工作很好,但是不是比在自己的城市裡工作更好,對我而言,這不是個比較題。
至於那些對這個行業摸不著頭緒或不願/想/需要了解的人,我要討厭你五分鐘這位可愛的畫家已經很精準地畫出了我心裡的感受,這裡就不需要我再多言了。
第二件事是關於遊戲。之前才跟好友Yolanda討論過,許多人對「遊戲」這兩個字存在許多過度美化或醜化的想法。好友是課堂遊戲專家,在她的文章裡已經多次提到遊戲對於學習語言的好處,也分享了許多實際的做法。我這個做計劃排文字出身的,在這方面能夠看著她的車尾燈遠遠地跟著,也就算及格了。
然而,從最近頻繁與陌生老師的對談中,我發現不少老師們都過度使用了遊戲這個字眼。有人覺得會設計遊戲就是自己的教學強項、有人覺得課程中得安排遊戲才叫做豐富的教學、有人感覺沒有遊戲在課堂裡學生就會討厭自己......就連華語老師們依憑的教育部國語辭典裡都這麼寫著「遊戲,嬉笑娛樂」。
這件事,或許得從我們自己開始改正起。在語言課堂裡,遊戲只是個放鬆學生戒心的假詞;真正的華語老師,應該都是以遊戲之名行練習之實。不管是重覆操練語法、頻繁唱誦生詞,或是強迫記憶對話,這些苦得要學生命的良藥常常在包上了遊戲的糖衣以後,就比較容易放鬆學生們的戒心,進而成功引誘他們張開嘴巴練習。
但是,如果糖衣裡面什麼都沒包,或是包進去的只是無可無不可的填充物,這樣還能夠被稱做是良藥嗎?如果語言課堂裡的遊戲沒有任何語言操練的成分,那語言課跟那些「嬉笑娛樂」的電視節目比起來,又有什麼不同呢?
語言課裡的遊戲,不是為了讓學生喜歡你,也不是為了滿足老師整學生的樂趣。語言課裡的遊戲,是強迫學生現學現賣的師用委婉語,是為了讓學生進行更多練習的機會與方式。如果一個老師把自信心建立在「學生喜歡遊戲所以喜歡我」,那大概是這行歪得最嚴重的想法之一了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