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結束了一整季以來的循環。將近連續的三個月,教了三批同樣背景的學生,也教了三回同樣內容的講義。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那,第三回呢?我想不出什麼既有的形容詞,不過這三回的同也不同,倒是讓我在印證同時也發現了一些道理。
首先當然是備課量的改變。同樣的東西教三次,第一回的無中生有當然最花時間。從課堂對象教材目標等等等等的分析開始,切進到內容時間呈現活跳跳指數等等等等的細節分配;俗話說得好(?),只要第一回備課材料做得好,接下來就藥到病除免煩惱。
不過無中生有的弱點就是想像永遠比實際情況更美。一切的準備,無論你設想得再完美再周到再密不透風,面對學生的那一刻,才是迎接真實世界或驚豔或崩潰的開關。而在見識過之後,無限備課蟲洞期才算真正開始。為了減少這中間的落差,除了把該備的備好、不該備的忘掉,我還習慣讓自己保持比較空白的期待。
僅管在每次開課前我們可能已經略知了學生背景,但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而每一個人的學習歷程、學習偏好或能力特長也是不同的。如果能夠只看著簡化成填空打勾與書寫的A4表格就完全理解學生的過去,那我不如轉行去當算命仙還比較賺。而且,這種看表定終生的事向來就極端挑戰我的理智線,怎麼可能再拿這種標準去荼毒別人。
也因為每批學生都是如此不同,就算他們擁有相同的大背景,就算他們具備類似的華語血淚學習史,接下來的每回重覆,老師們仍得繼續備課。第二輪或第一回下半開始的備課,常常才是更貼近個別學生需求與教學進程的調整。這種調整可大可小;有可能只是更新提問、改動順序,也有可能是增刪引導材料、改變練習方式這樣的變動。但如果是遇到明顯的整體學習特性轉換或教師不小心接收到什麼天啟而熱血翻騰,那開啟蟲洞再孵個幾天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之,這種看起來微不足道又漫無止盡的修修改改,才是華師每日必經的日常與平常。課裡練習時的小火花或外人五花八門的腦補,不過就是稍縱即逝又千載難逢的傳說而已。但也是依靠了這螞蟻般的調整,我們才能夠在一次次的重覆裡變得再好一點,也才能讓教學過程更加順暢且活躍一些。
其實,這三個月和平常的教學生涯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在建立起這次的模式並且開始這三輪的連續以前,我已經接觸了這類課型好一段時間。到現在才整理出這種勉強滿意的教學版本,說明了我不算什麼有天分的教學者。再加上我也沒有拋頭顱躍龍門的那種激情;真正值得我記下來的,說到底,還是學生的回饋。
通過他們的眼睛,我才能看到那些被自己習慣性遺忘,或看不見的那個自己。諸如穿著喜歡某些配件、說話方式不同於當地、提問總帶有自我隱藏的說不上來是東方或個人的特色。這些占據我清醒時間多過我家人的學生們,用著他們有些好但又有些怪的語彙,有時候竟能奇妙地直指重點,進而翻起我更深層的思緒。
所以或許,表面上為了課程而做的備課與調整,其實是一種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修練旅程?而不管到底重覆了幾回,究竟熟過了幾次,大概都沒有最好,只能更好了吧!
首先當然是備課量的改變。同樣的東西教三次,第一回的無中生有當然最花時間。從課堂對象教材目標等等等等的分析開始,切進到內容時間呈現活跳跳指數等等等等的細節分配;俗話說得好(?),只要第一回備課材料做得好,接下來就藥到病除免煩惱。
不過無中生有的弱點就是想像永遠比實際情況更美。一切的準備,無論你設想得再完美再周到再密不透風,面對學生的那一刻,才是迎接真實世界或驚豔或崩潰的開關。而在見識過之後,無限備課蟲洞期才算真正開始。為了減少這中間的落差,除了把該備的備好、不該備的忘掉,我還習慣讓自己保持比較空白的期待。
僅管在每次開課前我們可能已經略知了學生背景,但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而每一個人的學習歷程、學習偏好或能力特長也是不同的。如果能夠只看著簡化成填空打勾與書寫的A4表格就完全理解學生的過去,那我不如轉行去當算命仙還比較賺。而且,這種看表定終生的事向來就極端挑戰我的理智線,怎麼可能再拿這種標準去荼毒別人。
也因為每批學生都是如此不同,就算他們擁有相同的大背景,就算他們具備類似的華語
Welcome on board, 2016@Tokyo |
總之,這種看起來微不足道又漫無止盡的修修改改,才是華師每日必經的日常與平常。課裡練習時的小火花或外人五花八門的腦補,不過就是稍縱即逝又千載難逢的傳說而已。但也是依靠了這螞蟻般的調整,我們才能夠在一次次的重覆裡變得再好一點,也才能讓教學過程更加順暢且活躍一些。
其實,這三個月和平常的教學生涯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在建立起這次的模式並且開始這三輪的連續以前,我已經接觸了這類課型好一段時間。到現在才整理出這種勉強滿意的教學版本,說明了我不算什麼有天分的教學者。再加上我也沒有拋頭顱躍龍門的那種激情;真正值得我記下來的,說到底,還是學生的回饋。
通過他們的眼睛,我才能看到那些被自己習慣性遺忘,或看不見的那個自己。諸如穿著喜歡某些配件、說話方式不同於當地、提問總帶有自我隱藏的說不上來是東方或個人的特色。這些占據我清醒時間多過我家人的學生們,用著他們有些好但又有些怪的語彙,有時候竟能奇妙地直指重點,進而翻起我更深層的思緒。
所以或許,表面上為了課程而做的備課與調整,其實是一種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修練旅程?而不管到底重覆了幾回,究竟熟過了幾次,大概都沒有最好,只能更好了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