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寫報告的經驗吧。書讀到某個程度,就會在某個學期的某堂課裡的某個老師的某份教學大綱裡,見到期中/期末報告這一項。一方面,學生對於報告的敏感雷達似乎比考試低,心理壓力可能因而減少;另一方面,老師選擇以報告取代考試可以增加評分面向,讓課程看起來不那麼單一。寫報告,作為看起來對雙方都有益的選項,似乎也塑造出師生之間一種毋需言明的默契:有交,就有分數;有寫,就會過關。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學生交來的是一份格式工整符合要求但少有主見的筆記型報告,要不要收件?如果交來的是一份篇幅不足但論理深刻而且發展了幾個學期的整合型報告,要不要退件?又,如果學生交上來的報告有明顯的代筆或大量未註明的引用痕跡呢?
這些問題其實問得並不好,因為背後牽扯了太多因素,也涉及了不同面向的觀點。包含學生的個人狀況、老師的主觀理解、課程的設計架構、教學難易與吸收、學習評價的拿捏,等等等等。就算去問幾千年前的孔先生,大概也無法馬上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卻是一線老師們早晚會遇到,也最實際的問題。而我,就是這麼幸運。
作為以往曾經是一個沒什麼考試技巧的學生,寫報告向來是我覺得在所有的評價方法中,自己最容易達成的其中之一。只要確定方向、找足資料,無論自己對該科目理解得怎麼樣,好好花點時間研讀整理之後,總也能寫出點什麼。當然,對該科目的喜好與理解無疑會影響自己寫出來的東西,但要說什麼是影響報告質量的最關鍵因素,時間資源大概是名列第一的。
只是,當某個學期的幾門課程都需要在差不多的時間段裡交出一份像樣的期末報告時,地獄就產生了。而即便重覆再重覆修了這麼多個學期的學生們,多數仍然學不會好好地安排時間,以便讓每一份報告都得到充足的孵化時間。背後的藉口原因,轉來轉去也就是歸結到人性的拖延心態。因此,對於課程內容吸收得比較好、或老師在學期間抓得比較緊的那一兩門課,學生們或許還可以比較順利地產出還可以的報告。而對那些不知為何而修、學了什麼一問三不知的課程,大概就只能動用上文的模糊默契,交出一份連自己也看不明白的東西,然後祈求老師大發慈悲。
對於曾經也當過學生的老師們,多少也明白學生們的心態。儘管他們對學生時代的記憶力可能日漸褪去,但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個別學生的能力到哪裡,老師們的洞察力卻只能日益變得火眼金睛。哪個學生能寫出什麼、哪個學生能做到多好,老師們,了然於心。也所以,等待著期末報告被交上來的老師們,其實心裡也多少建立了預期;只要學生們交出來的東西與自己的預期相去不遠,同時不觸犯到什麼基本的底限,那個師生間的模糊默契,或許就可能被採用。
只不過當然,有預期就會有例外。
看著眼前這份明顯超過學生程度、自我產出比例少得可憐的報告,我那更可憐的腦袋充血了整夜,運轉出來的,卻只有更多更深的疑惑。我可以理解學生為了得到好成績、為了在有限時間內達標,甚至只是為了交差了事而做出一份連自己也讀不懂的文章的用意。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要自欺欺人地去做這種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的事;這種拿別人腦袋假裝是自己的付出,即便在短時間贏來了讚賞或好評價,但長此以往,又能得到什麼呢?而寫報告這件事,到底在整個學習過程裡佔有著什麼意義?
回想整個過程,我質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是不是漏提了什麼基本的遊戲規則,或是在哪一天的哪一句話裡,我曾經不自覺地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個只重視表面成績的老師。但搜遍所有畫面我仍然找不到緣由;就像小時候走在走廊上背後卻突然被一個陌生同學狠狠打了一巴的感覺一樣,莫名其妙,欲哭無淚。
誠如前面說過的,這個問題太複雜,而我不願在思考混沌時妄下結論。但寫報告這件事,可以是作為自己整學期的學習成果總結,也可以作為自己後續研究的發端;就算是作為複習課程內容的練筆,只要是自己思考過後反芻的成果,我都會很不吝嗇地給予讚賞。畢竟,要以另一個語言成篇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夠難了。而如果學生在面對寫報告這個「困難」的時候選擇了欺騙自己,那我想不出來,在以後將要面對的其他困難裡,他可能會想出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件事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許多老師們在課上耳提面命的片段。他們口氣裡的深惡痛絕與了然自信,如今我才涓滴體會。即便我的疑惑未解,即便疑問仍未探清,但這事件給了我另一個觀察與思考的視角,也給了我探究學習意義的動力。作為我的個別經驗,這件事絕對不足以代表全貌。但作為寫了十幾年報告的學生以及如今看幾十份報告的老師,寫報告這件事,或許,是時候改變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學生交來的是一份格式工整符合要求但少有主見的筆記型報告,要不要收件?如果交來的是一份篇幅不足但論理深刻而且發展了幾個學期的整合型報告,要不要退件?又,如果學生交上來的報告有明顯的代筆或大量未註明的引用痕跡呢?
這些問題其實問得並不好,因為背後牽扯了太多因素,也涉及了不同面向的觀點。包含學生的個人狀況、老師的主觀理解、課程的設計架構、教學難易與吸收、學習評價的拿捏,等等等等。就算去問幾千年前的孔先生,大概也無法馬上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卻是一線老師們早晚會遇到,也最實際的問題。而我,就是這麼幸運。
作為以往曾經是一個沒什麼考試技巧的學生,寫報告向來是我覺得在所有的評價方法中,自己最容易達成的其中之一。只要確定方向、找足資料,無論自己對該科目理解得怎麼樣,好好花點時間研讀整理之後,總也能寫出點什麼。當然,對該科目的喜好與理解無疑會影響自己寫出來的東西,但要說什麼是影響報告質量的最關鍵因素,時間資源大概是名列第一的。
只是,當某個學期的幾門課程都需要在差不多的時間段裡交出一份像樣的期末報告時,地獄就產生了。而即便重覆再重覆修了這麼多個學期的學生們,多數仍然學不會好好地安排時間,以便讓每一份報告都得到充足的孵化時間。背後的
對於曾經也當過學生的老師們,多少也明白學生們的心態。儘管他們對學生時代的記憶力可能日漸褪去,但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個別學生的能力到哪裡,老師們的洞察力卻只能日益變得火眼金睛。哪個學生能寫出什麼、哪個學生能做到多好,老師們,了然於心。也所以,等待著期末報告被交上來的老師們,其實心裡也多少建立了預期;只要學生們交出來的東西與自己的預期相去不遠,同時不觸犯到什麼基本的底限,那個師生間的模糊默契,或許就可能被採用。
只不過當然,有預期就會有例外。
看著眼前這份明顯超過學生程度、自我產出比例少得可憐的報告,我那更可憐的腦袋充血了整夜,運轉出來的,卻只有更多更深的疑惑。我可以理解學生為了得到好成績、為了在有限時間內達標,甚至只是為了交差了事而做出一份連自己也讀不懂的文章的用意。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要自欺欺人地去做這種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的事;這種拿別人腦袋假裝是自己的付出,即便在短時間贏來了讚賞或好評價,但長此以往,又能得到什麼呢?而寫報告這件事,到底在整個學習過程裡佔有著什麼意義?
回想整個過程,我質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是不是漏提了什麼基本的遊戲規則,或是在哪一天的哪一句話裡,我曾經不自覺地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個只重視表面成績的老師。但搜遍所有畫面我仍然找不到緣由;就像小時候走在走廊上背後卻突然被一個陌生同學狠狠打了一巴的感覺一樣,莫名其妙,欲哭無淚。
誠如前面說過的,這個問題太複雜,而我不願在思考混沌時妄下結論。但寫報告這件事,可以是作為自己整學期的學習成果總結,也可以作為自己後續研究的發端;就算是作為複習課程內容的練筆,只要是自己思考過後反芻的成果,我都會很不吝嗇地給予讚賞。畢竟,要以另一個語言成篇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夠難了。而如果學生在面對寫報告這個「困難」的時候選擇了欺騙自己,那我想不出來,在以後將要面對的其他困難裡,他可能會想出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件事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許多老師們在課上耳提面命的片段。他們口氣裡的深惡痛絕與了然自信,如今我才涓滴體會。即便我的疑惑未解,即便疑問仍未探清,但這事件給了我另一個觀察與思考的視角,也給了我探究學習意義的動力。作為我的個別經驗,這件事絕對不足以代表全貌。但作為寫了十幾年報告的學生以及如今看幾十份報告的老師,寫報告這件事,或許,是時候改變了。
第七屆臺北陶藝獎-創作組,2011 <前> 盧嬿宇,<後> 唐瑄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