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為什麼要寫報告?

差不多每個人都有寫報告的經驗吧。書讀到某個程度,就會在某個學期的某堂課裡的某個老師的某份教學大綱裡,見到期中/期末報告這一項。一方面,學生對於報告的敏感雷達似乎比考試低,心理壓力可能因而減少;另一方面,老師選擇以報告取代考試可以增加評分面向,讓課程看起來不那麼單一。寫報告,作為看起來對雙方都有益的選項,似乎也塑造出師生之間一種毋需言明的默契:有交,就有分數;有寫,就會過關。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學生交來的是一份格式工整符合要求但少有主見的筆記型報告,要不要收件?如果交來的是一份篇幅不足但論理深刻而且發展了幾個學期的整合型報告,要不要退件?又,如果學生交上來的報告有明顯的代筆或大量未註明的引用痕跡呢?

這些問題其實問得並不好,因為背後牽扯了太多因素,也涉及了不同面向的觀點。包含學生的個人狀況、老師的主觀理解、課程的設計架構、教學難易與吸收、學習評價的拿捏,等等等等。就算去問幾千年前的孔先生,大概也無法馬上得到確切的答案。但是,這些問題卻是一線老師們早晚會遇到,也最實際的問題。而我,就是這麼幸運。

作為以往曾經是一個沒什麼考試技巧的學生,寫報告向來是我覺得在所有的評價方法中,自己最容易達成的其中之一。只要確定方向、找足資料,無論自己對該科目理解得怎麼樣,好好花點時間研讀整理之後,總也能寫出點什麼。當然,對該科目的喜好與理解無疑會影響自己寫出來的東西,但要說什麼是影響報告質量的最關鍵因素,時間資源大概是名列第一的。

只是,當某個學期的幾門課程都需要在差不多的時間段裡交出一份像樣的期末報告時,地獄就產生了。而即便重覆再重覆修了這麼多個學期的學生們,多數仍然學不會好好地安排時間,以便讓每一份報告都得到充足的孵化時間。背後的藉口原因,轉來轉去也就是歸結到人性的拖延心態。因此,對於課程內容吸收得比較好、或老師在學期間抓得比較緊的那一兩門課,學生們或許還可以比較順利地產出還可以的報告。而對那些不知為何而修、學了什麼一問三不知的課程,大概就只能動用上文的模糊默契,交出一份連自己也看不明白的東西,然後祈求老師大發慈悲。

對於曾經也當過學生的老師們,多少也明白學生們的心態。儘管他們對學生時代的記憶力可能日漸褪去,但隨著教學經驗的累積,個別學生的能力到哪裡,老師們的洞察力卻只能日益變得火眼金睛。哪個學生能寫出什麼、哪個學生能做到多好,老師們,了然於心。也所以,等待著期末報告被交上來的老師們,其實心裡也多少建立了預期;只要學生們交出來的東西與自己的預期相去不遠,同時不觸犯到什麼基本的底限,那個師生間的模糊默契,或許就可能被採用。

只不過當然,有預期就會有例外。

看著眼前這份明顯超過學生程度、自我產出比例少得可憐的報告,我那更可憐的腦袋充血了整夜,運轉出來的,卻只有更多更深的疑惑。我可以理解學生為了得到好成績、為了在有限時間內達標,甚至只是為了交差了事而做出一份連自己也讀不懂的文章的用意。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要自欺欺人地去做這種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的事;這種拿別人腦袋假裝是自己的付出,即便在短時間贏來了讚賞或好評價,但長此以往,又能得到什麼呢?而寫報告這件事,到底在整個學習過程裡佔有著什麼意義?

回想整個過程,我質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是不是漏提了什麼基本的遊戲規則,或是在哪一天的哪一句話裡,我曾經不自覺地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個只重視表面成績的老師。但搜遍所有畫面我仍然找不到緣由;就像小時候走在走廊上背後卻突然被一個陌生同學狠狠打了一巴的感覺一樣,莫名其妙,欲哭無淚。

誠如前面說過的,這個問題太複雜,而我不願在思考混沌時妄下結論。但寫報告這件事,可以是作為自己整學期的學習成果總結,也可以作為自己後續研究的發端;就算是作為複習課程內容的練筆,只要是自己思考過後反芻的成果,我都會很不吝嗇地給予讚賞。畢竟,要以另一個語言成篇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夠難了。而如果學生在面對寫報告這個「困難」的時候選擇了欺騙自己,那我想不出來,在以後將要面對的其他困難裡,他可能會想出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件事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許多老師們在課上耳提面命的片段。他們口氣裡的深惡痛絕與了然自信,如今我才涓滴體會。即便我的疑惑未解,即便疑問仍未探清,但這事件給了我另一個觀察與思考的視角,也給了我探究學習意義的動力。作為我的個別經驗,這件事絕對不足以代表全貌。但作為寫了十幾年報告的學生以及如今看幾十份報告的老師,寫報告這件事,或許,是時候改變了。

第七屆臺北陶藝獎-創作組,2011
<前> 盧嬿宇,<後> 唐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三個調整讓【零程度線上課】無縫接軌

課程的最後一天,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既沒有準時下課,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轉換成線上課後,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直接就能派上用場。上課前,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做了以下的調整。 1.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一旦換成了線上,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後來幾天的課,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 2.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 最後,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整堂課運作起來,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 3.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我的作法很簡單,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比方說,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但結論是效果更好、進度也如期走完。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從課堂型態的對比、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就只是不斷練習、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 先這樣了,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