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把「持續停留某處超過一年」作為目標之一。以致後來每次和朋友玩笑,總會拿出這目標來說嘴。然而不知不覺之間,「一年」這個時間段竟然成為湖面上短暫出現就消失的漣漪那般迅速而無感。過去被我認為難以突破的關卡,在默默往前的生命中縮水成了微不足道的小石頭。我想,這種改變就連停留在我腦海某處的秘魯小女孩,大概也會替我為之驚惶吧!
在米絲的三個學期,每個都有不同的考驗。建立大綱、脫掉桎梏、拿捏步調,從某個程度來看,我其實很享受這種逐關提升難度的挑戰。不像只為了滿足觀眾的新意而設計,這種關卡更符合具學習意識者的需求。理論書裡的i+1、ZPD、scaffolding,在我身上得到落實;ZPD圓心裡的i,通過逐關拔除的scaffolding,爬上一個又一個的階梯。沿路辛苦,但需要與想要的差別,於焉是也。
進入第三個學期,有一點舉目無親的感覺。這當然是太過誇張的說法,但面對三種程度、三份大綱、三個Moodle sites和三群學生;我突然有點感謝行政幫我安排的三間教室。至少,我不會發生在上A課時間拿著B教材走進同一間教室的這種慘劇。另一個要感謝的,大概是學生們還算明顯的程度分野。分散在低中高的三班學生,讓我在安排大綱時有了比較清楚的界定,加上即時可達的call out;第三次,從大綱地獄裡活過來。
儘管這學期看起來很魔鬼,但隨著課程行進,我很快發現第三個學期的好處。對我自己來說,第三個學期其實是部分重覆了第一個學期的行進。包括校裡會舉辦什麼活動、固定例會什麼時候舉行、冬盡春來再轉夏的氣候變化,就連日光節約的生理影響也不再那麼困擾我。而這種熟悉同時也散布在每個班裡。除了少數在這學期入學的學生,幾乎所有的面孔都已熟識,其中更有大半在前兩個學期裡都已經爛熟;面對多數的他們,其實讓我更心安。
除了這些,分級是另一個讓我切身體會的學習關鍵。原本在上個學期表現不那麼好的學生,經過重新分級以後,竟然像被什麼附身那樣滔滔不絕。加上一個學期的同窗記憶,有趣的小動作、開玩笑的小密語紛紛在課間出爐,也帶動了班上的氣氛。這種變化讓我感受非常,我彷彿看到原本被種在狹小盆栽裡的幼苗,經過重分類與移植之後,突然可以盡情伸展枝葉的那種舒暢。天寬地闊、朝氣勃勃,再難的語法不過也就是吹拂過的一陣沙,抖一抖就成為養分。
不過,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一學期三個班,每班每周課時四小時。從課時上來看並不那麼嚇人,本行以外的朋友們甚至可能還覺得超輕鬆。但為了完成這些看起來不長的課時,課前得花上兩三倍的時間準備、課後得再花上兩倍的時間改作業。加上不定時的約談、討論、一對一,我得刻意限制自己非必要不踏進辦公室,才有可能在這個走路三分鐘就到學校的觀光聖地裡,得到真正的OFF。
也所以,時間安排與控制、觀察各班學習步調、拿捏與調整原定計劃,就成了這學期最主要的家課。這時期,我開始想起一些零散的片段。像是被寄宿小孩刺激出來的打舌音、第一次正式上場但對象卻是外國高中生的一般導覽,或是更早以前的在一個暑假裡從數學白痴開竅到成為數學小老師。我不知道別人的學習是怎麼發生的,但我自己的方法,似乎更傾向在環境裡被激勵、在錯誤中學習,或只是單純地,等待既有的知識被點醒。
而我看著這個生活裡的這些面孔們,感受著周遭環境與氣氛的流動,只能盡我所能的給予;無論是以要求、提醒、暗示或緘默的任何形式。我想我在語言之外更想與他們分享的,大概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欣賞挫折的柔軟。在這個滿地都是千里馬的時代,伯樂或許也等待著他的伯樂。到最終,伯樂或者成為果陀的化身,而等待則終將替代永恆這個名詞。與其等著被賞識,我更想成為自己的伯樂,也在未來的某一天,有機會成為別人的伯樂。
米絲三個學期,感謝成為我學生的每一位、感謝費盡心思的貴人學姐、感謝所有的機緣。其他的,就留在論文謝辭裡再謝吧!
在米絲的三個學期,每個都有不同的考驗。建立大綱、脫掉桎梏、拿捏步調,從某個程度來看,我其實很享受這種逐關提升難度的挑戰。不像只為了滿足觀眾的新意而設計,這種關卡更符合具學習意識者的需求。理論書裡的i+1、ZPD、scaffolding,在我身上得到落實;ZPD圓心裡的i,通過逐關拔除的scaffolding,爬上一個又一個的階梯。沿路辛苦,但需要與想要的差別,於焉是也。
進入第三個學期,有一點舉目無親的感覺。這當然是太過誇張的說法,但面對三種程度、三份大綱、三個Moodle sites和三群學生;我突然有點感謝行政幫我安排的三間教室。至少,我不會發生在上A課時間拿著B教材走進同一間教室的這種慘劇。另一個要感謝的,大概是學生們還算明顯的程度分野。分散在低中高的三班學生,讓我在安排大綱時有了比較清楚的界定,加上即時可達的call out;第三次,從大綱地獄裡活過來。
儘管這學期看起來很魔鬼,但隨著課程行進,我很快發現第三個學期的好處。對我自己來說,第三個學期其實是部分重覆了第一個學期的行進。包括校裡會舉辦什麼活動、固定例會什麼時候舉行、冬盡春來再轉夏的氣候變化,就連日光節約的生理影響也不再那麼困擾我。而這種熟悉同時也散布在每個班裡。除了少數在這學期入學的學生,幾乎所有的面孔都已熟識,其中更有大半在前兩個學期裡都已經爛熟;面對多數的他們,其實讓我更心安。
除了這些,分級是另一個讓我切身體會的學習關鍵。原本在上個學期表現不那麼好的學生,經過重新分級以後,竟然像被什麼附身那樣滔滔不絕。加上一個學期的同窗記憶,有趣的小動作、開玩笑的小密語紛紛在課間出爐,也帶動了班上的氣氛。這種變化讓我感受非常,我彷彿看到原本被種在狹小盆栽裡的幼苗,經過重分類與移植之後,突然可以盡情伸展枝葉的那種舒暢。天寬地闊、朝氣勃勃,再難的語法不過也就是吹拂過的一陣沙,抖一抖就成為養分。
不過,該面對的還是得面對。一學期三個班,每班每周課時四小時。從課時上來看並不那麼嚇人,本行以外的朋友們甚至可能還覺得超輕鬆。但為了完成這些看起來不長的課時,課前得花上兩三倍的時間準備、課後得再花上兩倍的時間改作業。加上不定時的約談、討論、一對一,我得刻意限制自己非必要不踏進辦公室,才有可能在這個走路三分鐘就到學校的觀光聖地裡,得到真正的OFF。
也所以,時間安排與控制、觀察各班學習步調、拿捏與調整原定計劃,就成了這學期最主要的家課。這時期,我開始想起一些零散的片段。像是被寄宿小孩刺激出來的打舌音、第一次正式上場但對象卻是外國高中生的一般導覽,或是更早以前的在一個暑假裡從數學白痴開竅到成為數學小老師。我不知道別人的學習是怎麼發生的,但我自己的方法,似乎更傾向在環境裡被激勵、在錯誤中學習,或只是單純地,等待既有的知識被點醒。
而我看著這個生活裡的這些面孔們,感受著周遭環境與氣氛的流動,只能盡我所能的給予;無論是以要求、提醒、暗示或緘默的任何形式。我想我在語言之外更想與他們分享的,大概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以及欣賞挫折的柔軟。在這個滿地都是千里馬的時代,伯樂或許也等待著他的伯樂。到最終,伯樂或者成為果陀的化身,而等待則終將替代永恆這個名詞。與其等著被賞識,我更想成為自己的伯樂,也在未來的某一天,有機會成為別人的伯樂。
米絲三個學期,感謝成為我學生的每一位、感謝費盡心思的貴人學姐、感謝所有的機緣。其他的,就留在論文謝辭裡再謝吧!
米絲畢業selfie,2014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