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是某次上課時我提出來問學生的問題。其實,也是我這學期以來,越來越揮之不去的問題。
這學期的三個班,分別給了我不同的視野與挑戰。其中最甚者,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老地方班。和其他班比起來,老地方班的人數最少、程度最好,幾次上課下來都依稀可以聞到過去在研所上小班課的那種盡興感。因為討論的時間充裕,所以可以盡情與老師和同學討論自己的看法、鑽研一些其他課裡沒有時間挖掘的問題。加上那時候的教授是個思想開放的人,因此也讓我真正感受到針對一個議題絞盡腦汁去唇槍舌劍的樂趣。
那門課讓我對研所有了另一番體會。只不過,那次經驗裡的自己是個只要負責出席交報告的學生;而這次,我卻得成為轉動學生們思考的推手。面對可能是教過的學生中程度最好的幾個,即便我因為老地方班的課程內容與過去的主修相關而感到興奮,然而要與睽違已久的話題突然重新變得熟悉且上手,那種感覺就像......就好像要跟分手很久的前男友復合一樣;整一個,就是手足無措哪!
在尋找課程材料時,我一面想著貴人學姐的提醒,一面看著學生們的樣子。提醒自己要給他們需要的,又不能只是一昧地給。我不斷重溫讓自己暢所欲言的那門課,回想當時的高人教授看似制式實則意在挑起議題的高明。我很明白,和這些精英研究生們比專業是沒有意義的;就像研究室理論意欲遙控課室裡的教學那樣,立場不同且未經證實的論證,是永遠不可能讓拿命衝鋒的前線們乖乖服膺的。
因此,我讓自己的腦袋回到教室,改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以前那個科系的我,除了拿到學分以外,會想要從這個非我族類的老師身上學到什麼?而面對這門跟自己主修相關的語言課,我對它的期待又會是什麼?很神奇,當位置這麼輕輕一轉,我似乎像是看見了陰陽碗的迎火面,發現了它光滑釉亮的另一張臉。
隨著學期的推進與微調,老地方班討論的議題慢慢生長發酵,在呼與吸之間各自向外發展,最後卻像講好似地回轉到一個方向:全球化。
以背包時期的我來說,過去像是全球化、國際化或諸如此類的詞語在我的認知裡,其實沒有太大差別。那時候的我知道,這世界上有將近兩百個得到國際承認的國家、每個地區裡又有很多國家或民族或地方性語言、基本上搭飛機哪兒都能到但自己家的護照卻常常讓海關的智商卡到。那個時期的全球化,在我的認知裡簡化得只有是不是某航空聯盟、是不是免簽國,以及有沒有網路。
什麼都不懂的年紀、曾經最真心的經歷,所以成為最難忘的記憶。有首歌這麼唱過,而我那好傻好天真的認知,也因此成為如今想起就不免訕笑兩下的自己。
全球化全球了什麼?我曾經開玩笑地跟學生說,全球化的缺點是讓我越來越難買到有意思的紀念品,也讓每次來回變得越來越平淡無奇。就像旅行作家胡晴舫說的,現在這個時代的旅行越來越難,而人們在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之間,卻越來越忘卻了某些名詞的真意。
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我知道因為全球化,所以我有那些 Hola, como estas? 的過去;也因為全球化,所以我有現在這個專業和眼前這份工作;更因為全球化,所以我得面對模糊不清的未來。然而,存在於這個時間段的我們,存在於這個看起來不可逆的全球化時代底下的我們,學習接受隨時都在發生的改變、學習面對站上不知道會出現獅子還是兔子的舞台、學習使用自己可能改變規則的能力;我想,大概就是某一種全球化的應變之道了吧。
這學期的三個班,分別給了我不同的視野與挑戰。其中最甚者,自然是當之無愧的老地方班。和其他班比起來,老地方班的人數最少、程度最好,幾次上課下來都依稀可以聞到過去在研所上小班課的那種盡興感。因為討論的時間充裕,所以可以盡情與老師和同學討論自己的看法、鑽研一些其他課裡沒有時間挖掘的問題。加上那時候的教授是個思想開放的人,因此也讓我真正感受到針對一個議題絞盡腦汁去唇槍舌劍的樂趣。
那門課讓我對研所有了另一番體會。只不過,那次經驗裡的自己是個只要負責出席交報告的學生;而這次,我卻得成為轉動學生們思考的推手。面對可能是教過的學生中程度最好的幾個,即便我因為老地方班的課程內容與過去的主修相關而感到興奮,然而要與睽違已久的話題突然重新變得熟悉且上手,那種感覺就像......就好像要跟分手很久的前男友復合一樣;整一個,就是手足無措哪!
在尋找課程材料時,我一面想著貴人學姐的提醒,一面看著學生們的樣子。提醒自己要給他們需要的,又不能只是一昧地給。我不斷重溫讓自己暢所欲言的那門課,回想當時的高人教授看似制式實則意在挑起議題的高明。我很明白,和這些精英研究生們比專業是沒有意義的;就像研究室理論意欲遙控課室裡的教學那樣,立場不同且未經證實的論證,是永遠不可能讓拿命衝鋒的前線們乖乖服膺的。
因此,我讓自己的腦袋回到教室,改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以前那個科系的我,除了拿到學分以外,會想要從這個非我族類的老師身上學到什麼?而面對這門跟自己主修相關的語言課,我對它的期待又會是什麼?很神奇,當位置這麼輕輕一轉,我似乎像是看見了陰陽碗的迎火面,發現了它光滑釉亮的另一張臉。
隨著學期的推進與微調,老地方班討論的議題慢慢生長發酵,在呼與吸之間各自向外發展,最後卻像講好似地回轉到一個方向:全球化。
以背包時期的我來說,過去像是全球化、國際化或諸如此類的詞語在我的認知裡,其實沒有太大差別。那時候的我知道,這世界上有將近兩百個得到國際承認的國家、每個地區裡又有很多國家或民族或地方性語言、基本上搭飛機哪兒都能到但自己家的護照卻常常讓海關的智商卡到。那個時期的全球化,在我的認知裡簡化得只有是不是某航空聯盟、是不是免簽國,以及有沒有網路。
什麼都不懂的年紀、曾經最真心的經歷,所以成為最難忘的記憶。有首歌這麼唱過,而我那好傻好天真的認知,也因此成為如今想起就不免訕笑兩下的自己。
全球化全球了什麼?我曾經開玩笑地跟學生說,全球化的缺點是讓我越來越難買到有意思的紀念品,也讓每次來回變得越來越平淡無奇。就像旅行作家胡晴舫說的,現在這個時代的旅行越來越難,而人們在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之間,卻越來越忘卻了某些名詞的真意。
這個問題當然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我知道因為全球化,所以我有那些 Hola, como estas? 的過去;也因為全球化,所以我有現在這個專業和眼前這份工作;更因為全球化,所以我得面對模糊不清的未來。然而,存在於這個時間段的我們,存在於這個看起來不可逆的全球化時代底下的我們,學習接受隨時都在發生的改變、學習面對站上不知道會出現獅子還是兔子的舞台、學習使用自己可能改變規則的能力;我想,大概就是某一種全球化的應變之道了吧。
這些標誌大概是最懂全球化的吧! <港、星、台、美、中,11'-14'>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