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和阿博是我前幾個學期的學生。這學期再教到他們,並不是偶然;因為這個班,是他們兩人努力促成的。為了跟我上課,小文和阿博先花時間找齊了足夠指定老師的開班人數,然後才來詢問我的意願。記得去年底在國外收到他們的訊息時,一方面感到開心,一方面更好奇究竟是什麼刺激引發了他們的行動。
一直到校外教學的時候,我才從他們口中知道原因。
「上課的時候,我不敢說話。」
小文說,上一位老師很嚴格,只要說錯了一點點,就會要她重來。有時想不起這個字怎麼說而支支吾吾時,也會隨即被老師指正。她最害怕的是每次被老師點到到即席造句的時候;就算她明白生詞或語法的意思,但總是會因為緊張而說得零零落落,有時甚至連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阿博接著說,就算說出來的句子對了,發音也沒有問題,但老師還是常要他再造一個句子。
「老師說我的句子不是真的。」
語言天分超強、腦袋又靈活的阿博,只要一了解新語法的意思,就會嘗試用一些奇妙的例子挑戰大家的腦神經。像是袋鼠跳進我家打了我一頓、坐袋鼠去旅行可以省錢、週年慶往往有很多兇猛的媽媽......諸如此類的句子在班上總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在上個班裡卻老是被退件。
「老師說這些句子不會真的發生,叫我再說一個『對』的句子。」阿博本來就很無奈的表情,講到這裡更無奈了。
於是,他們只好一直低著頭上課。
還記得小文和阿博第一次來上課時,都是特別安靜的學生。那時候的小文雖然能說一點中文,但因為一個中文字也認不得,一舉一動都小心無比,簡直比含羞草還害羞。而從小自學到大的阿博則像個悶葫蘆一樣,只是靜靜地看著聽著;問他問題也不怎麼積極回應,常讓我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聽不懂還是覺得太簡單。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觀察與嘗試,他們才比較自然地加入課堂活動與小組練習,也才比較願意跟我對話。再經過幾個星期的練習與相處,我才總算在教室裡見到自然的互動。
從他們身上,我發現要讓學生願意說話不是件簡單的事。每個人的學習歷程不同,習慣的學習環境也不一樣;老師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點人唸句子、分組練對話、上台發表等教學方法,不一定都能自然地發生。特別是單獨在人前說話卻說錯的這種事有多尷尬,只要想想以前上英文課被老師點到唸句子時的心情就知道了。
學生需要感到安心,讓他們知道說錯了也沒關係;學生需要被鼓勵,讓他們嘗試錯誤以後還有勇氣繼續往前;學生還需要時間去驗證,讓他們確認老師說的沒關係,是真的沒關係。
可能很多老師都覺得,像阿博這樣的學生很麻煩;不但得多花時間回答他的問題,糾正他的句子,還得擔心自己的專業被問倒。不過,這一類的問題往往出於文化或語言間的隱晦差異,因此也往往不會出現在課本裡。
對於這種能夠直指重點或文化盲點的學生,我都會特別激賞與感謝。因為學生如果不是對中文或這個社會具備一定的理解,是問不出這種問題的。而且語言是活的,只要在適當的情境下,都是可能成立的。
驟然地告訴學生這樣說不行、那樣說不對,是我幾乎不做的事。語言老師除了是語言知識的傳達者以外,更是這個語言社會的使用者;如果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做,那這個社會怎麼會有創造力,又要怎麼創新?
語言是會改變的,因此讓世界變得迷人而有生氣。語言教室也應該是可以改變的,因此讓學習變得深刻而足以回味。
一直到校外教學的時候,我才從他們口中知道原因。
「上課的時候,我不敢說話。」
小文說,上一位老師很嚴格,只要說錯了一點點,就會要她重來。有時想不起這個字怎麼說而支支吾吾時,也會隨即被老師指正。她最害怕的是每次被老師點到到即席造句的時候;就算她明白生詞或語法的意思,但總是會因為緊張而說得零零落落,有時甚至連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阿博接著說,就算說出來的句子對了,發音也沒有問題,但老師還是常要他再造一個句子。
「老師說我的句子不是真的。」
語言天分超強、腦袋又靈活的阿博,只要一了解新語法的意思,就會嘗試用一些奇妙的例子挑戰大家的腦神經。像是袋鼠跳進我家打了我一頓、坐袋鼠去旅行可以省錢、週年慶往往有很多兇猛的媽媽......諸如此類的句子在班上總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在上個班裡卻老是被退件。
「老師說這些句子不會真的發生,叫我再說一個『對』的句子。」阿博本來就很無奈的表情,講到這裡更無奈了。
於是,他們只好一直低著頭上課。
說話的勇氣是需要培養的
還記得小文和阿博第一次來上課時,都是特別安靜的學生。那時候的小文雖然能說一點中文,但因為一個中文字也認不得,一舉一動都小心無比,簡直比含羞草還害羞。而從小自學到大的阿博則像個悶葫蘆一樣,只是靜靜地看著聽著;問他問題也不怎麼積極回應,常讓我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聽不懂還是覺得太簡單。
從他們身上,我發現要讓學生願意說話不是件簡單的事。每個人的學習歷程不同,習慣的學習環境也不一樣;老師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點人唸句子、分組練對話、上台發表等教學方法,不一定都能自然地發生。特別是單獨在人前說話卻說錯的這種事有多尷尬,只要想想以前上英文課被老師點到唸句子時的心情就知道了。
學生需要感到安心,讓他們知道說錯了也沒關係;學生需要被鼓勵,讓他們嘗試錯誤以後還有勇氣繼續往前;學生還需要時間去驗證,讓他們確認老師說的沒關係,是真的沒關係。
老師不該是語言的裁判
可能很多老師都覺得,像阿博這樣的學生很麻煩;不但得多花時間回答他的問題,糾正他的句子,還得擔心自己的專業被問倒。不過,這一類的問題往往出於文化或語言間的隱晦差異,因此也往往不會出現在課本裡。
對於這種能夠直指重點或文化盲點的學生,我都會特別激賞與感謝。因為學生如果不是對中文或這個社會具備一定的理解,是問不出這種問題的。而且語言是活的,只要在適當的情境下,都是可能成立的。
驟然地告訴學生這樣說不行、那樣說不對,是我幾乎不做的事。語言老師除了是語言知識的傳達者以外,更是這個語言社會的使用者;如果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做,那這個社會怎麼會有創造力,又要怎麼創新?
語言是會改變的,因此讓世界變得迷人而有生氣。語言教室也應該是可以改變的,因此讓學習變得深刻而足以回味。
Spring intensive class, 2017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