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語言教室裡的該與不該

小文和阿博是我前幾個學期的學生。這學期再教到他們,並不是偶然;因為這個班,是他們兩人努力促成的。為了跟我上課,小文和阿博先花時間找齊了足夠指定老師的開班人數,然後才來詢問我的意願。記得去年底在國外收到他們的訊息時,一方面感到開心,一方面更好奇究竟是什麼刺激引發了他們的行動。

一直到校外教學的時候,我才從他們口中知道原因。

「上課的時候,我不敢說話。」

小文說,上一位老師很嚴格,只要說錯了一點點,就會要她重來。有時想不起這個字怎麼說而支支吾吾時,也會隨即被老師指正。她最害怕的是每次被老師點到到即席造句的時候;就算她明白生詞或語法的意思,但總是會因為緊張而說得零零落落,有時甚至連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阿博接著說,就算說出來的句子對了,發音也沒有問題,但老師還是常要他再造一個句子。

「老師說我的句子不是真的。」

語言天分超強、腦袋又靈活的阿博,只要一了解新語法的意思,就會嘗試用一些奇妙的例子挑戰大家的腦神經。像是袋鼠跳進我家打了我一頓、坐袋鼠去旅行可以省錢、週年慶往往有很多兇猛的媽媽......諸如此類的句子在班上總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在上個班裡卻老是被退件。

「老師說這些句子不會真的發生,叫我再說一個『對』的句子。」阿博本來就很無奈的表情,講到這裡更無奈了。

於是,他們只好一直低著頭上課。


說話的勇氣是需要培養的


還記得小文和阿博第一次來上課時,都是特別安靜的學生。那時候的小文雖然能說一點中文,但因為一個中文字也認不得,一舉一動都小心無比,簡直比含羞草還害羞。而從小自學到大的阿博則像個悶葫蘆一樣,只是靜靜地看著聽著;問他問題也不怎麼積極回應,常讓我搞不清楚他到底是聽不懂還是覺得太簡單。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觀察與嘗試,他們才比較自然地加入課堂活動與小組練習,也才比較願意跟我對話。再經過幾個星期的練習與相處,我才總算在教室裡見到自然的互動。

從他們身上,我發現要讓學生願意說話不是件簡單的事。每個人的學習歷程不同,習慣的學習環境也不一樣;老師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點人唸句子、分組練對話、上台發表等教學方法,不一定都能自然地發生。特別是單獨在人前說話卻說錯的這種事有多尷尬,只要想想以前上英文課被老師點到唸句子時的心情就知道了。

學生需要感到安心,讓他們知道說錯了也沒關係;學生需要被鼓勵,讓他們嘗試錯誤以後還有勇氣繼續往前;學生還需要時間去驗證,讓他們確認老師說的沒關係,是真的沒關係。


老師不該是語言的裁判


可能很多老師都覺得,像阿博這樣的學生很麻煩;不但得多花時間回答他的問題,糾正他的句子,還得擔心自己的專業被問倒。不過,這一類的問題往往出於文化或語言間的隱晦差異,因此也往往不會出現在課本裡。

對於這種能夠直指重點或文化盲點的學生,我都會特別激賞與感謝。因為學生如果不是對中文或這個社會具備一定的理解,是問不出這種問題的。而且語言是活的,只要在適當的情境下,都是可能成立的。

驟然地告訴學生這樣說不行、那樣說不對,是我幾乎不做的事。語言老師除了是語言知識的傳達者以外,更是這個語言社會的使用者;如果這個不能說,那個不能做,那這個社會怎麼會有創造力,又要怎麼創新?

語言是會改變的,因此讓世界變得迷人而有生氣。語言教室也應該是可以改變的,因此讓學習變得深刻而足以回味。

Spring intensive class, 201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15分鐘的試教,面試官到底想看到什麼?

似乎又到了面試季,這幾天陸續到幾個老師的訊息詢問面試技巧。上次準備的面試技巧工作坊沒開成,剛好就趁這次把重點寫下來,給有需要的老師們參考。 面試官和開缺單位想什麼 想什麼?當然是想看到一場精彩的試教啊!一般的語言中心開缺真的都是有需求才會開,不然誰要花時間公告徵人訊息、收履歷作品、整理篩選通知面試,還要找到夠格來也願意來當面試官的老師、準備場地文件資料等等等等等。 這麼多前置作業,每一項都有成本。特別是現在這個縮衣節食的年代,願意開缺的單位,大多意味著他們真的都很需要人。所以,如果您對某個職缺有興趣,就請您認真面對這件事,尊重遊戲雙方,想清楚了再投件。 通常面試都會排上滿滿一整天,行程緊湊到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此,準時絕對是整件事的開始;面試官手上是有名單的,如果您因故遲到而必須調整試教時間,甚至拖延到預定結束時間,那會在面試官心裡留下什麼印象,可想而知。 就算您認為,華師薪資是以鐘點計算,時薪不高不低也不一定馬上排得到課,所以不必那麼認真看待。嗯,撇開價值觀不說,教華語就是三百六十行裡的一行,沒有因為我們被稱為老師就比較高貴,也沒有因為鐘點不高就應該被嫌棄。 只要是工作,都值得應有的尊重。 Student peeking inside, 2017 試教準備三要點 1. 教學內容 教對是應該的,怎麼安排教學內容才是重點。所謂的「教對」,簡單講就是語法說明對不對、發音聲調準不準、手寫字或所有材料裡有沒有錯字。請記得,這幾項是能不能當華師最基本的能力;就跟秘書要會打字、警察知道怎麼開單一樣,沒有灰色地帶。 除了基本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表現出您的教學專業,才是及格的門檻。多數單位設定15分鐘的試教時間是有意義的;10分鐘太短看不到完整的教學段落,20分鐘又太長,要是教不好面試官可能會不小心睡著或白眼翻到太平洋。 所以,請妥善安排屬於您的15分鐘。一個完整的教學段落應該至少包含生詞、語法、練習幾個部分。假設試教現場有三位學生,您卻準備了八個生詞、兩個語法和三個練習的試教量,結果通常就是才剛開始呈現語法,就被請下台了。 15分鐘,只有900秒。加上台下的三個學生,一個人只分配到三分多鐘的時間;您要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讓每位學生都學會您準備的那些內容?就算您設計了小組練習、團體活動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是外國人,...

米國暑班小感

算是第二次正式參與暑期密集班。從管理或設計的角度來看,兩個項目同樣名為「密集」、同樣為期八週,同樣有課後活動和期中期末;框架沒有大異,內容也沒有大同,算是有點熟悉但仍得每天努力的一般課型。只不過這個項目的規模小得多,強度也明顯不如上一個,再加上這次只管學生的流利度訓練,算是半枚老師,半枚該寫論文卻大剌剌裝死的假閒人。 原以為是個太平暑日,直到前幾天的學分事件,又讓我再度感受了米國教育之大不同。 一般來說,密集的短期項目為求成本收益得宜或學習成效顯著,頂多也就開個三級。大部分的做法,是通過事先審查與學前測驗把完全不適合,或是可能變成茶包的豆子們篩掉,作為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必要犠牲。然而這裡不但一口氣開出了四級,甚至還混入了零程度的生豆和隱藏版的蟲蛀豆,真是讓人驚喜得可以。 而那顆蟲蛀豆,就是整起事件的起點。 話說該豆在項目開始後沒多久,就被老師發現蟲蛀程度不輕。但為了滿足該豆想得到學分的目標,老師決定讓他續留原級,並以加強輔導的方法希望讓他跟上其他豆子們。不過就在期中結束後,該豆突然自願請調,離開原本堅決死守的程度。對於這種改變,老師們自然是從善如流,也過了幾天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的日子。 怎知週末一結束,該豆突然爆走跳到行政最高層投訴原級數老師,而且冠冕堂皇的搬出米國人最害怕聽到的理由:種族歧視。嚇懵了的米國高層自然是以學生意見為首,開始了該有的調查和談話。只不過這種看起來理性的方法,聽起來避之唯恐不及的原因,卻一點也不適用於同為「外國人」的原級數老師。原級數老師以同樣的理由回應了行政高層,而裡外不是人的高層,現在只能以「調查中」幾個字企圖減緩殺傷力。 結果,就像某塊神奇抹布自以為掩蓋了事實,卻掀起了軒然的大波。整個星期,項目裡都暗藏著蠢動而不安的氣壓,原本的幾顆芝麻,也因為這樣迅速被燉煮成了燙手的芋頭包。如今不只原級數老師,其他的老師們也感染了不滿與怨氣,配上這幾天莫名的低溫,如果這時下起七月雪,我想我也不會太大驚小怪吧。 作為半枚局外人,我想我的慶幸與感激比想像中多得更多。還好在我真槍實彈遇上這種事件以前,先讓我旁觀了一回。也還好這次項目遇上的老師們,泰半經驗老道,而且在米國滾過好長一段時間。對她們而言,這種事件無法接受,但也不像我傻得全然空白。 整件事之於我,除了印證部分米國性格與印象之外,也適時地給了我多一層的教學以外的思考。或許...

【工作坊&戲迷看】人生如戲,戲散,人不散

身兼多職的壞處之一,就是永遠搞不清楚哪天該上班,哪天可以休假,尤其是在遇到週末補班的時候。前兩天盯著行事曆,還沈浸在已排定的工作擋住了想參加活動的懊惱裡時,一通電話解救了我轉不開的腦袋,也解開了我糾結一個多月的惋惜。難得撿到的一天,當然要 不醉不歸 把力所能及的都排進來才行。 下午先參加了蔣葳老師的工作坊。扣掉在生活圈以外的場地讓人一直想打噴嚏的bug之外,融入暗示教學與戲劇元素的工作坊仍是一如往常的精彩。對我來說,每次參加蔣葳老師的工作坊,都是一種對業內專家所能付出心血的喟嘆。當多數人只在意待遇如何、預算多寡、c/p分配合理與否之時,卻忘了還有另一項反求諸己的選擇;強化既有專業、探求潛藏可能,甚或只是照料個人健康,都是更加實際的辦法。 特別是在這個必須長保活力、不斷給予刺激的教學工作裡,如果平常不多方吸收、充實自己,大概很快就會感覺腸枯思竭,像顆消風的汽球一樣飛散在沈悶的教室裡了。 而儘管參加了這麼幾年,也了解蔣葳老師的風格,這次還是得到了不少啟發。最讓我驚喜的是戲劇成分更加凸出;不管是流動塑像或一人一故事,這些跨界語彙在聲音上直接刺激了我們這些自詡為語言老師的腦袋,並且進一步在行為上打破了我們慣性的教學設計思考。 蔣葳老師工作坊,2016@Taipei 除此以外,工作坊裡的視聽感官刺激、立體化與圖像化、留白留空的藝術,都讓人對教學和語言有了更開闊的思維。一直以來,蔣老師最讓我無法企及的就是每段活動使用的引導工具;不管是紙張、彩繩、音樂、布偶,不大的行李箱彷彿像是小叮噹的百寶袋,隨手一撈就是彩虹。對我這種怕死了麻煩的人來說,根本是連想都不敢想要達到的境界啊~ 另外,老師也用了許多辦法把語言立體化。諸如加入肢體移動建立空間感、使用看得見的道具創造畫面、賦予物件新角色藉以代入外語性格;每一個點都可以連成線,再擴展到面,成為完整的一門教學藝術。而流竄在整個場域氛圍裡的彈性,則跟戴老師傳授的留白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明華園<散戲 > ,2016@Taipei 晚上趕回市內,加入滿堂的看戲觀眾,重溫六十年代的沒落與煇煌。 五十年代的台灣,經過了初始因大量外來人口與政權的振盪之後,人民生活漸見秩序,農忙之餘的休閒消遣也開始回春。滋養並成長於島上的布袋戲與歌仔戲,應運成為人民心靈的依託;歌仔戲台上的華麗戲服、親切熟悉的鄉音旋律、俊俏...